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小•数学】“量”由度中来 ,“感”从悟中得——二年级教研“量感”培养课例研讨

绿小·数学
编辑于01-09
阅读 375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量感”是数学学习的关键能力之一,它与“数感”关系密切、相辅相成,都是形成数学抽象能力的经验基础。

       1月8日上午,绿地小学二年级数学组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厘米和米》这一单元进行课例研讨和关于培养学生“量感”的教学策略分享。

  首先由张思婕老师针对《认识线段》这一课时,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进行分享。

一、说教材

      《认识线段》是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厘米和米》的第一课时。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三角形等简单的图形,并在这学期学习了多边形,知道了有几条边就是几边形,为今天的学习积累了一些经验。教材注重学生的实际体验,在体验中感悟知识,通过具体活动获得对线段的直观认识,初步认识线段的特征。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实际,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初步认识线段的特征,由于线段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的。所以清晰地建立起线段的表象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点拨作用,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基于这些我们可以采用参与式、讨论式、互动式、体验式等教法;倡导自主合作、自我探究等学法。

  鉴于对以上的认识,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张老师将全过程分为拉一拉、找一找、折一折,画一画四个环节。

       张老师从身边常见的毛线入手展开教学。学生通过拉一拉,指一指的方式,初步认识了线段。接着学生从创造出的线段里比较体会,总结抽象出线段的具体特征。

  在教学设计中,张老师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寻找了各种各样生活中的线段,通过画线段、折线段、数线段等丰富的活动,学生亲身感受线段,在脑海中逐渐建立概念。

  量感课堂因调动眼睛、耳朵、记忆、理解等多方面感官参与课堂,这样感悟体验才会更加深刻。张老师设计多个活动,通过大量的活动积累感性经验,将课堂还给学生,放手让他们体会。

  接下来,由盛子怡老师分享关于培养学生“量感”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量感”,是量与计量相关内容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量感的形成,需要建立在对现实物品的大量感知、体验的基础上。

  准确定位长度相关量感,培养在整体教材体系中的位置,才能够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量感。 盛老师分享了培养学生“量感”的三个路径。

       路径1:让学生经历量感形成“完整过程”。量感形成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让学生经历量感形成的“完整过程”是培养量感的一条路径。量感不仅仅局限于让学生体验感受,更要从整体的角度让学生经历比较、测量、估计的过程,在比较中体会长度的属性,在测量中感受长度大小的特点,在估计中推理测量结果。

       路径2:为学生“具身学习”提供丰富的活动。“量起源于量”,学生量感的培养需要大量“具身学习”的活动,但是实际的课题教学中考虑到教学时间的有限,导致量感体验活动严重不足。因此给予学生更多测量体验活动尤为很重要。所以我们在研讨中注重提供学生丰富多样的体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积累量感经验,发展量感。

        路径3:让学生拥有量感学习“整体视角”。量感学习从整体上看都需要经历度量对象(为什么量,量什么)——度量工具(度量对象里有多少个度量单位)——度量结果的过程。我们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建立量感学习的认知框架,形成方法,将习得的方法有效迁移运用到其他量的内容学习中,最终形成“量化思维”。

  回顾整个研讨过程,我们深切的感受到,教师应立足单元整体教学,关注学生前置经验及后续发展,以单元整体知识为核心,进行课时教学设计,遴选丰富有效的量感体验活动,突出知识体系的完整性,通过数与量的联系、对比,强化知识和技能的迁移与应用,深度培养学生的量感。

阅读 375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