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本土导演菅浩栋导演的片子获奖了,在平遥国际摄影节里荣获最佳导演奖,作为家乡人,一定要去现场捧场。带着期待和好奇我来到了《夜幕将至》的点映现场。
看过后很多思考,回不去的故乡。长期在他乡拼搏奋斗,却是一颗无处安放的心。与贫瘠的乡土长期割裂,令主人公梁哲在回家的路上有点无所适从,长达30多分钟的小巴车里的人生百态,但是和在北京地铁里人情冷漠相比,在这里,车门一关,小小的车厢缩小成了一个大家庭,从小看着长大的邻居大爷,叔叔伯伯们关心的询问着关于“我”的一切。散烟、点烟和长辈们寒暄,家长里短的呱嗒起来,从特朗普到家乡煤厂上的活多不多,不着边际的聊着,也拉近了和家乡的距离,回乡的路显得并不那么漫长。儿时伙伴的爷爷递给我一个苹果,特意强调,家乡的苹果,吃吧。路上搭讪到的小学妹热情的说给他发班主任的电话,但早已接纳并原谅他的发小,言语间满是关心的叔辈们,热心的面包司机无一不显示着家乡人民的朴实、友好和接纳。对于未来的迷茫,藏在刚刚和旧日好友建立起联系的手机里,藏在满目苍凉但依旧敞开双手迎接你的黄河母亲的怀抱里,藏在呼啸翻卷的风里,藏在父亲佝偻的,越来越瘦小的背影中……
最后一幕,父亲载着他回村的长镜头特别难忘,让人百感交集。好像诉说着这么多年儿子在外的思念,又像这迷茫的未来……长达几分钟的长镜头里,父亲迎着狂躁的大风,笃定的手把着摩托车把,一往无前地向家的方向驶去。裹夹着笤帚草刮到路中央给父子俩捣乱。但父亲毫不畏惧,有条不紊地向前骑着,而主人公梁哲也终于可以放下假装,放下疲惫,安心地坐在父亲身后无论拉去哪里。此心安处是吾乡,感谢菅导把这份思考和感动,带给家乡人民。
其实,在他人眼里让人羡慕的高薪快节奏的美好大都市生活,并不是真如表面那么鲜亮体面。他带着满身疲惫满身的不如意,拖拉着一只掉了脚的破旅行箱回到老家,别人以为他在河曲有车有房,结果他连行李都是被从出租屋里驱逐。在颠沛流离的一站站倒车的过程中,他越来越远离喧闹的大都市。面对一地鸡毛的北京“蛰居”生活,他决定不走了。所以,在搭上昔日发小的拉煤车时,他羡慕的拿起装有好友妻儿的小相时说你真能干。在回家前听爸爸的话,去庙里拜佛他虔诚地跪拜,在和盲人算命的求签问卦时候,他问他的姻缘和事业在何方,好像拿着第二道护身符,给他未知的日子上了一道双簧保险似的。此时的他有了第一个转折点,怀揣着希望的他下了山以后,终于“改头换面”去理发。这时候的他终于舍得脱去戴了一长路的帽子,让我们看到了真实的他的样子。一道割伤也把开理发店的海鹏对于他的幻想,和以往青春萌动的热烈的爱画上了句号。
然而,他和故乡的难舍的乡情却是割裂不开的,比如他外出十多年后依然改不掉的乡音,比如他对于爷爷离开的悲伤,比如他对回村小路的熟悉,比如他在父亲走后还想和奶奶多待一会的柔情。亦如家乡对他的包容,像万里冰封的黄河母亲一样广博,默默不语。亦如老家对他归来的炽热,那蓬勃喷涌而出的团团旺火,那安抚亡者送逝者上路的声声唢呐,凄碗悲凉,又积蓄着铿锵的力量。(最后这个结尾特好,让我们在蒙太奇手法的切换下,在好像是蒙古族长调音乐的渲染中,血脉喷张,情绪到达顶点)好像是爷爷在另一个世界给他开拓未来生活道路上以信心和鼓励。像此时的他,终于脸上不是一成不变的漠然,他有了找寻失物的慌张,有了一铁锹一铁锹奋力挖掘的干劲,那一下下挥洒的锄头让我们看到。看到他亲手埋葬了他不羁的叛逆青春,埋葬了那个故意远离故乡,不和这里人,事,物联系的倔强自己,他祭奠青春,祭奠自己。演到这里,在我看来是他人生第二次转折吧,在未来无论干啥他都有了动力。来自祖辈亲情的加持,来自父亲对他的关切,来自身后这片生他养他的热土的滋养……给了他勇往直前的力量。
路遥遥,山高水长, 坐在车里,一幕幕飞速抛在脑后的家乡样子,既遥远又陌生,好像还停留在儿时的记忆中。电影的镜头语言很好,很多空镜头给人以悠远又绵长的年代感。斑驳的退了漆的门脸房,黑煤面子满地的乡道上大车一辆接一辆,盘旋的弯弯绕绕的山路,路旁的枯树枝枝桠桠,冰封的黄河千年未变,人烟稀少的寺庙里,屋檐上的钟声清脆悠长,呆在小小的布袋里的小狗,眼神清澈、一脸茫然,却是漫长的回乡路上最好的陪伴……
出走又归来的少年五味杂陈,窗外不断闪现的故乡山河如故。
未来的路山高水长,我们山水有相逢!走的远了,终究是要回来的。因为,那是难以割舍的——故乡。
希望导演及所有观影的朋友们2024一切都好,也希望年轻导演菅浩栋的电影大卖。为这一份努力和坚持点赞!很开心看到山西导演界又一颗燃起的新星,希望未来的他可以越走越远。
———小杨老师记于9日晚深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