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做出了重要批示,为深入学习运用好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我们收集整理了浙江“千万工程”的好经验、好做法,特汇编如下,供各地、各部门及广大人民群众学习借鉴,扎实推进《云南省学习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落地见效。
一、学思践悟读懂“千万工程”科学方法
(一)为民情怀。把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一以贯之彰显“为民要重在办事”“办实每件事,赢得万人心”等鲜明立场,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为民之策,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自觉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人民群众的心坎上。
(二)问题导向。牢固树立问题意识、强化问题导向,大兴调查研究,坚持以问题为靶向对症开方,在解决问题中求发展,用敏锐的眼光发现问题、用清醒的头脑正视问题、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找到改革创新的突破点、找到发展前进的增长点、找到风险隐患的化解点,做到解决真问题、推动真发展。
(三)系统观念。把农村和城市作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系统考虑、统筹协调,综合把握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物质和文化、宏观和微观、资源和生态、治标和治本、抓点和促面、渐进和突破、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等多方面因素,在多维度推进中实现重点突破,在多目标平衡中寻求“最优解”。
(四)变革理念。对浙江农村发展方式、发展路径、发展动能进行深层次、全方位、整体性的变革重塑,充分证明新发展理念是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活力、厚植发展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证明乡村建设必须正确处理速度和质量、发展和环保、发展和安全等重大关系,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五)战略思维。瞄准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目标贯彻体现了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深远考量,把握大势、高瞻远瞩的战略视野,把握规律、科学决策的非凡魄力,既把方向、抓大事、谋长远,又抓准抓好工作的切入点、着力点、落脚点,不断增强决策科学性、前瞻预见性、工作主动性和执行创造性。
(六)久久为功。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保持战略定力和历史耐心,锚定目标真抓实干,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积小胜为大胜,接续奋斗不停歇、锲而不舍抓落实。不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以扎实的作风凝聚起“千万工程”的磅礴力量。
二、浙江省未来乡村建设经营十大模式
(一)数字经济赋能型
积极发展数字农业、智慧农业、农村电商,加快推进乡村新基建,积极推进“浙农”系列、“浙有善育”“浙里康养”等数字化多跨应用场景在乡村落地,不断探索数字赋能促进乡村振兴、迈向共同富裕的新赛道,加快缩小城乡“数字鸿沟”。
(二)激发要素活力型
聚焦“人、地、钱”等要素的良性循环和综合集成,联动推进农村“三块地”改革(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管理制度改革)和农业投资“一件事+明白纸”集成改革,全面优化乡村营商环境,让外来资本“引”进来、乡村闲置资源“动”起来、新兴业态“融”起来。
(三)城乡融合共享型
以“一老一小”民生服务为重点,城乡一体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下沉,打造高效、便捷、优质的乡村生活圈、服务圈、交通圈,推动乡村从“美丽”“富裕”迈向“宜居”“幸福”,让优质公共服务均衡可及。
(四)三生共融低碳型
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聚焦生产、生活、生态,加快农业绿色发展,强化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以“绣花”功夫推进乡村微改造,倡导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低碳理念,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实现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好生活有机融合。
(五)特色产业植入型
因村制宜引导乡村特色主导产业发展,强化科技赋能,延伸拓展产业链条,提升产业多元价值,打造地域特色鲜明、创新创业活跃、业态类型丰富、利益联结紧密的乡村产业发展格局,实现村集体经济增效和村民增收齐头并进。
(六)美丽经济经营型
把“千万工程”建设的美丽成果转化为美丽经济,探索投、建、管、运一体化发展新机制,积极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闲置农房、闲置农田,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事研学、养生养老、创意文化等新产业新业态,打造投资主体多元、利益联结紧密的新机制,激活一方产业、富裕一方百姓、振兴一方乡村。
(七)片区组团联合型
着眼区域优势,突破乡村建设单村资源禀赋困境,强村带弱村、先富带后富,探索地缘相近、人文相亲的多个村庄组团式、片区化联动发展,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产业共谋、项目共推,变“一村富”为“村村富”、“一处美”为“一片美”。
(八)筑巢引凤平台型
建设共享办公、共享创业空间,联动政府、企业、高校、金融机构、社会组织等多方资源,凝聚乡村能人、大学毕业生、农创客、科技人才、专家学者等多方人才,探索建立新型乡村产业发展、管理治理机制,协调共建美丽幸福家园。
(九)文化振兴气质型
深挖地域文化内涵,保护历史文化(传统)村落,延续二十四节气等优秀农耕文化,建好文艺传承队伍,创响乡村文化品牌,培育乡村文化产业,充分发挥优秀乡土文化在文明乡风中的独特作用,让农民群众身有所寄、心有所属,实现物质与精神共富。
(十)党建引领四治型
全面加强农村基层党建,构建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乡村治理模式,变“任务命令”为“主动参与”,让“村里事”变成“家家事”,激发乡村建设“原动力”,筑牢乡村善治“好基础”。
三、浙江省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十大路径
(一)古建活化以用促保
充分发挥传统建筑独特资源优势,通过修缮与整治建筑风貌,改造更新建筑功能,植入多元业态,提升古建利用效益,形成“以用促保”的良性循环。
(二)山水养心融合共生
依托古建筑周边优美的生态自然环境,通过保持与维护村落自然格局、改善与协调村落风貌肌理,提升自然环境品质,构建“山水村建”融合共生的有机村落系统。
(三)红色赓续特色发展
依托丰富的革命遗迹和良好的生态资源,深挖、传承革命精神,讲好红色故事,发挥培根铸魂、红色赓续、特色引领作用,探索“红绿结合”特色发展模式。
(四)集群联动互利共赢
发挥相邻古村落的区位优势和差异化资源条件,优化公共服务和配套设施,推进项目共建、资源共享、产业共促,实现古村落集群发展,扩大“互利共赢”的联动效应。
(五)艺术赋能产业兴村
深挖传统艺术禀赋,实施艺术人才与文化活动内培外引,激活乡村艺术特质,培育、发展独特的村落文化艺术产业,以文化艺术产业繁荣促进乡村建设发展。
(六)民俗传承活化重生
挖掘独特的民俗文化资源,通过保护、传承及活化各类文化遗产要素,彰显村落民俗风情特色,在“融陈拓新”中创新民俗传承路径,实现古村落活化重生。
(七)校村协作互促共建
借力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智库智力支持,发挥学术资源与人才优势,建立村落保护利用战略合作机制,开展常态化在地指导,形成“校村写作”的共建共促共享发展机制。
(八)文化深耕以老助新
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挖掘非遗等特色文化资源,结合古建修缮、旅游项目开发,开展多维多样的展示与宣传,以“老故事”助力村庄新发展。
(九)品牌牵引业态支撑
借助社会资源和资本的力量,通过“内化外引”,打造精品民宿、主题研学、农旅体验等具有辨识度、竞争力的新业态,强化品牌牵引,打造风韵乡村。
(十)产村融合资源助力
发挥独特的在地产业优势,巧妙结合古村落资源禀赋,持续推进“两进两回”,盘活乡村资源,吸引社会资本,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形成“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
四、浙江省美丽乡村长效管护十大经验做法
(一)污水治理五位一体
“区级、镇级、村级、农户、第三方”五位一体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长效管理新模式。
(二)公厕管护五有模式
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督查的长效管护机制。
(三)垃圾处理四分四定
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其他垃圾;投放定时、收集定人、运输定车、处理定位。
(四)农房安全常态巡查
开展农村住房安全隐患常态化巡查和精准化治理,农村困难家庭危房改造即时救助,建立全领域、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实现农房省心批、安心建、放心用。
(五)农村公路有路必养
全域开展农村公路管理站规范化建设,大力推广绿化、美化、洁化、路面平整“三化一平”,“四好农村路”不断提质扩面。
(六)乡村管线合理序化
采用“多杆合一”“多网合一”等降本高效方式,有序清理废弃架空线缆,归并整理杂乱无序线缆,消除低垂松垮线缆,整治美化线缆架设形态,不断提升乡村风貌。
(七)美丽庭院百花齐放
因地制宜出台美丽庭院地方标准,建立多元投入、特色发展和省市县镇村分级评创机制,有效激发农户创建内生动力,主动融入乡村旅游特色产业,助幸福美好生活。
(八)文化礼堂建管一体
坚持标准化和特色化建设并举、党政主导和社会参与并重,出台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标准,明确“五有三型”“两堂五廊”等建管要求,实现建设“全覆盖”、运行高效能。
(九)城乡供水同质同标
以建设和管理提标为着力点,以水质和水量达标为目标,以创新建立健全农村供水县级统管机制为突破点,持续提升改造农村供水工程,基本实现城乡供水同质同标。
(十)河湖治理一长统管
全国首创省、市、县、乡、村五级河湖长制体系,构建“党政统领、部门协同、社会共治”的河湖管理保护新格局,打造15分钟亲水圈,不断推动河湖治理迭代升级。
云南省农业农村厅 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