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历代经济变革得失》之浅见一二

北京路小学 秦欢
创建于2023-10-10
阅读 4204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任何经济变革都是政治理念在经济领域的投射行体现,经济制度是政治制度的影子,影子无法背叛本体——吴晓波。

  说来,得此书全凭借一次偶然的网文推荐。自吾此生读书学习工作以来,从未涉及经济,恐有看不懂之意。放在家中有数月。前几日,信手翻来,读之,膜拜。

     这本书居然把散落在我脑海中那些未能理解的或以为理解的知识串联起来成了线。个人角度浅薄,只能通过自己的经历,把这部“以史为鉴”的中国经济史切开一个小口,记录一二。

      记得,在918那日班会课上,我给孩子们进行了一次爱国主义的宣讲。我把国家之间的关系比拟成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落后就要挨打。但我不知如何给孩子们解释,为何日本那个弹丸之地的岛国,会有实力在我泱泱大中华侵略达八年之久。要论“个头”大小,日本是小,我们是大。所以,比的并非大小,而是实力。

   在我读史的时候,依然没有找到日本雄起的时间点, 也曾经暗自喟叹,定是在清政府闭关锁国的时候错失了与世界技术和经济变革接轨的机会,错过了近代工作文明的萌芽期,因而受到了列强的屈辱。

      吴晓波告诉我,并非如此,清政府的洋务运动不是一场“迟到的运动”。其实在东亚地区百年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和日本曾经站在相同的成长线上———19世纪70年代,两国几乎同时分别开始了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那为何,两国经济变革的结果却两级分化。

    洋务运动的唯一目标是“强国富兵”,因此在李鸿章看来,政府若从事商业,必须握有经营的主导权,并成为最大利益者。引进民间资本及买办人才,都是资源缺乏情况下的权宜之计。一切都不能动摇统治者的地位为基础。在这种情形之下,洋务运动必定是受限的被管制的,政府和民间的矛盾一旦被激发,运动就不再是运动。

   日本的“明治维新”的认定是:国家富强之途,要在二端,第一开发国民多数之智德良能,使之进入文明开化之领域。第二,使国民破旧日之陋习,不甘居于被动地位,进而同心协力于国家公共事物,建设富强之国家。所以,日本先改革教育提高公民受教育水平,在经济制度上坚定不移的 推行“民营化”。

     我想,正是两种不同的路径选择,导致了这两个东亚国家后来截然不同的国运。在这里我绝非鼓吹日本,而是觉得我们应该吸取历史的教训。想要国家立足于世界强国之林,务必提高我们孩子们的全方位的素养。祖国的未来,在我们手里,更在孩子们的手里!

   这是第一点思考,第二点思考。假期的时候,我读了来新夏的北洋军阀史,洋洋洒洒 100多万字。从作者的角度,看到了清政倒台后的政治变革。我曾在微博中写到,“自从袁世凯死后,我读的越来越吃力了,政府就像搭台子唱戏,你方唱罢我登场。日日发电讨伐,天天登报唱反”。但在吴晓波的笔下,正是这种“极度自由”之下,1912年-1927年中国的工业平均增长率高达15%,在当时世界各国中处于领先地位。历史的作用悠远的不可理解,我举个例子,我们现在网购的纺织物尤其是家纺的工厂绝大部分都来自于江苏南通,这其实得益于在民国这段时期,一个叫张謇的企业家在南通创建了最大的纺织产业,并致力于家乡南通城市建设,生产厂的利润都被他投入到了公共事业上,并在南通创办了中国最早的师范学校——这就是南通师范大学的前身!

    这场经济的狂欢藏在中央权威一地鸡毛之下,而结束于蒋介石政府的国民党统治时期。原来,统治和经济既然有如此东风和西风的关系呢。不知道,我们破除万难主动东北易帜,被囚禁54年之久的少帅——张学良将军又怎么看呢?

        我写出来的实在不及我感悟的一二,而吴晓波写出的也不过是他想说的一二!好书!推荐


阅读 4204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