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促进对“图形的认识与测量”教学内容的研究,落实《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修订理念,不断提升学员课程理解能力,按照研修计划,邳州市小学数学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于9月28日在明德实验小学举办了第四次集中研修活动。
第一节课是张新宇老师执教的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
首先采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两条不同长短的线段,由此展开测量,通过学生对同一物体采用不同的测量工具的测量,引起认知冲突,从而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展开了量一量、说一说、估一估、测一测等多种活动。
“到底谁的线段长?”这一问题的提出,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发现生活中的1厘米,找出用尺子测量的方法,从始至终都是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与操作,发现并解决问题,体现了新课标所倡导的“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张老师将数学问题巧妙地融于现实生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为课堂营造了一个积极轻松的课堂氛围,为师生的积极互动交流,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徐艳老师执教的二年级上册《我们身体上的“尺”》这节课,紧扣教材编写意图,总体上设计了几个层次:认识“身体尺”、用“身体尺”测量、回顾反思、解释应用。
在认识“身体尺”中,又可分为两个层次:量四个“身体尺”,量1米约有几个“身体尺”,主要让学生认识到我们都有“身体尺”,我们的“身体尺”是不同的,记住我的“身体尺”及和1米的关系。在用“身体尺”测量解决实际问题中,又可分为:选择测量目标、选择“身体尺”、认真测量、互相交流,主要让学生认识到“身体尺”是有用的,根据不同的对象可以选择不同的“身体尺”。综合实践活动更要重视综合性,学生在活动后感悟了什么、综合了什么、发展了什么,才是活动更重要的价值。徐老师非常重视每次活动后的交流,引导学生把思考走向深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思维发展,让课堂更具有“数学味”。
杨文胜老师执教的是三年级上册《认识周长》这一课,在课堂初始,杨老师通过提问什么是周长,引发学生思考,直接揭示了周长的概念,即物体一周边线的长度,并且通过指一指、描一描的方式展示了不同形状的物体的周长,由一般图形的周长到特殊图形的周长,通过对图形的周长的认识,引导学生去测量和计算一些特殊图形的周长。
在计算三角形的周长时,学生们通过思考提出了用圆规把三条线段合并到一条线段上再测量的方法以及直接用直尺测量再求和的方法,整堂课围绕核心问题,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培育站主持人丁大秋,对这三节课做出点评。丁特指出,《认识厘米》是小学数学长度单位的初始课,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长度单位是非常抽象的,建立清晰的 1 厘米长度观念十分困难。张老师以“度量”为主线,让学生在矛盾冲突中经历长度单位的创造过程,在活动中建构概念,在度量中培养量感,发展空间观念。
量的计算也是发展量感的必要手段,这是整个实践活动的核心。徐老师在《我们身体上的尺》中,通过层层递进的测量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增强合作能力,提高估测的水平,让学生在感受由于测量工具的不精确性引起结果的误差中培养量感,发展空间观念。
《认识周长》这节课,舍弃了浮华的情境,从真实的学情入手,直面学生的数学现实。课的开始,杨老师通过提问“对于周长,你是怎么理解的?”激发学生的交流、思考,暴露学生认知困惑,从而使得教学更具针对性、实效性。课堂中,杨老师通过让学生利用尺规作图将周长“搬”到一条线上,锻炼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进一步感受周长的本质。
下午,吴荣安老师执教的《认识面积》一课,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富有创意的采取教学活动。
“看一看”通过动态变化,从视觉上引导学生认识和体会线和面的关系。“摸一摸”通过让学生摸课本面和黑板面,亲身感知面积的含义,同时引导学生体会面积和周长的区别。“比一比”,一比,视觉上直观比;二比,视觉上无法观察出谁大谁小,引发学生思考,揭示统一标准的必要性。“说一说”通过问题“小格子”发挥了什么作用?揭示“小格子”作为测量标准。“数一数”通过数小格子的个数在操作中将抽象的面积具体化、简洁化。紧接着通过“摆一摆”小方格的实践活动,将“定标准,去测量,数个数”的思维过程展现的淋漓尽致。最后“做一做”通过练习,拓展了学生思维,将“定目标,去测量,数个数”的学习方式,应用到我们的生活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五节课是徐红老师执教的三年级下册《面积单位》。
课堂伊始徐老师先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带领学生回顾长度单位,从而引出“面积单位”这一概念,使学生从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然后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动手实践,让学生说一说、摸一摸、想一想、记一记、找一找、比一比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动,在学生的脑海中充分建立了1平方厘米的表象。
在认识1平方分米时,教师由“扶”到“放”,让学生通过迁移和推导的形式来认识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培养了他们的迁移和推理能力。
纵观整节课,徐老师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活动空间,不断地引导学生大胆猜测,小心求证。在观察、操作、猜测、验证、推理、交流的活动中进行有效引导,逐步形成对数学知识的学习策略。
苗二亮老师执教的是三年级下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这一课,苗老师展示了一条8厘米长的线段,引导学生回顾单位长度,8厘米里面有几个1厘米,由旧知导入新知,提出问题:“计算面积可以怎么做”,引导学生用单位面积去计算,通过小组合作“摆一摆”的方式,推导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由复杂的方法到简单,再到更简单的计算方法,一步步的深化面积公式,让学生经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且学会用公式去进行面积计算,在活动中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意识,发展了空间观念。
潘修銮校长指出,几位老师都能够关注知识的结构性和一致性,从整体视角出发,展开教学设计。测量的本质是选择合适的计量单位,然后数一数有多少个这样的计量单位,因此“计量单位”是测量的核心概念。在教学中,我们找准核心概念,用核心概念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学生学起来就容易多了。
数学学科育人功能是多维度的,思维是数学教学的核心,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要求教师不能将知识简单的告诉学生,而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充分表达自己想法和与同学交流的舞台,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不断补充和完善知识结构;学生学思维不仅要跟老师学,更要跟“小伙伴”去学。三位老师都设计了“指向学生数学思维”的学习活动,学生在动手做之后来到台前展示作品、介绍想法,暴露思维过程,在与其他的同学通过补充交流中完善知识结构,培养数学思维。
聂艳军主任指出,我们要善于捕捉那些有价值的教学资源,聚焦核心概念,引领学生建构知识结构化、系统化。
整体性教学并不是指一节课教很多,其关键是教师要树立一种整体的意识,用一种整体意识教。
教师在教一个学习主题或一个单元前,要深刻理解这个主题、这个单元的内容本质,聚焦核心概念,搭建知识结构,然后围绕核心概念展开教学,通过不同的关联点使每一节课关联起来,形成螺旋上升的结构,使学生在不断的学习完善、丰满知识结构。
苏教版小学数学编辑部侯正海老师结合教学案例,从“感知概念原则,抽象概括图形”、“探索图形多元表征”、“变式丰富外延,反例凸显内涵”、“观照直观想象,发展数学素养”、“测量”等多方面为培育站学员带来了《图形认识与测量的教学思考》专题讲座。
侯老师指出小学生的认知特征是从具体逐渐过渡到抽象,教学图形概念时应注意现实对象相映概念本质的典型性,认识图形概念后,需要回到现实对概念加以解释和应用。概念表征是概念在学生头脑中储存和呈现的方式,语言表征,准确但比较抽象,图形表征具有直观化的特点,小学的图形概念并不给出准确的语言表征,而通过大量的图形变式建立丰富的图形表象。
此次活动,促进了培育站学员对“图形的认识与测量”教学内容的整体把握,提升了学员研读课标、研读教材、研究课堂的能力,凸显了数学学科育人价值的导向,引发了学员诸多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