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冠疫情的结束,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中医在治疗新冠疾病当中的作用。中医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存在了几千年,维护着中华民族的健康。相比西医,中医有更多、更好、更先进的治疗方法和手段。为了使大家更好的了解中医治病、防病的原则和方法,很有必要学习一些中医的基础理论、中医对疾病的诊断、辨证施治的方法、中医中药的采集和炮制、方剂的配伍原则以及针灸和按摩治疗等中医知识。
所以2023-2024学年上学期我校刘玉峰老师开设了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校本课。
当自己或家人以及亲朋好友得病的时候,小病能够通过中医的办法进行治疗,大病能够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和治疗手段,避免盲目相信医院里的所谓西医专家。当有疾病缠身的时候,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进行中医的治疗的调理自己的身体状况。
本次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大约分以下几部分内容:中医基础理论;《黄帝内经》选读;《伤寒论》选读;《中医诊断学》选读;《中药学》基本知识和《针灸学》等。
《黄帝内经》----我国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著作。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我国最早典籍之一,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经验总结。成书亦非一时,作者也亦非一人。起源于轩辕黄帝,代代口耳相传,经道家、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增补发展创作而成的黄老著作,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外感热病治疗规律的专著。
全书10卷,东汉张仲景撰于公元3世纪初。张仲景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名为《金匮要略方论》。
《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的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它是中医学专业的基础课,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是中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诊,诊察了解;断,分析判断。“诊断”就是通过对病人的询问、检查,以掌握病情资料,从而对病人的健康状态和病变的本质进行辨识,并对所患病、证作出概括性判断。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科,是中医药各专业的基础学科之一。内容包括中药、中药学的概念,中药的起源和发展;中药的产地与采集,药材的概念,以及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如何发展地道药材;中药炮制的概念、目的与方法;中药药性的概念、中药治病的机理,中药配伍的目的、原则及药物“七情”的概念、中药配合应用规律;用药禁忌的概念及主要内容;用药剂量与用法,剂量与疗效的关系,确定剂量的依据及中药煎服法等内容。
根据各种目前流行疾病的症状,校本课还向学生讲授了一些中药方。
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特点、特色和优势,对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和民族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