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沙教育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宝宝不守“规矩”?试试这样培养其规则意识吧!

创建于2023-06-29 阅读459

    “孩子不守规矩”是许多父母都可能遇到的教育难题。事实上,大部分情况下,孩子们对规则的适应性不高是受到成长阶段的限制,并非有意为之。若要制定行之有效的规则,并让他们接受遵守,剖析更具体的原因是必不可少的前提。

01孩子们为什么不守规矩
      对于规则的逆反行为,在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定义——潘多拉效应。大量的相关研究表明,探究周围世界的未知事物,是人类普遍的行为反应,也是人在长期生物进化中形成起来的稳定需要;而禁止一件事物,则会使这件事物产生区别于其它的特殊吸引力,使人将更多的注意力转移过来。如果没有得到解释,禁止还会引发各种推测和假设。当人们感到禁止的理由不够充分时,就找不到动机来遏止自己的探究欲望,心理平衡从而会朝相反的方面倾斜,使人更倾向于做出逾矩的行为。
简而言之,这是由好奇心驱动的“愈禁愈为”,而年幼的宝宝们恰是懵懂又充满探索欲的新生命。所以,那一条条规则对他们而言,正如一个个潘多拉魔盒,“打开”的过程既是在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又是在探索规则的边界。
        加上,成年人向孩子们描述的规则,很多是他们尚且无法准确理解的,遵守起来也更加困难。最为常见的就是“时间”、“空间”以及“数量”。单以时间为例,2.5-3岁的孩子刚刚开始萌发初步的时间概念,这时他们只能理解昼夜这样跨度较长的、最基础的时间;同时,大部分孩子在幼儿园阶段还不会认表,对于具体时间长度的把握能力也不成熟。所以,对于“玩1小时”、“晚上8点睡觉”这样的规则,孩子们显然无法一下子明白,更别提一下子做到了。
         如上所述,“不守规矩”未必是孩子们在故意“捣蛋”,惟有爸爸妈妈们适当而耐心的坚持引导,才能让他们心甘情愿地接受规则的制约。那么,具体有哪些做法可以参考呢?

02如何给孩子立合适的规矩
1.倾听孩子的想法,共同制定规则
       倾听TA想法,与TA一起讨论制定。规矩并非为了树立父母的权威而设,制定规则前需要先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尊重TA的意见,而不能简单粗暴地命令:“你必须照我说的做!”“我说不行就不行!”与孩子共同商定规矩的“细则”,TA才更愿意接受和遵守,也更有教育意义。
2.立规矩时信号要明确
       家长需要清楚地告诉孩子不守规矩后果,而且这个后果最好跟TA的切身利益相关。比如带宝宝出去玩,在约好的时间还不肯回家,那么第二天就要全天待在家里。
3.就事论事,别轻易给孩子贴标签
        现实生活中,往往会有一些家长因为孩子在某件事上没有守规矩,就脱口而出 “你就会捣乱!”等指责式言语,这样会使孩子丧失信心。家长们要注意就事论事,切莫扩大。
4.惩罚要适当且及时
       幼儿的记忆力尚不成熟,所以惩罚最好及时。比如早上吃饭慢这件事,拖到晚上,孩子很可能早就忘了,最好在起床时就告诉TA:“要在30分钟吃完,否则碗就端走了噢。”当然,鉴于孩子对时间的概念尚不精确,吃饭中途,可以适当提醒几次,帮助TA更好地理解现况。
5.家长要以身作则
      父母是孩子的重要的模仿对象,因此父母对规矩的漠视,必然也会影响到孩子的言行。比如,要让孩子规律进食,父母自己就要在饭桌上举止规范,不挑食、不浪费。要让孩子懂礼貌,父母自己就要对身边的人,包括自己的孩子使用文明语言。
6.不以成年人的行为准则规约孩子
        很多家长会不自觉地以成年人的标准来看待孩子,把他们的淘气行为统统视为“错误”,从而定下一些并不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对他们长期发展也并无益处的规矩。立规矩时要多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去思考、体谅,切莫以大人的标准来强制要求。
7.立下的规矩要遵守“一致性”
  先是“内外一致”。比如在家不许随地扔垃圾,那么外出也不许。内外不一致只会让孩子糊涂困惑,无所适从。其次是“全家一致”。比如爸妈刚说好“每周只能吃一块巧克力”,祖辈转身就给孩子买一堆吃个够,这样会越来越难让宝宝遵守规矩、尊重规则。所以在家庭中,必须对规则的确立和执行达成共识。

  最后是“态度一致”。家长在立规矩前后态度要一致,不能朝令夕改,态度要坚定,认准了就不动摇,这样才能让孩子意识到“哭闹没用,不合理的需求是不会被满足的。只有保持“一致”,孩子才不会感到混乱,才能明白“规矩”的边界、适用场景和意义究竟为何,真正在他们心中建立起规则意识。在培养孩子规则意识的同时,爸爸妈妈们也切勿忘记“规则”存在的目的,就如公众秩序和法律让人们的生活得到保障一般,给宝宝们“立规矩”最大的意义——恰在于引导他们更快地融入这个世界、更好地融入未来的时代。所以,务请温柔以伴、用心以爱,然后,期待着孩子们用同样真诚的尊重去拥抱秩序,遵守与世界的约定吧!

阅读 459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