照片上的故事

全泰
创建于01-11
阅读 3295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2006年,我到中国驻美使馆工作。那时候,新使馆正在建设当中,我们的办公地点还是在康涅狄格大道2300号老馆。快过春节了,使馆门前挂起了四盏大红灯笼。康涅狄格大道是一条从国会山、白宫,以及华盛顿纪念碑所在的市中心向西北偏北辐射的主要交通大路。它的西边还有马萨诸塞大道、威斯康星大道,这几条大街周围形成了华盛顿的西北区,许多国家的使馆都座落在这个区域。

照片上的街道就是康涅狄格大道,再往前方三四百米就是中国大使馆了。

  华盛顿的街道跟北京的棋盘式格局颇有一比。北京旧城区的街道虽然多数是棋盘式的格局,但街道名称很少有地理位置上的体现,顶多是东单西单、东四西四;东四一条二条直到十二条等等,一定程度地表明方位或者排序,有一定的地名与位置的联系。

    而华盛顿的街道命名则给人提供了更多的方便。比如,市区以国会大厦为中心,划分成西北区、东北区、西南区、东南区四个区域。南北向的街道按数字排列,以西北区为例,国会山北边为西北1街,向西按顺序排到52街;东北区也是从国会山开始,向东按顺序排列为东北1街、2街……华盛顿市区内东西向的街道则以英文字母命名,仍以西北区为例:国会山北边著名的宪法大道北边平行的第一条东西向的街道为西北C街,第二条街是西北D街,顺序排到西北W街为止。而斜向的主干街道则以美国各州的名称命名。比如前面提到的康涅狄格大道、马萨诸塞大道等。当然,大大小小弯的、斜的胡同级街道,命名就五花八门了。

    还有一点值得提及的是,各个路口的街道指示牌上,除了标明街道名称,还标注了由此开始是门牌多少号,极大方便了按照地址查找目标的人们,少走了很多冤枉路。门牌编号也并非如我们国内从1号开始,下边有多少个门就有多少个号的方式,而是分段编排,比如从这个路口起是1100号,到下一个路口一共28个门,就编为1101号至1128号,再下一个路口起就是1200号了。

    上面那幅照片,位于康涅狄格大道与N街的交叉路口,可以看到路牌上的街名及此地起始的门牌号。

马萨诸塞大道与20街的交叉路口。

出了中国大使馆正门,沿着康涅狄格大道向南一百米之遥,有一座高大的骑马将军的铜像,查证为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著名将领乔治·布林顿·麦克莱伦少将,西点军校毕业,曾任北方联邦军总司令,率领著名的波多马克军团在弗吉尼亚州、马里兰州和首都华盛顿等地区作战,大败南军。但过于保守,丢掉了全歼南军的机会,并因此退出军界。

麦克莱伦将军铜像后边,康涅狄格大道连接哥伦比亚路的道旁,有一座精致小楼很是惹人注目,到门前查看,是俄罗斯驻美使馆经商处。

康涅狄格大道路西则是大片的整齐幽静的街区,各国的使馆一个连着一个。但与我们想象中的使馆区有所不同,即看不到有警察守卫。也有例外,比如马萨诸塞大道日本大使馆对过的某个使馆,记忆中是土耳其使馆,围栅里面总有一个穿制服的警卫人员。之所以留下印象,是他们院子里有几棵不知名称的树,夏天晚上散发着特别浓郁的花香,传出很远,所以路过时总是往里面观看开花的盛况而注意到这个警察。另外,我们搬迁到凡内斯街新馆以后,西边的紧邻是以色列大使馆,警戒森严,门前还拉起防汽车冲击的粗大铁链和水泥墩子。


上面照片是卡罗拉马路,路北(左边)的建筑就是中国大使馆(老馆)南侧,老馆十年前已经拆除重建。路右边是阿尔及利亚使馆。

那时我们经常沿着使馆附近的小街散步,享受那种国内少有的清新和宁静。沿路左转第一个门挂着“俄罗斯使馆武官处”的牌子。

幽静的街道上几乎没有行人,只偶尔有晨跑或散步、遛狗的人经过。散步的人走到碰面,总要微笑着点点头打招呼, 开车或骑自行车送报纸的工人把装着报纸的塑料袋准确地扔向各家各户的门前,“啪”的一声落在石阶上。

出使馆大门,南侧东西走向依次排列着  Kalorama, Wyoming, Tracy, California 几条街;南北走向与上述几条街交叉的是23街和24街。这里街道不宽,两边的人行道各宽两三米,中间的马路边都停放了小轿车,留下来的路面可容两辆汽车小心地对面通过。

静谧的街道完全被浓荫覆盖包围。路两侧有很多高大繁茂的树木,最常见的是橡树。一幢幢建在矮坡上的二三层小楼排列两厢,从小楼到人行道的或宽或窄的坡上,整个被植物覆盖,不露泥土。每家门前种什么植物显然都经过精心设计,用各种颜色、各种科目、草本木本高矮不同的植株组合起来,成为一个个精致的小花园,掩映着门窗,配合着红的白的灰的褐的墙壁,呈现给人们赏心悦目的色彩。上面这栋小楼悬挂了英国的国旗,不知是否英国大使官邸?它的门前,每到五月份都被艳丽的杜鹃花包围。

有一天,我们走到Kalorama街与Tracy街的拐角处,看到路边立着这样的一个设施,比一个人高一点。上面画着一条龙和一个显然是穿唐装的女子。牌子背面还有文字,仔细阅读文字,尽管我的英文不够好,但还是明白了大致的意思:在这条街道上曾有许多颇具影响的女性居住,蒋介石的夫人宋美龄来美游说美国政界支持中国抗日时,曾寓居附近的卡罗拉马路2443号。此外在附近居住过的女性还有罗斯福总统的夫人埃莉诺.罗斯福、胡佛总统的夫人等等。

可以看得很清楚,确实画出了一点蒋夫人的风韵。

牌子背后有说明文字,懂英文的朋友可以了解得更准确一些。

然后我们按照牌子上写的地址去寻找蒋夫人曾经寓居的2443号。原来往北边走三四十米就是了。这幢房子与街上其他的房舍并无二致,普普通通的三层小楼,门口挂了冰岛的国旗。

墙上还有冰岛的国徽,上面的文字可能是 “冰岛大使官邸 ”。没想到今天的散步收获满满,竟然邂逅了半个多世纪前蒋夫人的寓所,房子不大,却记录了对中国抗日战争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

这个标牌距离使馆也不远。不懂上面的文字。不知道是否与下面图片的建筑有关?

马萨诸塞大道的华盛顿伊斯兰中心。从其左侧的贝尔蒙特路(Belmont Rd)进去,拐两个弯就到中国大使馆了。

如果留心,会发现有许多这样的标牌。    比如有一个写着:这条街曾先后有胡佛、威尔逊等五位美国总统居住,并列出五个门牌号,牌子背面画着五位总统站在各自寓所的门前;靠近法国馆舍西边的一个牌子,标志了一座小楼,说是“华盛顿最古老的建筑”,初建于1775年的丹佛,后来用五节火车车厢运输把房子原样移建于此;马萨诸塞大街路边一个标牌写道:你正立于使馆区,共有75个国家的使馆或官邸分布在你周围。

那么这些标牌是专门为了提供文化历史地标而建吗?从那根粗大结实的铸铁支柱来看显然年代已久。经仔细查证,得到一些线索,如果判断错误,请对此有所了解的朋友指教。

首先看这个设备是否和我们讲的文化历史标牌外形高度一致?

上面清楚地标记了这是一个火警报警器及报警方法。

也表明是火警报警用,但是已经“停止使用,报火警请拨打9-1-1.”

关于上面的报警器,查到了一些资料,是这样说的:

1837年,摩尔斯在美国获得了电报的专利,并发明了摩尔斯电码使远程快速通信成为可能。美国波士顿医生威廉.钱宁利用无线电技术和摩尔斯电码开发了向消防队报火警的手动火灾报警系统。该系统在街上设置一个金属的报警箱,附近发生火灾时,路人只要按照箱子上的提示打开盖,拉下启动器,报警信息就立即传到接警中心,接警中心可以识别报警箱的位置,就能立即通知距离起火地点最近的消防队出动灭火。

到了1852年,波士顿全市设置了很多火警报警站,当年4月29日,有人第一次成功使用报警站发出火警信号,于是美国各大城市先后都普及了报警站。

爱迪生发明电话后,使用电话报警更加简单快速,电报报警站逐渐被淘汰。

看来比较明确了,报警站被停止报警功能,却尽可能物尽其用,被赋予新的功能,成为城市旅游的亮点。也给我的“胡同游”加了满分。

  ( 待续,谢谢您的观赏!2024.1.27)

阅读 3295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