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源流探

青檀
创建于2022-06-22
阅读 1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作者简介


张永和,剧作家,国家一级编剧,原《新剧本》杂志社副主编,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著作有戏曲《烟壶》《龙须沟》《大清药王》(合作),电视连续剧《大清药王》《天下第一丑》(合作) 《同光十三绝合传》《马连良传》《京剧的魅力与时尚》等。

本文刊载于《北京纪事》6月刊 原标题:《相声大师知多少》失传的相声口技大师汤金镫

一般相声演员都这样解释:相声,相貌之相,声音之声,用面部表情和声音讲述进行表演;还有一种说法,说相声本叫像生,这个词儿早在宋代人的著作中,或是《红楼梦》,以及清人的《竹枝词》中都曾出现过。像,就是活灵活现;生,就是角色,连起来就是进行活灵活现表演的人。当下大都采用第一种说法。


相声从表演上说大体可分为三种。即单春、双春、多春,也就是单口、对口和群口相声。还有一种现在已没有的“暗春”,就是暗地里不露面背着人说。演员在表演之前,先交代要学什么,然后藏在帐子里学各种人言鸟语、鸡鸣犬吠之声,这是侧重于口技表演。在民国初年能够说“暗春”的就只有北京天桥的百鸟张、茶馆宝和轩的陈青山(艺名人人乐),以后这种形式便逐渐消失了。但在几十年前还有一位口技和相声兼使的艺术家汤金镫。据说他是口技大家百鸟男的弟子,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他先在天桥又在西安商场的小剧场说对口相声。特点是相声中加口技,当时很受欢迎。20世纪50年代,他在北京迎秋小剧场相声大会中,说前三场,说的是单口相声加口技。当时迎秋相声大会的票价是4毛钱,相对比较便宜。每到周六周日的白天,我和一些个喜欢传统文化的同学就纷纷去迎秋剧场听相声。那时史文慧、张善增、贾振良、陈涌泉,甚至赵世忠、赵振铎,这些相声名家还年轻,在前面说头、二场,后面便是汤先生的口技了。


当时他还有个外号叫“汤瞎子”,叫得很响,其实他并不是瞎子,只是眼睛很小,又爱眯缝着,所以大伙就给他起这么一个外号。我听过他在台上学母鸡下蛋、公鸡打鸣,还有苍蝇嗡嗡、蚊子咬人、猫叫狗叫鸭子叫,还有抖起来的空竹的一浪高过一浪的尖叫声,后来还学和平鸽的哨声。学得惟妙惟肖,像极了,同时还不断地抖包袱,把自个儿也放进去,所以逗得观众哈哈大笑。后来他从北京曲艺团退休了。


相声八德之万人迷李德钖

在相声漫长的发展史中,相声“八德”占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所谓八德是八位著名的相声艺术家——李德钖、焦德海、刘德志、裕德隆、马德禄(马三立的父亲)、周德山(艺名周蛤蟆)、李德祥、张德全(艺名张麻子)等,即每个人名字当中有一个德字。这8位艺术大家能耐大,在相声史中,承上启下,汲取了戏曲、戏法、评书、大鼓、武术等技艺中的说学逗唱,熔冶提炼,从而发展了相声艺术,而且各有各的故事,限于篇幅不能一一介绍。这里主要介绍艺名万人迷的李德钖。他约是清光绪末年人,自幼受业于相声名家恩绪(马三立的外祖父),后又拜徐有禄、富有根为师,转艺多师,打下坚实的基本功。20岁刚出头,便红遍北京天津。他活路宽而正,从不说“臭活”(即“荤口”),会的相声段子之多,是当时任何相声艺人也比不了的,单口、对口、多口相声,他都说得出类拔萃。


李德钖

他不但逗哏,而且在有些段子中他还去捧哏。是他的捧哏演员不理想吗?可不是,八德中的马德禄、周德山、张德全这些大咖都是他的“御用”捧哏。他逗观众笑,是靠着语言的幽默、俏皮、犀利、隽永,他从不肯在台上以出洋相、耍贫嘴等庸俗的噱头取悦观众。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当他表演时,不管包袱抖得多响,尽管把观众逗得前仰后合、笑开了花儿,哪怕是笑得流出了眼泪,他却是一副冷若冰霜的面孔,因此他有冷面滑稽大王之称。这种令观众发笑,而自己不笑,自己不笑又能引观众发笑的本领,是万人迷刻苦锤炼技巧的结果,正因为他技高一筹,所以他也是相声史上第一个灌制黑胶唱片的人。1908年他和张德全合作表演《唼封钱粮》这个段子,录制于100多年前,由于时间过久,囿于当时技术不够先进,声音不够清晰,但我们仍然可以听出来他倒口艺术的成熟,语言的干净俏利,松弛自然,所以这张唱片弥足珍贵。李德钖还特别善于发现人才,提携后进。民国年间的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张寿臣,就是经他指点提携,艺术上才逐渐臻于成熟的。


1930年代的相声界代表人物张寿臣

张寿臣生于19世纪末,12岁拜八德之一焦德海为师学相声,几年后便出师说相声,虽然是个小青年,却是技艺不凡,“活路”非常全面,因此在北京的天桥、隆福寺、护国寺等庙会上广泛演出,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频繁的演岀使张寿臣的嗓子发生了变化,嗓子失去了亮音,变哑了,于是与他合作者即捧哏的人也少了。张寿臣便改攻单口相声,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单口相声仍然受到观众的热捧。这便得到了当时最著名的相声表演艺术家万人迷李德钖的青睐。便邀请年轻的张寿臣与自己合作,并互为捧逗,这可是一个学习和提高的绝好机会,两人搭档演出于京、津两地,他的对口、单口相声,多得李德钖指点。后来李德钖赴东北演出,他便与陶湘茹合作。并且以《对春联》这个名段,上了天津的广播电台录制播出,这也是第一个相声艺术上电台播出的演员和节目。


张寿臣

由于张寿臣对艺术的严肃认真刻苦钻研,到了1930年代,他便成为相声界的代表人物。善于创作,勇于革新,是张寿臣最大的特点,他从师傅那里学来的段子从不肯原封不动端上去,而是根据自己对人物和生活的理解给予整理和改编,从而赋予节目新颖的内容。现在舞台上演出的一些传统相声节目,大多是经过他的再创作,如对口相声《文章会》《地理图》《倭瓜镖》(即《大保镖》);单口相声有《化蜡扦》《贼说话》《三进士》等。他创作的对口相声,有《哏政部》《揣骨相》《洋钱伤寒》等,对旧社会的黑暗统治、肮脏世道,给予了辛辣的嘲讽。


张寿臣又是一位具有民族气节的爱国者,“九一八”事变后,他就在演出中揭露蒋介石不抗日,并宣传爱国主义思想,得到了抗日将领吉洪昌将军的赏识,两个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也正因此,惹怒了特务,并遭到了毒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年过半百的张寿臣积极演出、带徒,他被选为中国曲协天津分会副主席。


1970年,张寿臣逝世,享年八十一岁。遗憾的是,他没有赶上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他创作的许多优秀段子都没有保留下来,令人扼腕叹惜!他一生收徒多人,而最有成绩的则属常宝堃(小蘑菇)和刘宝瑞、田立禾等人。


相声大师中的革命烈士常宝堃

相声大咖常宝堃,当年提起他的艺名小蘑菇,京津两地的老百姓没有不知道的。出身于相声世家,父亲常连安,幼年入北京富连成科班学京剧,后又转攻相声,一举成名,成为颇有影响的相声艺人。常宝堃因为生在盛产蘑菇的张家口,幼小就随父亲联袂演出对口相声,别看年岁小,可能耐不小,“包袱”抖得得心应手,观众喜欢他,不呼其名,而都叫他“小蘑菇”。


常宝堃

小蘑菇9岁时,在天津拜张寿臣为师学艺,12岁出师,成绩颇佳,竟学会了100多段相声,父子合演颇受京津等地观众的热爱,从而蜚声曲坛。15岁时改与比他大几岁的名家赵佩茹合作。他不但会的“活”多,基本功也相当扎实,说、学、逗、唱全都出类拔萃,只是由于演出太多,也步其老师后尘,累坏了嗓子,变哑了,以后的演出才以说、逗为主。他说的技巧很高,高矮音、大小声、神儿、像儿,都搭配得非常合适。他的台风稳健,举止洒脱,现场抓哏非常灵活,抓人或抓事,都能抓到本质和特征,非常深刻,又耐人回味;状物摹情,形神皆似,惟妙惟肖,达到了最高的境界。他抖“包袱”时先是铺平垫稳,看似平平常常,然后话锋一转,出其不意地突然翻抖,剧场效果极其热烈,这是充分体现相声艺术中“说”的技巧,语言的魅力,不必大声嘶吼,使尽拙力,反而收令人捧腹、回味无穷的最佳效果,因此小磨姑被时人誉为“相声的奇才”。


常宝堃(左)和赵佩茹

小蘑菇能说300多段相声,会“活”之多,无人能及。解放前,小蘑茹经常演出的有《文章会》《大保镖》《数来宝》《福寿全》等,录制了唱片二十多盘,不愧是当时相声界的一颗灿烂的明星。他还是一位有血性、极富正义感,有爱国情怀的相声艺术家。日伪时期,他还编演了一些讽刺反动统治的作品如《打桥票》《牙粉袋》等,因此二次被日伪当局拘留。解放后,常宝堃积极工作,热情宣传党的方针政策,1951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主动申请赴朝为志愿军慰问演出,不幸遇敌机轰炸光荣牺牲,此时29岁。党和政府为他举行了公祭,出殡那天,天津市几乎有一半的市民自发为他送行。党和政府授予他为人民艺术家,追认他革命烈士称号。和常宝堃同时,还有许多相声艺术家如侯宝林、马三立、郭荣启、赵佩茹,高德明、孙宝才等,但他们的事迹和故事,主要在解放后更加辉煌灿烂。


文|张永和


阅读 1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