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用模型,构建精彩——
生物组高一备课组“模型与构模”研修收官活动

Andy
创建于01-07
阅读 821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2024年1月3日,桂林中学生物组在录播室开展了“模型与构模”研修收官活动。

      活动从两节公开课开始。劳艳梅老师执教《细胞的衰老和死亡》公开课、林观盛老师执教《有丝分裂中染色体的形态变化和数目变化》。

  劳老师从生活经验出发引出细胞衰老与个体衰老的关系,进而通过指导学生构建概念模型来解释细胞衰老的原因。课堂设计深入浅出、引导循循善诱、学生表现可圈可点、师生关系和谐、课堂气氛活跃。很好地完成了学习任务,达成了核心素养生成的目标。

学生展示“自由基假说”概念模型

  而在林老师的教学则采用了构建数学模型的方法解决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核DNA数量变化的难点问题。林老师在学生认真观察分裂过程中各个时期染色体形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染色体抽象成“点”和“线段”的物理模型,从而概括出染色体的两种形态,染色体形态变化过程中的三种行为。进而得出核DNA数目变化的两个节点:“(间期)复制”、“(末期)均分”;染色体数目变化的两个节点:“(后期)点裂”、 “(末期)均分”。在此基础上,学生很容易就构建出了数目变化的曲线图、柱形图等数学模型。通过模型的对应关系的训练,学生在模型构建和模型识别的过程中突破了学习难点,达成了学习目标。

学生上台展示构建的染色体数目变化“数学模型”

桂林市生物兼职教研员、桂林中学生物组组长刘亚玲老师,桂林市生物教学特约研究员、桂林中学高二年级生物备课组组长颜月莉老师以及生物组其他老师都参与了这次教研活动。颜月莉老师对高一年级备课组“模型构建”的特色课堂构建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强调希望备课组做好总结,进一步挖掘特色,让“建模”的课堂更加有趣生动。刘亚玲组长则强调,模型构建不要停留在浅层,需要深度发掘,把知识点教通点透,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样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教研组研讨

文/蒋通

图/王海燕

审/林观盛

阅读 821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