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桥镇是“科圣”张衡故里,中国月季之乡。石桥镇位于中心城区东北部,是明清南阳四大古镇之一,素有“银石桥”之称。这里是黄帝儿子姤姓后裔鄂部落故地,夏、商、周鄂侯国中心。不仅孕育了东汉“科圣”张衡这样一位旷世伟人,还有被称为“二十八星宿”的东汉开国大将陈俊、朱佑,蜀郡太守王子稚、张堪;晋代秘书监演字彦将,御史中丞张辅;唐肃宗张皇后;北齐大将张保洛等历史名人达士。这里还是东周周景王王子姬朝携周室典籍奔楚之后的定居之地,中华第一奇书《山海经》即诞生于此。
这里繁花满眼、历史悠久、文化鼎盛,这里钟灵毓秀、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这里尊师重教、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这里教育低进高出、高进优出、孕育奇迹。石桥教育这块沃土曾培养出原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常万全上将,原军事博物馆馆长郭德河少将,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知识产权局长申长雨,河南省应急管理厅长常万琦,甘肃省统计局局长陈波,郑州大学国贸系主任教授段平方博士,全军委政治工作部文艺部主任李福昕,中核集团郭长河主任,运城军分区司令员郭新武,西亚斯学院党委书记马建生,河南省公安厅周子广处长,郑大五附院纪委书记周文平博士,在美工作博士李波,南阳日报总编梁玉震,南阳市科技局副局长王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成员、中国继创者联盟执行主席杨宗岳,南阳师院计算机学院王春旭书记和学生处付中欣处长,上海光大银行王林栋,上海司法局王林尚,郑州大学赵坤,吉林发改委黄廷哲博士,清华大学赵文锦(硕士)、郭军炜(博士),广州开发区发改局长杨元帅硕士,国家卫健委王旭丹硕士,南京研究所李晓东博士,南海舰队吕升蒂,西安交大贝京(博士),重庆选调生徐钰舒硕士,上海瑞金医院陈硕博士,广州番禺纪委王建硕士,杭州检察院潘东葳硕士,西北工大博士程雪梅教授(博士),平顶山学院吴延昌博士,西北工大研究生范海礁,湖北房县常务县长高勇博士,北京软件专家赵永东,网络软件工程师丁蒙,澳大利亚奥克兰大学教授王文霞博士,河海大学教授吕升旗,交通运输部高级工程师裴正强,河南省人社厅王琬硕士,华为公司技术骨干王文海硕士,上海大学教授栗丰勇博士,南水北调干部学院副院长包晓,南阳市民政局副局长马震寰,南阳市政和环卫处书记陈经波,宛城区人大副主任周仁明,卧龙区政府办公室主任潘金顺,兵工红阳集团副总经理宋雪良,兰州大学硕士高春(地质局),大唐公司马中帅硕士,武汉理工大学博士牛朝江(美国),河南大学教授李天峰博士,大连理工大学董超,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李金龙,重庆大学博士姬新龙(兰州财大),铁道科学研究院郭天林,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王张玉(商飞院),成都石油公司姚广聚博士,海南核电站赵永生,陕西财政厅张珊,市中心医院王拓硕士,中科大研究生潘智致,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赵文斌(上海),成都电子科技大学郭东山和王安林,大连海事大学张庆典,哈佛大学博士后田斐,西安工业大学硕士孙景燕,上海大学研究生李延馨,河海大学硕士研究生徐梁,山东大学毕业钟秋,浙江大学栗昊天,西交大研究生赵国方,广州医学院李涵懿,南开大学研究生张楠,吉林大学张雪怡、赵梦珂(在读),浙江大学王河铸,西北工大钱颖等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学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为家乡争光,为父母争气。他们是土生土长的的石桥人,他们中小学基础都是扎根在石桥,他们是石桥的自豪和骄傲。
如今无论是学校软件硬件建设和校园环境,还是教学质量和学校管理都走在全区前列,连续多年荣获卧龙区基础教育教学一等奖。
之所以取得优秀成绩,是因为我们持之以恒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党建引领,凝心聚力。中心校始终坚持把党建工作作为实现新时代学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紧密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赓续党的精神血脉,践行为党育人守初心,为国育才担使命。扎实开展主题教育,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以创建“五星”支部为抓手,促进各校转观念、提能力、强作风,有力助推了各项工作高质高效、突破发展。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定理想信念,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把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落到实处,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执行力,实现党性觉悟和业务能力双提升。
中心校党支部专门组织教师去红色教育基地参观学习,重温革命历史,缅怀革命先烈,传承学习红色革命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始终保持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树立为民服务的务实精神、锲而不舍的进取精神、迎难而上的担当精神、荣辱与共的团队精神。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民主和科学治校,踏踏实实做事,清清白白做人,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奠基,为教师的人生和事业添彩。
中心校遵照习近平总书记“红色基因就是要传承”,“托起明天的太阳”的重要指示要求,结合石桥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确定了“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精神”的办学思路,以红色文化为办学底色,将红色文化融合到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唱红色歌曲,背红色诗词,读红色书籍,演红色话剧,看红色电影,讲红色故事。营造浓厚的育人氛围,校园文化“让每一面墙壁会说话,让每一处角落可育人”。形成校风正、教风纯、学风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人人争做文明教师,个个争当文明学生。
2.培根铸魂,启智润心。激励唤醒,立志报国。 始终德育为首,五育并举。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适应学生的发展,一切促进学生的发展。春风化雨,润物细无。以才育人,以情暖人,以德感人,以理服人。让每个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教育不仅意味着教会学生一些基础的知识和技能,更要为学生生命的成长打下底色,唤醒学生的良知,带来内心的自由,激发内驱力,促进精神的成长。
躬耕教坛,静等花开。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爱心去塑造,用真情去感化,用榜样去激励,用人格去熏陶。为父母、学校、家乡争光,天天向上,人人向善。对学生的终生负责,我们不光要关注学生“今天走得快不快”, 还要关注学生“明天走得远不远”,更要关注学生“每天过得好不好”!培养学生人格发展与身心发展同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与发展个性特长同步;培养学生基础知识与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发展同步;培养学生的自然科学素养与人文素质方面发展同步。以反思的胸怀审视教育、以探索的姿态从事教育、以发现的目光走近学生。让学生体验成长的快乐,让教师享受教育的幸福,让学校绽放出更加绚丽的生命之花。
3.守正创新,勇毅前行。教育不是重复别人的思想,而是产生自己的思考。教学不需要“包办代替”,也不仅仅是“纸上谈兵”,而要在“实战”中成长。不能是“推”着学生走的课,也不能是“扶”着学生走的课,要是“引”着学生自己走的课。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做到三个必须:老师必须至少一次让学生登台讲解,老师站学生中;老师必须组织学生互查、互评、互批、互教;学生必须当堂完成课堂作业。一次精彩的展示、一次巧妙的生成、一次得意的发现、一次真实的感动、一次会心的微笑。不仅使“核心素养”在课堂落地,还要在课外实践中得到巩固和提高,使学生切实获得终身受益的知识技能、行为习惯和良好品格。研读课标,扎根课堂,使核心素养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推进课改,提升素养。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潭水,更要细水长流。要求教师要应具备三种能力,即更新自我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习的能力和科学评价学生的能力。在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上下功夫,试题研究突出,考试方向性、考点覆盖性、知识基础性、错题滚动性。在教学观念上的改进;对教材及“课标”钻研方面的改进;对教学方法与策略的改进;对教师自身素养方面的改进。构建智慧课堂,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教师讲得好,不如学生说的好;学生说的好,不如练得好。由“教会、会学”转向“想学、享学”。让教育成为接受者愉悦接受的教育,就是以学生健康发展为本。让教育成为师生互动的教育,就是追求师生共同发展。苦练内功,争当教育教学的行家里手。都能达到脑中有“纲”、胸中有“标”、腹中有“书”、目中有“人”、心中有“法”、手中有“技”。总之,备课要“深”、上课要“活”、作业要“精”、手段要“新”、辅导要“细”、负担要“轻”、分析要“准”、质量要“高”。处理好教师与学生、内容与形式、素质与应试、创新与继承等等,不断推陈出新,教材与生产实际的联系,教材与前沿科技的联系,教材与教育发展的联系,教材与课堂需求的联系。让每一节课堂焕发生机;让每一名学生体验成功;让每一位教师实现价值。在省市区优质课和基本功比赛中屡屡获奖,如李苗苗、芦雅婷、袁瑞平、李娜、张柳林等。
深耕课堂,体验成功。教师讲得好,不如学生说的好;学生说的好,不如练得好。课堂是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地方;课堂是师生共同质疑、释疑、生疑的地方;课堂是学生个性表现、体验成功的地方;课堂是师生思维碰撞、敢于展现批判思维的地方;课堂是师生情感交流以及信息互通的地方;课堂是师生共同感悟做人道理的地方。努力实现“导、学、展、评、练”智慧课堂,做好“三清”即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训练达到“做一题,会一类,通一片”效果。
4.德高为师,学深为范。秉承“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信念。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我们拥有一支严格要求自己、执着于教书育人、热爱教育的定力和淡泊名利的教师队伍,他们团结协作、顾全大局、同心同德、锐意进取;他们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严谨治学、精益求精;他们对学生负责、精心辅导、起早贪黑、披星戴月陪伴学生;他们善于家校沟通交流、因材施教、脚踏实地、精准施策,他们知识丰富、思维活跃、解题高手,个个成为教书育人的行家里手。学生是一切工作的着眼点、出发点、生长点和落脚点。对每一个学生负责,让每个学生受到优质教育,使每一个学生成才,是我们不变承诺和追求目标。塑造出人人有追求、个个有精神的健康、健全的人格。
严于律己,宽于待人。严师出高徒,言传身教,身体力行。致天下之治在人才,成天下之才在教化,行教化之业在教师。“有教无类”是教育者应有的良知,“因材施教”则是教育者应具备的智慧和能力。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既要传道授业解惑,更要为人师表,用高尚的情操陶冶学生、感染学生,当好学生的“筑梦人”。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立德、立功、立言”的教育理想,有“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学相长”“温故知新”教与学的理念和方法,有“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职责,展示良好的师德师风。耐得住寂寞,挡得住诱惑,顶得住压力,担得起责任,对得起良心。崇尚真、善、美。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互帮互学,共同进步。
静心教书,潜心育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理想的教育是激发生命的潜能,教育的理想是提升生命的意义。教育就是要让每一个孩子看得见分数,想得起童年,记得起恩师,忆得起母校;在校留时下的是热爱,离校后留下的是眷恋,希望我们都能给到学生这样温情的教育。爱校如家,爱生如子。用“细心”观察孩子的表现,用“爱心”疏导孩子的心理,用“恒心”陪伴孩子的心理脆弱期,用“耐心”关注每一个孩子,用“信心”激励孩子走向成功。精益求精,启迪智慧。教师的真正本领,不在于他是否会讲述知识,而在于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教学不需要“包办代替”,也不仅仅是“纸上谈兵”,而要在“实战”中成长。办有高度的教育突出一个新字,有深度的教育突出一个悟字,有厚度的教育突出一个博字,有温度的教育突出一个爱字。教师的心有多宽,梦有多远,根有多深,天地就有多大,事业就有多辉煌,生命就有多精彩! 以爱为底色,培育更多的栋梁之才。
5.以人为本,细化管理。把制度挺到前头,按规矩办事。使学校的工作进一步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目标清、标准精、制度顺、职责实、流程快,量化考评,狠抓落实。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令行禁止,立行立改,即行即改。建立激励机制,奖勤促懒,奖优促劣。树起“干与不干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干多干少不一样”的导向。体现人文关怀,积极为教师办好事实事,以事业、感情、环境留人。充分调动每个同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奖励优秀,见贤思齐。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发扬团队精神,坚持九年一贯制,中小学一体化。兄弟同心,其利断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逢山开路,遇水造桥。不为困难找原因,只为成功找方法。坚强的毅力,不服输精神,不达目的不罢休。严管厚爱,强化责任。队伍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岗位就是责任,责任就是担当,担当就是作用,作用就是价值,价值就是威信。尽职尽责,尽心尽力,努力到无能为力,拼搏到感动自己。做到困难面前敢上、矛盾面前敢抓、风险面前敢试、压力面前敢闯。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拉高目标,敢为人先。我们秉承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让社会满意,让家长放心,让学生成才。以教学为中心,以质量求生存,以改革促发展。质量是核心,队伍是关键,师资是基础,安全是底线。坚持走“文化立校、质量兴校、科研强校、特色名校、改革活校”的路子。不断开拓创新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人精我新”目标。始终坚持“理念先进、师德高尚、技艺精湛、管理规范、创新发展”道路。
开拓与创新同行,沧桑与凯歌合奏。携带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伴随着深邃的科圣精神。石桥师生无不秉承科圣精神,以“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的信念和勇气为祖国的发展努力奋斗着!我们将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笃行不怠,超越自我,追求卓越。只有拼出来的精彩,没有等出来的辉煌。不断提高办学品位、办学品质和办学品牌,努力有吸引力、辐射力、竞争力、影响力的教育,再创新辉煌,书写新篇章,为石桥培养更多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