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飞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人工智能应用不断崛起,人类收获便利与机遇的同时,也伴随被科技“思维器化”的威胁。因为,为了防止像科学家所预言的,人类被重塑的危机,人工智能绝不能取代人类的劳动。
追其根源,科学家之所以会得出“人工智能”取代人类劳动的预测,还是因为人们在大量便捷的充斥下逐渐怠于思考,懈于研究。然而冰冷的机器无法成为感情的载体,生硬的数据也无法与人性丰富多变的情感相媲美。乐曲的演奏,不只是音符与节拍的对与否,更需要演奏者心灵的投入,情感的掌握便是人类特有的高贵之处。AI出自人类的智慧与劳动,就永远无法取代人类的智慧与劳动。
祸兮福之所倚,人工智能不能过度吹捧,也不能全盘否定。新时代的世界同样离不开人工智能的帮助。从自助支付的超市到无人驾驶的汽车,再到一项项科技成果,无一不证明了这一点。但是,人类的新智慧以某种形式战胜了古老智慧,这又何尝不是人类的又一次自我超越?归根结底,是人类的劳动创造了更美好的世界,而人工智能不过是人类劳动的成果之一。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劳动都无法被人工智能取代。(17班 周梦宇)
人工智能忧思
5班袁梓耀
有人说,人类发明更多的机械与工具就是为了满足人类好吃懒作的天性,而现在人工智能的发明,似乎使人类离梦想成真只有一步之遥。那这是不是意味着以后就不再进行体力劳动了?我认为这是不可能也绝对不可以的。
“思而不学则殆。”若是让人工智能全面取代了劳动,人类只负责脑力思考,态度势必会变得懈怠。劳动尤其是体力劳动本是人类的天性,若长时间不劳作,人类身体势必会滋生众多的毛病。从这个角度,让人工智能全面取代人工,就一定完美吗?人工智能在控制调节效率方面确实比人类高不少,但需主观决断的问题,或是万一人工智能程序不完善或出错,那造成的后果是无可估量的。因为人类自已经成了役使阶层与无知阶层,人工智能一旦罢工,所要再重启恢复生产需要时间,人类能否再次惰愿地成为体力劳动者,不得而知。
当下社会,人工智能为人类提供大量便利,在未来,人们只可使这种便利更多,不可使人工智能完全替代劳作。我们甚至可以让其充当劳动的副手,自己必须是劳动的主力军,不然,机器成了劳动者,人类成了副手,甚至成了饭来张口的废物,岂不可笑?!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腾空而出,成了热门话题。他们可以重复做同件事而不会疲倦。有人认为:劳动的事交给人工智能就好了,既方便我们又不会出错。可是,放远眼光,人工智能代替人类劳作真的可取吗?
在人类形成初期,劳动是人基本的生存之道,不劳动意味着无所收获,而现在,“劳动最光荣”口号的提出,正是因为它为我们创造财富,锻炼我们的大脑,可如今人们日益繁忙,人工智能取代了原有的纯粹的劳动,小到家中的扫地机器人,大到工厂里的工业化生产,这固然节省了时间,人力和物力,也加快了工业和科技的发展。可辨证地思考,人类千年来通过劳动训练的四肢,养成的技能,是否也在时代的飞速发展中湮灭,进而被人工智能取代呢?我们的大脑如果停止思考,身体停止劳作,那和行尸走肉有何区别?我们可以让人工智能代替人做一些简单、重复性的工作,但切记不可停止劳动,如果我们不觉醒,那未来人类只能迷失在自己创作的“人工智能”世界中,逐渐退化。只有合理利用科技,人与人工智能才会共生共赢。(17班刘一宁)
科技进步与劳动的关系
5班 郭彦宏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变得越来越依赖于科技。有些人就问了:“科技进步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我认为这句话不完全对,人类可以适当的把劳动权转交给人工智能,但不能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和权力。
科技的出现本应是在人类正常生活中用来为人类减少负担,而不是完全取代某人。人所拥有的,人工智能或许没有;人所拥有的想象力、创新能力、情感、这些都是机器人所没有的。某些劳动中,这些能力是不可或缺的,所以人工智能无法胜任。其次人类如果不参与劳动,身体和肌肉关于劳动的记忆与能力就会渐渐丧失,人类的身体机能就会慢慢下降,人的思维能力也会慢慢变缓,人类不仅仅是劳动,更是在其他生活方面也会受到负面影响。最后,劳动自古以来作为人类的衣钵,人自劳动为出,以劳动为生,劳动也是人们对于一个人在社会上的评判标准,它不仅仅是一种美德,德育,更是一种道德伦理规范。俗话说:“谁之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劳动提醒人类,不要浪费粮食,不要破环我们我们赖以维生的家园,如果以人工智能这类冷冰的铁块来完全代替人类的劳动,这个社会的道德评判与伦理框架就会崩塌。
科技改变世界,科技也能毁灭世界,人类应适当的利用人工智能,适当的把劳动权力转交给人工智能,但不能完全丧失劳动的能力和权力,我们不能把世界交给人工智能。
从古至今,科技发展的原动力和目标是代替劳动。农耕时代,人们发明带有长把的锄、耙,代替了人来弯腰,发明牛耕铁犁代替人来耕地,水车代替人来挑水;工业时代,织布机代替了人的手工,火车代替了人的双足;互联网时代,机床代替了人工组装,洗碗机代替了人的手洗……直至今天,我们仍在努力让科技代替更多劳动。因此,“劳动”的事,就该交给未来的科技----人工智能。
可以上的那些“劳动”,只是狭隘的劳动。事实上,在马克思的理论中,一切可以变换价值的行为,都可以称为劳动。那么,劳动的范围,就宽了太多。此时,我们还应当将劳动全交给所谓“智能”吗?诚然,我们希望过上那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可如若人生皆成此般,又有什么意义?我们始终以为,人生的意义在于体验。而劳动,则是体验的重要手段。因此,人工智能不应该也无法代替全部的劳动。人工智能可以为你做出香喷喷的饭菜,却无法让你体会到亲手出锅那一刹那的成就与满足;人工智能可以检测雨水中的SO2的含量,却无法读出“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豪迈;人工智能可以一键搜索出太多好词秒句,可那不会让你“腹有诗书气自华”……人工智能的发明。科技的进步,本应是让你有更多的时间去体验生命,去延伸感受,可最后,科技对劳动的过度替代反而成了生命的枷锁,让我们的人生失去了意义。(17班 董小毅)
科技发展不忘劳动本真
5班岳克欣
必须承认,科技发展对于整个人类生活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影响。然而随着科技水平突破,取代部分原本属于人类的劳动工作,我们会发出叩问——人工智能可以代替人类劳动吗?
Chat-gpt横空出世,成为部分作家写作助手、学生群体论文生成器、心理疏导大师……毫无疑问,脑力劳动的一部分工作可以由科技承担了。但其语言生硬,模仿拟真的缺陷,注定了人类脑力劳动主体角色不会改变。对于主观性色彩的一些艺术性劳动,人工智能最多凭借其逻辑严密占有一席之地。例如AI绘画、人工智能阿尔法狗围棋。这些建立在人类为基础上的主观劳动工作或成果,自然离不开人类。毕竟没有人类欣赏在意的话,其本质上毫无意义。由此脑力劳动的主体人类当然无可代替。
令人关注的则应是体力劳动。如今农业工业化,自动化已然使粮食不再成为难题,农民群体大幅减少。工厂流水线机械化,工人群体大幅减少。就业岗位的可替代性一定会引发社会问题。除此之外,个人对于科技过度依赖也会使劳动能力退化。就像长期瘫痪在床的病人,其双腿会萎缩一样。“脑不用不灵,手不用不巧。”也正是这个道理。我认为科技的发展反而应是敦促每个人劳动,明悟劳动本真。或用大脑或用双手创造价值,在期间自我得到提升,同时在人类社会找到个体的一席之地,用劳动赋予人类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