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对联有15种隐含方式,一不小心就对错了

跃峰观景台
创建于01-07
阅读 236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浅谈对联的15种隐含方式

    

    冯跃峰

    

    所谓“隐含”,是指对联隐藏的一些结构特征与语言含义。它包括如下15个方面——

    (1)内对仗,它是指一联(上联或下联)内部的一些字句存在对仗关系,常称作句内自对。

    内对仗的对联是较为隐蔽的,需要细心观察,才能发现其特点。


    值得注意的是,内对仗的对联,对句必须在对应位置也是内对仗,但并不要求上下联在该位置对仗(词性可以存在差异)。我们看下面的例子。

    唐代诗人王维《汉江临眺》中有一联:

    江流天地外;

    山色有无中。

    上联中天地是名词,下联中有无是动词,并不相对。但句内,天与地相对;有与无相对,它属于“单一的”内对仗对联。

    

    内对仗的对联当然也可以同时兼有上下联相对。下面是我学写的一副对联:

    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忠心赤胆忧民众;

    三尺讲台,四方黑板,傲骨柔情育栋梁。(原创)


    上联描述的是清正廉明的政府官员形象,下联歌颂的是呕心沥血的园丁精神。其中,上联“一身正气”与“两袖清风”句内对仗,下联“三尺讲台”与“四开黑板”句内对仗。而且上联中的“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与下联中的“三尺讲台,四方黑板”对仗。我们称其为“双对的”的内对仗对联。

    

    (2)内相关,它是指一联(上联或下联)内部的某些事物存在相似之处或相互关联。

    内相关的对联是也很隐蔽的,若不留意观察,就难以发现其特点。

    比如,“茶香禅意心弦静”中,“茶”和“禅”相互联系;

    又如“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大海”和“百川”相互联系,这些都能成为对子的灵感来源。

    

    再看济南大明湖的一个对联:

    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春色半城湖。

    上联中的“荷花”与“柳”有关联,它们在这里同属于一个主体:大明湖,说的是大明湖四面都是荷花,三面都是柳;下联中的“春色”与“湖”有关联,它们在这里同属于一个主体:济南城,说的是济南城满城都是春色,其中一半都是湖面风光。


    (3)同偏旁,它是指对联中连续若干个字的偏旁形象具有相同特征。

    同偏旁的对联并不很隐蔽,稍加注意,就可以发现其特点。有时,对联中还特别点明了偏旁相同的特征。

    

    我们看这样一副充满智慧的对联:

    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

        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

    上联的前四个字都是“双王”头,下联前四个字都是鬼字偏旁。


    据说八国联军进犯中国时,有个洋人代表傲慢地出了上联: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本想以此羞辱中国人,不料清朝的一位官员随即对出了下联: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给予对方当头一棒。

    

    稍有遗憾的是,下联平仄存在一些问题。我想,是否可以将其改为:

    魅魑魍魉四偏鬼,鬼鬼居边,

    则平仄就合乎要求了。


    我们再看一个民间流传的上联:

    寄寓客家,寂寞寒窗空守寡;

    它的11个字全是宝盖头。

    

    相传这句上联是李清照在经历丧夫之痛之后,投宿一家旅店时有感而发写下的。数十年中,无数文人墨客尝试对出下联,却无一人能够如愿。据说后来有一个不知名的和尚,对出了下联:

    倘修仙佛,休偕佳偶但依僧。

    

    下联说的就是和尚本人,他通过全心修行,钻研佛法,心灵得到升华,色即为空。宛若仙人,不再迷恋佳偶,而是依从众多僧侣那样,常伴青灯。

    这个对句,不但11个字都是单人旁,而且平仄相对,意境相通,毫无堆砌牵强之感,令人拍案叫绝。


    (4)玻璃字,它是指对联中的每一个字都是“按左右成轴对称”的字。

    这样的字写在玻璃上,从玻璃两面看都是一样的效果,故称之为“玻璃字”。

    玻璃字对联是非常隐蔽的,稍不留神,就会忽略其特点。

    

    我学写了这样一副玻璃字对联:

    日日工人早;

    山山草木青。(原创)


    如果将上联改为:

    工人日日开工早;

    就比较难对了。


    我拟了一个下联,勉强对之:

    工人日日开工早;

    志士常常立志高。(原创)


    其中“志士”、“工人”都是偏正结构的复合名词;而“立志”、“开工”都是动宾结构,“立志高”、“开工早”都是述补结构,述为“立志”、“开工”,补为“高”、“早”。稍有遗憾的是,“日日”与“常常”相对,词性有偏差,但由于都含有“经常发生”的意思,相对可以从宽。

    

    (5)拆字联,它是指对联中的某些字是由其中的某个字分拆而成。

    拆字联虽然比较隐蔽的,但只要需要细心观察,却也容易发现其特点。我以为,最著名而又最有趣的一个拆字联是:

    八刀分米粉;

    千里重金钟。

    上下联的拆字完全契合,其中繁体的“钟”字由金和重构成。

    

    但下联结构与上联存在较多偏差,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阅拙作《名联新对:八刀分米粉》,我在该文中给出了一个下联:

    八刀分米粉;

    千口舌甘甜。(新对)

    值得指出的是,拆字联的对句,不能唯拆字而对,还必须符合词语结构与平仄韵律。


    (6)嵌名联,它是指对联中将人名或地名拆开嵌入其中。

    嵌名联是比较隐蔽的,不熟悉这些名字则很难发现。下面一副是现代作家李亚如题写扬州瘦西湖小金山的对联:

    借得西湖一角,堪夸其痩;

    移来金山半点,何惜乎小。

    上联将扬州景点“瘦西湖”的名字拆开,然后嵌入其中;而下联则将扬州瘦西湖二十四景之一的“小金山”名字拆开,然后嵌入其中,可谓巧妙之极!

    

    (7)回文联,它是指对联无论是从左向右读、还是从右向左读,意思都一样。

    回文联是比较隐蔽的,需要细心观察才能发现其特点。这样的对联俯首即拾,我们举几个典型的例子——

    

    河南省境内有一座山名叫鸡公山,山中有两处景观:“斗鸡山”和“龙隐岩”。有人就此作了一副饶有趣味的回文联:

    斗鸡山上山鸡斗;

    龙隐岩中岩隐龙。


    厦门鼓浪屿的回文联:

    雾锁山头山锁雾;

    天连水尾水连天。

    

    清代,北京城里有一家饭馆叫“天然居”,乾隆皇帝曾就此作过一副有名的回文上联: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但乾隆爷未能对出下句,便问纪晓岚,纪晓岚脱口对曰:

    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8)叠字联,它是指对联中含有多个相同字紧凑排列。

    叠字联的特征是很明显的,这样的对联也很常见,我们看下面两副极为典型的叠字联,通篇都是叠字——

    绿绿红红,处处莺莺燕燕;

    花花草草,年年暮暮朝朝。

    这副对联通,描述了春天的美丽景色和时光的周期流转。

    

    再看下面一副描写西湖景色的叠字联:

    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

    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这副对联化用了苏东坡的诗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摘取其中的“水、晴、好、山、雨、奇”,并加以适当组合,形成妙趣横生的叠字联。


    (9)重字联,它是指对联中出现有规律的重字,对句必须以重字相对,但一般不允许对句中的字与出句中的字有重复。

    在无锡的东林书院一副对联,可谓是家喻户晓。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此联是明代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所撰,它既是叠字联,又是重字联。

    

    (10)同音联,它是指对联中某些特定位置上的字除平仄有别外读音相同,对句必须以同音字相对。

    同音联是比较隐蔽的,需要细心观察才能发现其特点。我们看下面一副对联:

    画上荷花和尚画;

    书临汉帖翰林书。


    其中,上联的“荷”与“和”同音,从而在读音上它是一个回文联,从右往左读,其音效与从左往右读是一样的。而下联的“汉”与“翰”同音,从而在读音上它也是一个回文联,对仗工整。


    据说上联出自唐伯虎,但唐伯虎本人并没有对出下联,便将上联书写于庙堂之上。直到清朝乾隆年间,一个名叫李调元的才子路过这座寺庙,这才对出了下联。但对仗并不很工整,上联“画上”与下联“书临”词语结构不同。

    


    (11)双义联,它是指对联中某些字含有多种含义,使得出句的语义也有多种解释。

    双义联也比较隐蔽的,但只要结合语境细心领会,便能发现其特点。

    

    我们看下面一副对联:

    宰相合肥天下瘦;

    司农常熟世间荒。


    其中“宰相”指晚清直隶总督李鸿章,他是合肥人;“司农”则指当时的户部尚书翁同和,他是常熟人。

    但是,联中的“合肥”、“常熟”除了地名的意思外,更多的意思还在于“肥胖”、“丰收”。据说,上联是翁同和讥讽李鸿章,下联则是李鸿章对翁同和的回击。


    再看一个双语义的对联:

    秋雨淋老舍;

    白石铺板桥。


    据说,上联出自南京一位才女之手,下联则是由一位台湾网友给出。

    上联中,“秋雨”、“老舍”一语双关,既指景物,也指人名,秋雨、老舍是两位作家。下联也是如此,白石、板桥是两位画家。

    

    不过,这个对联存在两个小小的遗憾,一是上下联的平仄都存在一点问题;二是下联中,“板桥”用“白石”来铺,比较牵强,远不如“雨淋舍”来得自然。况且,上联中“雨淋舍”是相互独立的两种事物的意象,而“石铺桥”则破坏了其独立性,“石”是“桥”的重要元素,它们之间是一种包含关系,“桥”包含有“石”。


    这里,我也来对一个下联:

    秋雨淋老舍;

    星海映东坡。(新对)


    下联中嵌入了一个音乐家和一个诗人,此时,下联的平仄就没有问题了。如果上联中的“雨”能够换作一个平声字,比如,换成“余”,借助谐音,转义为雨,则整个对联的平仄就没有问题。

    秋余淋老舍;星海映东坡。(谐音联)

    

    (12)谐音联,它是指对联中的某些字,除了本身意思外,还通过谐音转换成另外的字,表达新的含义。


    谐音联通常较为隐蔽,需要细心品尝,方知其中意味。我们看下面一副民间流传的非常巧妙的对联:

    孔子生于舟末;

    光武起自汉中。

    

    此联同时兼有“双义”、“谐音”两种隐含。上联的“舟”谐音“周”,是说孔子是东周末年出生的。此外,“孔子”的另一种解释是“小洞”,“舟末”则可解释为“船的末端”。这样,上联的另一种含义是,船的末端有一个小洞。


    同样,下联也有两种隐含,只不过其隐含方式与上联并不完全契合。首先,下联的字面意思是“汉光武帝刘秀从汉中开始发达起来”。此外,“武”谐音“舞”,“汉”的另一种解释是“银河”(比如中国象棋中的“汉界”),于是下联的另一层意思是“飞舞的光芒来自银河”。


    再看下面一副对联:

    两船并行,橹速不如帆快;

    八音齐奏, 笛清怎比箫和。


    据说这副对联是纪晓岚乘船中,与他同行的一个武夫出的上联。纪晓岚一听,马上明白了, 这是借用鲁肃和樊哙两位文臣武将, 以嘲笑文不如武。

    

    纪晓岚当然不甘示弱,随即对出了下联。其中“笛清”、“箫和”与狄青、箫何同音,他借用萧何运筹帷幄, 决胜千里的指挥才能,以显示文官的作用比武官大。


    下一副对联也饶有趣味:

    因荷而得藕;

    有杏不须梅。


    字面意思是“藕由荷花而得,有杏子就无须梅子”。实际上,它又借助谐音,将“荷”转义为“何”,“藕”转义为“偶”,“杏”转义为“幸”,“梅”转义为“媒”,意思变成:有什么理由得到伴侣?因三生有幸而不需要媒人。

    

    据说此联乃是明代南京兵部尚书程信之子程敏政所撰。当时,程敏政欲求娶宰相李贤之女,李指着席上果品出上联:“因荷而得藕?”程对曰:“有杏不须梅。”李闻之大喜,便答应将女儿许配给他。


    (13)谜语联,它是指对联中的句子或词组是一个谜语,需要猜出相应的谜底才能明白对联表达的意思。

    我们看下面一副民间流传的对联:

    人穷双月少;

    衣破半风多。


    其中的词组“双月”、“半风”都是字谜,谜底分别为“朋”、“虱”,前一个字是显然的,后一个字是因为繁体的“风”字是在“虱”字的左边加上一撇,故称之为“半风”。

    

    猜出了字谜,上联的意思就一目了然:人穷则朋友少,衣破则虱子多。其描述倒也比较形象。

    下一副对联与之类似:

    富人家过新年二上八下;

    穷书生除旧岁九外一中。

    

    其中“二上八下”、“九外一中”都是谜语,前者是包饺子的动作,两只手十个手指,两只手指在上面,八个手指在下面;后者是捏窝窝头的动作,九个手指在外面,一个手指在中间。”


    猜出了谜底,不难看出对联说的是,富家人过年都是一家人热热闹闹包饺子;而穷书生过年则只能捏几个窝窝头对付。

    

    (14)嵌入典故联,它是指对联中嵌入了某些典故或历史故事。

    嵌入典故的对联也是比较隐蔽的,需要了解相应的背景故事,才能理解对联所表达的含义。

    清代王闿运为南京关公祠所作的对联:

    杯酒斩颜良,河北英雄齐丧胆;

    单刀会鲁肃,江南名士尽低头。


    对联中嵌入了两个典故,一个是关羽“杯酒斩颜良”,另一个是鲁肃“单刀赴会”,它们都是这一时期脍炙人口的故事。由于对联直接引用了相关人物名字,故事的嵌入比较明显。

    

    上联说的是三国时期,刘备的得力干将关羽在河北与袁绍的军队交战。袁绍手下的大将颜良十分勇猛,但关羽却只身一人冲入敌阵,在杯酒之间斩杀了颜良,使得河北的英雄们胆寒。


    下联说的是东吴的鲁肃与刘备的一次会面。当时鲁肃为了与刘备商讨荆州的归属问题,只身一人赴会,手持单刀赴宴。鲁肃的勇气和智慧让江南的名士们佩服不已,纷纷低头致敬。


    下一个对联,其典故的嵌入就相对隐蔽些。但由于采用了借代手法,也容易联想到相关背景故事。

    一门父子三词客;

    千古文章四大家。


    上联是对历史上著名的苏洵、苏轼、苏辙三位文学家的赞美,其中苏轼、苏辙都是苏洵的儿子,故称之为“一门父子”。下联则是对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的赞誉。这四位文学家的文章千古传颂,被誉为“四大家”。

    

    (15)依附全集联,它是指出句中包含了某类事物的全体对象,简称“全集”。或者以“全集”为参照,用唯独缺少的元素暗喻某种现象。


    我们看下面一副名联,出句为:

    烟锁池塘柳;


    传说此联出自乾隆之手,不过这一句子可能不是乾隆首创,因为“烟锁池塘柳”最早见于明朝陈子升的《中洲草堂遗集》中。


    当然,乾隆可能是借用了这个上联。据说有一次科考殿试,两名举子难分高下,乾隆便出了这个上联分别考他们。

    有个考生一听到报出的上联,马上扭头就走,而另一个考生则想了很久才离开。乾隆钦定先走者为第一名,众臣不解,问其缘故,乾隆说:“此联为绝对,能一见便知无答者必高才也。”

    

    这个上联的难点在于,烟锁池塘柳这五个字里隐藏着五行,分别是火、金、水、土、木。同时,“烟锁池塘柳”又是一句完整的话,且意境深远,颇为耐人寻味。


    数百年来无人对出下联,后有人以“桃燃锦江堤”对之。但愚以为,对句仍有不妥,不知您的意见如何?

    

    “锦江”是一个专有名词,属特指;而“池塘”是普遍名词,属泛指,况且“池塘”是并列结构名词,可分拆为两个表示同类事物的词“池”与“塘”。但“锦江”是偏正结构(“锦”作名词解时表示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无法与江并列)。


    为抛砖引玉,我也学写了一个下联,请大家指正。我的下联是:

    灯淹城镇楼。(新对)

    

    再看民间流传的一副趣联:

    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


    据说这副对联是一个穷秀才的门联,其中的含义是:以“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为全集,则对联中恰好少了“一”和“十”,再利用谐音转义为“衣”和“食”,寓意家中“缺衣少食”,可谓妙极!

阅读 236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