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成长课堂】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李村学区中心幼儿园
创建于01-08
阅读 334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亲爱的家长朋友们:

      邢台市信都区李村学区中心幼儿园第四期线上家长课堂正式开讲。

一、本次主题

  二、案例

  为什么孩子会出现这些不遵守规矩或约定的行为呢?

      三、原因

  1、家长没有规则意识

      在家庭生活中,有些家长自身就缺乏规则意识,他们总是认为孩子还小,或认为现在孩子头上的条条框框已经够多了,应该多给他们一些自由才对,只要孩子的要求不出格,就会尽量满足。这类家长,在平时生活中就不太注意制订规则,更不要说遵守规则了。作为家长要正视规则的重要性,要让孩子认识到逾越规则是不被允许的,因为遵守规则正是为了自己和大多数人的安全和自由。其实,孩子的规则意识都是在平时的生活中慢慢体会和学习的。小到一回家要主动换拖鞋,吃零食时不乱扔垃圾:大到按时作息,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做完作业才能看电视;等等。如果家庭生活中没有规矩,孩子就不可能形成规则意识,更不可能遵守规则。

      2、规则的表述不清楚

      有的家长很注意制订规则,但是孩子在执行规则的过程中却显得无所适从。这是因为,家长在制订规则的过程中,往往以成人的眼光和心态来看待孩子的行为,却不知道很多在成人眼里十分清楚的规则对于孩子来说却是模糊的。例如,家长让孩子在自己的房间里好好画画,并自己收拾房间,可孩子却画得到处都是,地上、家具上,甚至墙上都有“杰作”。为此,家长很生气,甚至对孩子进行批评和责骂。可是家长并不清楚,孩子眼中的“好好画”与自己眼中的“好好画”的意义并不相同。因此,如果想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不但要制订规则,而且要以孩子能听懂的方式表达出来,让孩子能清楚地理解规则,这才是确保孩子能做到遵守规则的前提。

      3、规则不能被孩子认可

      有的家长制订了很多规则,表述得也十分清楚,但是这些规则得不到孩子的认可。家长在制订规则时,往往以成人的眼光和道德标准来要求孩子,而不考虑孩子的感受和想法,容易造成孩子对规则的抵制。比如,家里来了小朋友时,经常会出现孩子们争抢玩具、零食或游戏角色等情况。这时,一些家长为了平息孩子们的争吵,往往会出面制止,在他们看来,争执是不团结友爱的表现,于是要求自己的孩子让着别人。比如:“他是你的好朋友,是小客人,玩具和好东西应当与好朋友一起分享。”可是对于孩子来说,他们是无法完全理解成人的规则和道德的。即使暂时的冲突解决了,孩子也只是屈从于成人的压力和权威,而对于规则他们并不认可。所以,当家长不在场、类似的情景再次发生时,孩子依然我行我素。

      4、孩子遵守规则的行为没有得到及时的奖赏

      家长的奖励和赏识是孩子行为的重要动力。在许多情况下,当规则刚刚制订时,孩子们总是会遵守它,只是时间一长就会出现违反规则的情况。一方面,这是由于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的,他们的自我约束力不能保持太久;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家长没有及时对孩子遵守规则的行为给予肯定和强化。比如,家里来了客人,家长在接待客人时告诉孩子,“大人们在谈重要的事情,你要自己乖乖地玩,不要打扰我们”。一开始,孩子往往能按照家长的话去做。可时间一长,孩子会觉得自己被忽视了,于是就会用各种方式来吸引家长的关注。比方说,孩子会直接跑过来要求家长陪他玩,或者制造出大的声响,以吸引家长的注意。

      5、有规则但没有执行

      规则一旦形成,必须遵守,没有妥协的余地。生活中无论做什么事,第一次做好了,第二次就容易做好;第一次做错了,第二次就容易做错。对于年龄小、可塑性强的幼儿更是如此。其实在许多家庭里,家长也曾多次强调和制订规则,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而导致规则没有被执行。现实生活中经常碰到这种情况:家长多次要求孩子玩完玩具后自己收拾,放回原处。可有时孩子当作没听见,照样不收。多数家长没办法,就自己跑去收拾。家长一次次地对孩子提出要求,可孩子却次次地对要求置若罔闻。你要求他一次,他没去做,结果还是照样过关,过不了几次,孩子就会产生这样的认知:家长订的规则是可以不理会的。不论什么规则,家长既然制订了,就一定要让孩子遵守。否则,孩子可能就会蔑视规则,长此以往,在他们的头脑中就没有规则可言了。

      6、家长不能以身作则

      “言传不如身教”,孩子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都是通过模仿成人的行为和举止而形成的。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被孩子有意无意地模仿和学习。许多孩子之所以没有形成规则意识,很大程度上跟家长的不良示范是有关系的。比如:一些家长要求孩子不要一心二用,吃饭时不能看电视,可自己却常常边吃饭边看电视或手机;家长要求孩子早睡早起,可自己却总是因为工作或娱乐,晚上很晚才睡,早晨也有“赖床”的习惯。试想一下,家长这种视规则如虚设的行为,会给孩子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呢?

  四、了解孩子

      您的孩子在遵守规则方面,是否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您了解孩子在遵守规则方面的现状吗?下面这些简单的问题,会帮助您初步了解孩子遵守规则的情况。如果您的回答多数为“是”,则说明您需要加强对孩子规则意识和行为的培养。

      1.经常乱扔果皮、纸屑等。

      2.自己的玩具等物品随处乱扔。

      3.随意在墙面、家具、地面等地方乱写乱画。

      4.看电视无节制。

     5.吃饭时不能一心一意,经常边吃边玩。

      6.只要看到喜欢的东西就哭闹着要买。

      7.经常因为不遵守游戏规则与小朋友发生冲突。

      8.经常与小朋友争抢玩具。

      9.不会主动跟认识的人打招呼。

      10.别人讲话时经常随便插嘴。

  五、建议

  1、在日常生活中制订必要的规则

      规则的培养不是知识性的传授,而是行为意识和习惯的培养。俗话说:“习惯成自然。”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和表现,其实是培养规则的关键环节。许多家长认为,孩子还小,没有必要订太多规矩。其实不然,生活中的许多细节恰恰是规则意识萌发的基础。因此,有必要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制订一些简单的规则,比如吃东西前一定要洗手,水龙头用完一定要关紧,吃饭的时候不能看电视等。如果孩子的规则意识较差,开始时不要一下子制订出很多规则,而是要循序渐进地一项一项来,给孩子一个适应的过程。当孩子对一项规则基本能做到时,再制订下一项规则。

      2、规则的表述要清晰明确,易于理解

      家长在制订规则时,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用孩子能够听懂的方式对规则进行表述。因为孩子对规则是否理解,直接影响孩子对规则的遵守情况。比如,在孩子活动之前,家长不要只向孩子提出“好好玩”“好好做”之类的笼统要求,而要用简单明了、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表述,必要时还可以配合相应的动作或行为,以强化提出的要求,使孩子充分理解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只有这样,孩子才有可能在活动中有意识地约束自己的不当行为,遵守并执行规则。

      3、以积极的方式对孩子提出规则要求

      心理学告诉我们,对孩子不能讲反话,因为他们常常将反话正过来理解。对于孩子必须遵守的规则,我们可以直接告诉他们,如“上下楼梯都靠右边走,这样更安全、更方便”,而不能说“不要靠左边走,靠左边很危险”。孩子都有逆反心理,往往越是不让做的事情,他就越想去尝试。如果家长从正面提出规则,孩子就会感到家长是尊重他、信任他的,这样更有助于强化孩子遵守规则的意识。

      4、让孩子参与制订规则

      家长应积极主动地创造机会,让孩子参与规则的制订。学会自己去建立规则,这对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增强孩子遵守规则的责任感至关重要。一方面,在家里制订生活规则时,应尽量征求孩子的意见,同孩子一起制订规则。此时,如果家长与孩子的意见不同,也要耐心地对孩子进行说服教育,而不要采取强制压迫的态度。另一方面,家长应该在生活中为孩子创造各种实践的机会,让孩子身体力行,学会遵守规则。比如过马路,不要一味地提醒孩子要如何如何,而是让孩子做“向导”,拉着妈妈的手,按照交通规则安全地通过马路。

      5、对孩子遵守规则的行为及时进行奖励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都希望得到家长和他人的认可。这样的承认和赞许对他们的进步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在遵守规则上的每一点进步和成绩,并及时用不同的形式加以肯定和表扬。如果孩子经过努力遵守了规则,而家长却视而不见,或认为理所当然,孩子就会觉得做不做都一样,而且日后也不再那么努力地去做,甚至对家长的指令也听而不闻了。家长在运用奖励这种方法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及时奖励。良好的行为一经出现,要及时肯定,时间越早,效果越好。奖励可以是精神的,也可以是物质的。家长首先要了解孩子希望得到什么,孩子感兴趣的是什么。有时候一句话、一个吻、一个微笑,就是孩子最想得到的珍贵奖品。物质奖励要尽量少用。

      2.让孩子产生满足感。“你帮了妈妈一个大忙!”“你一定花了不少时间和心血,你做得真好!”“你真的竭尽全力了!”这样的赞扬不仅表示家长欣赏孩子的努力,而且还鼓励了孩子要继续努力,孩子由此能够获得极大的满足感。

      3.让孩子明白因为什么受到奖励。如:“你能自己把玩具收拾得整整齐齐,不用妈妈帮忙。你真棒!”

      4.说话要算数。家长如果事先许诺对孩子的某种良好行为进行奖励,就要落到实处,不要出现“打白条”的现象。

      5.允许反复。由于年龄特点所致,孩子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经常会出现不守规则的现象。为此,家长不能急于批评孩子,而应对孩子多一分宽容和接纳,允许孩子出现反复的情况。同时,应冷静地从自己的教育行为和孩子的年龄特征上找原因,多做正面引导,避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6、利用游戏,提高孩子执行规则的能力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如果把规则寓于游戏之中,孩子会更容易接受。比如,家长要求孩子掌握与人交往的基本规则时,可以和孩子一起玩“过家家”的游戏。设计诸如向别人问路、借东西等场景,让孩子练习正确地使用礼貌用语。对于生活习惯、学习方式、人身安全等相关规则的培养,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需要去设计场景,让孩子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练习并执行规则。

      7、家长要以身作则

      孩子的眼睛是反映家长行为的镜子。家长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对孩子来说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家长的一言一行,即便是最容易被忽略的细节,都会被孩子分毫不差地记在心里,并在某些时刻表现出来。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一定要按合理的规则行事。比如,看完的书要放回原处,见面主动与人打招呼,过马路走斑马线,按时作息等这些细小的行为,都可以对孩子规则意识和良好行为的养成产生积极的影响。

      8、规则意识和行为的培养要持之以恒

      对某一规则学习之后,要不断地在日常生活中加强练习,才能使良好的行为得到强化,进而建立规则意识,形成行为习惯。所以说,培养孩子良好的规则意识和行为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家长付出耐心和恒心。一方面,家长之间对规则的要求要保持一致。规则培养最忌讳的就是家长之间对孩子的行为要求不统一,即不同的家长对孩子提出不同的要求或要求的程度不同。另一方面,对孩子提出的规则要求不能时有时无。家长高兴了,就让孩子放任、松懈;家长心情不好,生气了,就对孩子严加管教。这样不但会使孩子感到无所适从,而且也会破坏刚刚建立起的行为和生活习惯,阻碍孩子规则意识的形成。

阅读 334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