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养主题科学活动 生蛋的妈妈

知与行✨
创建于01-11
阅读 304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备课:

      《生蛋的妈妈》来源于孩子们日常观察和讨论给予我的启发,此活动开启了幼儿对动物奥秘的探索之门。大班幼儿对各种动物有较丰富的认知和生活经验,但对“卵生动物”的概念相对模糊。“我们之前养的蚕宝宝也是一个小小的白白的蛋生出来的。”“兔宝宝好像是兔妈妈直接生出来的,兔宝宝没有蛋壳吗?”,孩子们在照顾蜗牛的过程中,发现蜗牛宝宝是蜗牛通过产卵,从蛋壳里孵化出来的,结合自己以往的饲养经验进行了比较,对小动物的出生方式也感到很好奇。

      基于幼儿已有经验,本节活动通过感知“蛋”宝宝、“蛋”宝宝的不同、观察“蛋”宝宝三个环节,以图片观察、视频欣赏、问题引发等策略,鼓励幼儿积极探索,了解卵生动物的典型特征,引导孩子们思考如何更好的观察蜗牛蛋。

      活动的目标:

      1.了解卵生动物的典型特征。

      2.通过观察和讨论的方法,为“蜗牛生蛋”设计观察记录表。

      3.对蜗牛宝宝的出生方式感到好奇,萌发探究兴趣。

上课:

00:48

评课:

        林丹: 通过本节活动,孩子们对卵生动物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通过观察、对比和讨论增加了不同的卵生动物需要不同的生活环境经验。教师以孩子们熟悉的饲养过程中发现的事情提出问题,激起孩子们探究蜗牛是什么种类动物的兴趣,进一步认识到小动物的出生方式是分种类的,有卵生动物、胎生动物和卵胎生动物,体会到大自然的奥妙之处。

        张可心: 活动中孩子们对于观察蜗牛蛋都提出了非常丰富的建议,如:观察蜗牛宝宝的破壳出生时间、观察蜗牛妈妈生宝宝的数量和时间、用手电筒观察蜗牛宝宝生长的情况等,表达流利又积极,还能够用清晰细致的语言将用什么样的图标来表示观察内容描述得很清楚,不仅观察能力得到了提升,记录能力也得到了新的发展和学习收获到了新的方法。

        黄怡: 孩子们将想法变为现实,将观察记录表整理出来,并做好对蜗牛蛋宝宝持续的观察和记录,并积极的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为孩子们的认真专注点赞。

课后研讨:

       林丹: 在本节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到孩子们通过日常的观察和记录积攒了一定的饲养动物的经验,在设计观察表的时候,能够把需要观察的方面说得非常生动、具体和全面。这里我们可以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样的观察评价方式适合孩子们参与?”,从本节活动中可以看到教师运用了经验迁移法、参考学习法和讨论分享法来推动支持孩子们的观察和评价。

       吴雅楠: 我认为孩子常是不带目标的观察,比如孩子们在游戏中、饲养劳动活动中、一起生活中,和小伙伴们一起生活学习,不经意的不带目的的了解到或者看到某一位小朋友的某种行为或是小动物的某一种现象突然被发现,这种适合孩子们在游戏时间、饭后休息时间、一日生活时去参与。同时,教师在本节活动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孩子们,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知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运用对比的方式,加深孩子们对卵生动物的了解,活动延伸中安排了解胎生动物,孩子们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大自然,认识到生命的来源有不同的方式。

       黄怡: 我觉得除了这种不带目标的观察,还有带着目标的观察,比如在我们的饲养劳动活动中,孩子们偶然发现小动物的一些行为,像蜗牛生蛋、鸡生蛋等自然现象时,往后的一段时间里,孩子们就会关注蛋什么时候能够孵化出宝宝、小动物在蛋壳里发育是否健康等问题。那么从本节活动孩子们的设计表中能够发现每个孩子们的观察点不同,能够更好的帮助教师对孩子们的观察行为和分享内容进行更全面的劳动评价。

       郑红宇:教师在本节带动孩子们一起设计观察表也非常适合孩子,先是让孩子们学习借鉴观察表是什么、有什么内容,一步一步的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将其绘画出来,设计成新的观察表,让知识形成一种内化的过程。

阅读 304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