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山而进,向海而行

——雏鹰三组第十一期学习简报

盼盼
编辑于01-08
阅读 971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每日一课

  在向浩老师的带领下,雏鹰三组的学员继续将“每日一课”落到实处,继续学习武志红老师的《成为你自己》系列课程。从第三季的“全能自恋”到第四季的“共生和集体主义”,学员们从关注自我的心理建构,逐渐转向思考个人心理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在自我与他者,个人与集体的辩证思索中,探索教育的合理路径。

学员心得展示

  全能自恋是深入解答内心状态的一把钥匙,它能为普通人的自我探究与相互理解提供有力的支撑。当偶尔陷入情绪的漩涡和生活的混沌中时,我们都会迫切想要追寻一个“到底为什么会这样”的答案,想要部分恢复对自我的掌控感,重新建立对于生活的自信,因此每次学习武老师的视频课程,都能感受到深刻的意义并引发自省。

      想法多但行动少,根本在于我们无法正确区分想法、行为和后果的关系。想法需要执行才能呈现为实在的行为,而行为产生具体的影响才会带来后果。想到即做到,一方面造就了高产理念与梦想的全能自恋者,这是想法完全驱逐行为后的精神胜利;另一方面也形成了逼仄局促的精神空间,这是想法完全臣服于现实行为的压抑,封闭了完整人性的释放。因此最好的情况是将想法与行为划分界限,在想法的维度尽情驰骋和创造,在行为的层面踏实践行、规范约束。

      退行是从现实中撤退,通过回到全能自恋的想象中来疗愈自己的方式。因为对于外界的剧烈失望激发了人对自身的强烈信任,是逆境迫使人们建立起全能自恋,将其作为保护自己的最后一道墙。这样理解,我想全能自恋的普通人,应该是那些最习惯也最擅长与自己相处,能够经营好自己、发展好自己,却难以与他者建立关系交流情感的人。武老师的阐述,就像一面镜子,能映照出我们很多人内心的缺口。

            ——彭沐涵《想法多行动少》

  这一期《想法多做得少》,主要讲了两个观点:诛心论以及全能自恋所带来的孤独感。我感兴趣的是诛心论,所以重点谈一谈它。诛心论在我们的历史上可谓由来以久,历朝历代的文字狱就是“诛心论”发展到极致的一种表现。仔细想想,这是我们的文化传统里将“心””思想“都放在了一个很高的高度,一个人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首先必须要”诚意正心“,《孟子》里甚至直接说:“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庄子》里也说:“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这种对于内心思想纯洁的追求,成了中国人的一种执念,最后也必然会发展出“诛心论”这种恶果。

       诛心论造成的,距离我们最近的一次灾难,当然要属文革了。无数人因为断章取义的只言片语,被扣上帽子,打入右派,甚至永世不得翻身,让多少人蒙冤受苦,让多少家庭妻离子散、反目成仇,都不用赘述了。实际上就是虽然我们进入了现代国家,但诛心论在中国一直有市场,一直有人提。

     即使是今天的互联网上,因为中美意识形态对抗加剧,诛心论仍然大行其道。很多人不做分析,不问证据,上来先扣帽子——你是汉奸走狗,你是走资派,你是亲美派,然后你说的内容是什么已经不重要了,因为提前已经给你预设了“立场”,所以你的话当然是错的。

      诛心论发展到极致,人与人就不敢说真话了。比如今天圣诞节,假设我想发张照片庆祝下,但是朋友圈里的“诛心”之问接踵而来:你是中国人吗?中国人不过洋节!你过西方的圣诞节,你心里是怎么想的,你对得起那些牺牲的烈士吗?面对这样的“诛心之问”,很多人只能选择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而这当然不是一个健康的社会。

         ——何文兵《想法多行动少》

  那些能够觉察自身全能自恋倾向的人,通常内心都经历着一种深刻且错综复杂的挣扎。他们表面自信满满,如同参天大树般屹立不倒,然而在这坚硬的外壳下,却隐藏着脆弱的内心和深深的恐惧。

     为了摆脱这种内心的痛苦,他们不断在矛盾的旋涡中挣扎。他们一方面努力维护自己那看似无懈可击的全能形象,另一方面又极度渴望得到真正的理解和接纳。这种复杂的心理状态给他们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使他们在自我认知的道路上步履维艰。

      作为教育者,我们面对这种情况时,需要引导学生勇敢地正视自己内心的阴暗面,鼓励他们承认并接受自己的弱点和局限性。虽然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但只有通过这样的自我探索和挑战,他们才有可能走出全能自恋的困境,实现真正的自我接纳和成长。我们的目标是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自我认知,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共情能力,让他们能够在人际关系中更加真诚和开放。

       ——苏锦锦《病态的全能自恋》

  看到今天这一课,想起一个说法:“乖”是一个中文里独有的词汇。想了想好像确实是,英文里类似的有cute(可爱),submissive(顺从),但是打开欧陆词典,确实查不到能和“乖”完全对应的英文单词。“乖”确实称不上是一种美好品质,而是一种人格上的降级与被殖民。

           共性自我和集体自我

      出门在外的中国留学生喜欢以地缘为集体(其实印度也是),这点好像潮汕人在深圳也还表现得挺明显的,我们喜欢称老乡为“自己人”,这是一种天然的信任感。我很少“老乡见老乡”,可能因为口音不明显,很少被人认出来。但是,一旦别人称你为“自己人”,不仅意味着你可以获得某种便利,更重要的是,对方也可以要求你尽老乡情谊帮忙了,毕竟都是“自己人”。(以上观点谨代表个人,不代表整个潮汕地区,其他省份应该也有同乡会文化,但不是特别了解) 那西方人用什么建构“共性自我”呢?这让我想到很多以爱好聚集的俱乐部和社群,这也被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人所欢迎。爱好、思维等构成了我们的个性自我,个性自我的部分越多,我们对集体自我的依赖就越少,在集体中既不会执着于寻求共性,也不会寻求一种强绑定的联结。

          关于反对个性和议论他人  

      这一点我是比较存疑的,毕竟西方人也喜欢八卦(gossip),反对个性和喜欢议论他人好像没有什么必然的关联;再者,无论中国人还是西方人,聊天时都会有喜欢讲自己故事的人,也有不喜欢讲自己故事的人,并不存在必然的没有隐私感。

          共生+全能自恋=共生绞杀

      课里面提到,孝道满足了父母自恋的需求和全能共生的需求,突然想起,所有婆媳关系的矛盾,基本上可以理解为两方甚至多方共生绞杀的一场搏斗,平等的婆媳关系保有边界感和独立人格,而不平等的婆媳关系,平息矛盾的结局,或许就是在绞杀之下,其中一方变“乖”了吧。

      ——谢岫钿《共生与集体主义》

  在中国男权社会的背后,隐含着一个“大母神”。武老师在本期反复阐释女性全能自恋的影响。在我看来,实际上是男女双方全能自恋投射范围的不同。从原始氏族开始,男性就负责外出狩猎,而女性则更多负责部落内部的运转。也因此,男性的全能自恋更容易投射到更广泛的范围,女性的则大多在家族内部。换句话说,同样是全能自恋,男性可能是“天下”的,女性则是“家族”的。从影视作品里也不难看出,哪怕是成为了皇太后——宫廷实际的掌权者,女性想要掌控的范围也往往更集中于家族内部。

      说到圣人们父亲的集体隐没,我联想到的则是俄狄浦斯——男性天然有弑父情结。对于一个圣人而言,一个强有力的父亲是不被允许的。当你尚小时,父亲是荫庇,而当你要变得强大时,父亲则是阴影。当成为圣人之后,历史要求父亲必须消失,这是文化上的“弑父”。

      这一期我收获最大的,是全能自恋对家庭的影响。当父母的全能自恋辐射开时,原来会对孩子造成那么强大的压迫。这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你会发现,此时父母仿佛变成了孩子——要求世界围绕他的想法运行,而孩子则成为了父母,满足父母一个又一个要求。

                   ——曹志伟《大母神》

  这一期武志红老师和我们继续探讨《共生和集体主义》中的《妈宝男》,说实话,我对武老师的观点和分析并不是很赞同,持有保留和怀疑的态度,更多的时候我们也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例如:他说世界是相反的,当你看见一个人在这儿的时候,就意味着一个相反的力量。他用此逻辑来推理妈宝男的心理,如果一个妈宝男对妈妈言听计从的程度越高,其实他的内心对妈妈的厌恶和憎恨程度会越高,甚至容易成为内心分裂的人。与此同时,他还认为,妈宝男的男人是三角恋当中最苦的,对此,并不能从他的来访者的一般情况来下此论断。

     我觉得妈宝男之所以无限依赖妈妈,是因为妈妈提供了足够的安全感和依赖,他是非常享受这个被宠爱的过程的。而妈妈也是非常享受儿子对他的依赖,以至于在成年以后,他们还忘记了彼此的界限,因为他们已经形成了一个共生共同体,他们在彼此分不清彼此的情形下不能自拔。还有在孤儿寡母这种特殊环境下成长的人,他们的心态和认知也会和常人的不太一样,因为环境给予他们的这种成长养分也是和他人有所区别的。我们需要一分为二的观点。既要区分妈宝男的不同类别和性质,也要有所针对地进行引导。

    世界上任何一种事物的发展必有它的成因和规律,我们切莫用简单的思维或者方法来定论复杂的事物。

                    ——梁月琴《妈宝男》

每周一研

   2024年1月7日晚20:00-22:30,雏鹰三组召开了第十一期线上研读会议,在会议上,向老师带领十位学员就刘徽教授《大概念教学——素养导向的单元整体设计》开展文献研读,学员们就大概念与大概念教学、大概念视角下的单元整体设计、大概念教学的目标设计、评价设计和过程设计等问题依次分享。从同读一篇到各读一篇,再到共研一本,学员们对于教育前沿问题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梁月琴老师正在分享

苏锦锦老师正在分享

舒凡老师正在分享

课例展示

   课堂教学始终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2023年12月27日14:00-17:30,雏鹰三组全体学员参加了“初中语文学教评一体化表现型评价的实施策略”学习活动,向浩老师执教功能写作课例《猜猜猜——机场的一通电话后》,用鲜活的课堂教学,为学员展示表现性评价在教学中的实践。

  课后,全体学员参与了课例研讨。前沿理论与教学实例的结合,让学员们受益良多,也坚定了大家从理论走向实践的决心。

导师赠书——《共生共长》

  向老师不仅以身作则给学员们上出精彩的示范课,而且还将自己呕心沥血的著作《共生共长》作为礼物赠送给学员们,并寄语学员要努力学习理论知识,积极参与教育教学实践,把所学知识融合在课堂中,真正成为一个善思乐学的老师。

  向山而进,向海而行。在向浩老师的带领下,雏鹰三组将继续深研理论,深耕教学,奋楫扬帆,力学笃行!

                                        图文:曹志伟

                                        编辑:梁月琴

                                        校对:邵宇奇

 

阅读 971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