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昕文学社】第四期:文章赏析大PK

初昕文学社
编辑于2024-01-19
阅读 3268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哈喽大家好,欢迎来到初昕文学社的第四期:文章赏析大PK。

  这个世界是如此的美妙,可谓是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矣。它不是因完美的结局而赞叹,而是因一瞬的惊艳而动人;也不是因传遍全球的大事而轰动,而是因不经意的事情而震撼。在生活中看似平常的一件寻常的小事,却占据你的心灵空间,世界也因此而丰富多彩“生活多的是令人感动的事,岁月满载的是细腻情,感悟阵阵春风造就的一派春光,恰似领会片片温情装点的温柔岁月,其实最后人生一路风雨再回首温暖,只是道寻常…”

      这一期我们挑选了五篇经典范文,来进行学习和鉴赏:

      精彩的文章首先要有一个好的开头。在第一篇文章的开头中,作者运用环境描写,列举了落叶,菊香,硕果等,而这些也恰恰是秋天最具有代表性的事物,我们要学会抓住可以突出中心、特点的事或物,引出下文突出主题;第二篇文章开头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时间比作匆匆的流水,把日子比作时间碎片,拿出作者想要极力留住“时间”的心情;第三篇文章,开头简洁明了,结构工整,读来朗朗上口;在第二自然段,作者回忆往事,下文我在冬日中遇到热心的大娘做铺垫。

      我们再来学习文章的正文。第一篇文章多运用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写出了同学们在拔河之前的各种表现,从局部进入个体,作者单独写了徐世洋同学和荆雨阳同学的表现,把徐世洋同学参赛时的表现和平时的表现做对比,又从“一圈又一圈”“大粽子”“死死地”这几方面写荆雨阳同学,写出了两位同学的班级荣誉感之强,而这两位同学又代表11班同学全体,表现出同学们的团结一心;第四篇文章,从“小猫眼中充满了恐惧和疼痛”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时候的小猫是极其不信任人类的,后来,经过“我”陪伴,小猫逐渐对“我”信任,从侧面突出了主题:我们要好好善待动物。 

      最后就是结尾,一个好的结尾才能让读者意犹未尽。在第一篇文章中,“啼鸣的鸟儿”“灿烂阳光”代表了我们雀跃的心情,作者又运用环境描写,与前文相呼应,使结构紧凑;第四篇文章,作者以感悟结尾,更加突出中心,呼吁人们要认真对待生命。

那一刻,我感动了!

原文:

那一刻,我感动了

      在我们的生活中,总会有一些平凡的时刻,让人心中涌起深深的感动。那一天,那一刻,我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暖和真情。

    那是一个清晨,我独自一人走在上学的小路上。路旁的树叶上还挂着昨夜的露珠,阳光透过树叶间的缝隙洒在地面上,形成一个个小光斑,这时,我听到了一声微弱的叫声,声音中充满了痛苦和无助。我顺着声音找去,发现了一只受伤的小猫。

    小猫的右腿明显地弯曲着,地上还有一滩血迹.我看到它的眼神中充满了恐惧和疼痛,但我敢上前帮助它。我小心地抚摸着小猫的头,让它感到安慈和安全。然后,我从书包里拿出一块纸巾,轻轻地擦拭着它的伤口。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一直在小猫身边陪伴着它,直到它恢复了些许力气,能够自己站起来走动。看到小猫慢慢康复,我的心中涌起了深深的感动。在这个繁忙的世界里,我们很容易忽略身边的小生命.然而,每一个生命都值得我们去尊重和保护.

    那一刻,我感到了一种无私的爱和奉献.那是一种超越人类与动物界限的情感交流。那一刻,我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善良和同情。

    从那天开始,我对待每一个生命都更加尊重和关爱。我相信我们的生活中,总会有一些平凡的时刻,让我们感受到人间的温暖和真情。

    赏析结构:开头直接点明主题,语言精炼简洁

      结尾再次点题,与开头相互照应,升华了主旨

      内容:本文讲述了"我"在上学路中,遇到了一只受伤的小猫咪,"我"小心翼翼地帮助它,一直陪伴到小猫康复。至此,"我"心中得到了感触,领悟了真理。本文描述细致,选材虽小,但紧扣主题,以小见大。文笔细腻,运用了环境描写、神态描写等细节描写。

      情感:真情流露,从一件小事中感受到大爱从中我们不只体会到了温暖与感动,更为人与动物之间的友谊所感动。

娄琳涓

  在第一自然段,先突出作者想要写的主题“那一天,那一刻"两个短句更能章显出我的感动。

      正文首先写了环境描写,这样更好的渲染不气氛,为下文我发现小猫作铺垫。

      发现小猫后,作者又从小猫的伤势情况,神态,动作等描写中,突出了小猫伤势的严重。又写我为小猫处理伤口的一系列动作,写出我的细心,和我对小猫的怜悯,”涌”一字用的非常生动,表达了我的情感。倒数第三段的最后,又点出了我对于生命的保护的理解,点明中心。

      最后两个自然段再一次说明,与前文相呼应,突出主旨。

吴桐羽

  开头,开门见山,直接写出,那一天,那一刻,我感到了人间的温暖。总领全文。

        第二段,写我上学看见一只受伤的小猫咪,文中通过"痛苦""无助"等词语,表达了小猫的可怜,为下文埋下伏笔。

        第三段写地上有一滩血迹,侧面突出小猫伤势十分严重。"我抚摸小猫的头,让它感到安全"和"轻轻的擦拭"都写出了我的细心与我的爱心。

        第四段写出了小猫的康复,写出了我内心的激动,表达了"我"对小动物的喜爱。

         第五段突出作者的真实感受,真实动人。

        最后一段,点明中心,升华主旨,"总会有一些平凡的时刻,让我们感受人间的温暖和真情。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那些时刻就会成为我们内心中最珍贵的财富。"

        这篇文章,从小事撼动人心,以小见大,真实动人,是情感的自然流露。

王永懿

温暖,从未缺席

原文:

温暖,从未缺席

    星光点点,记载了多少芳华,年轮细细,记载了多少往事。

    我欲入记忆的星海中,细心擦亮了每一颗饱含记忆的星星,而有一颗星星,永远都是亮色的。我痴痴地望着那颗星星,陷入了记忆的星河。

    记得在一个寒冷的冬日,寒风呼啸,手被冻得通红。现在已经放学了,我独自站在马路边,静静地等候着父母。一分钟,两分钟,一小时,两小时......时间静悄悄地溜走,从人山人海到悄无声息。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蝼蚁,泪珠子差点散落一地。

    “诶!小姑娘!你咋一直站那呢?”忽然有一声吆喝,唤醒了沉浸在悲伤中的我。一位五十多岁的大娘,推着小车向我走来。“不是那位经常卖烤地瓜的老姨吗?”我心想。她穿着朴素的黄色棉衣,上面的黄色已经淡得看不清了;补补丁丁的绿色军大衣,一对老花眼镜,衬着她那张平凡又充满慈祥的脸蛋。她的手中充满了老茧,满是烫伤的痕迹。

    “小姑娘!来,姨这个烤地瓜送你!大冬天的,别冻着了!”她大声又亲切地说,“小姑娘,你咋一个人站这呢?”我看着烤得香甜软糯的烤地瓜,忍不住咬了一口。“啊...... 我父母还没来。”“这样啊.....要不,姨陪你回家?”我自打小时候就在她这买烤地瓜,看着她从一个年轻的女人,变成了一个充满老茧的老女人。她总是很热情,贴心,让人很放心。“小姑娘,我的女儿之前也是一直在学校门口等我,每次接她的时候,她可开心啦......”大娘怜惜地看着我,摸着我的头说。我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在这一路上,我们聊了许多。

    捧着手上暖烘烘的烤地瓜,望着身旁热情的大姨,心里不经暖和了几分。温暖在此时此刻,围绕在我的身旁,整个冬日也好像温暖了几分。

    大娘送我到家门口,递给了我两个烤地瓜,说:“小姑娘,我这地瓜可甜啦!给你爸妈也尝尝吧!” 我再三推脱,但看到大娘热情可憨的笑容我便收下了,心中涌起了一股温暖,从未缺席过的温暖。

      作者的这篇文章温暖人心。作文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情感表达,让读者感受到了温暖的力量。作者用词恰当,修辞手法也很到位,让整篇作文充满了情感。作者的描写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能够感受到主人公的世界。

      描写时间趋逝,给人一种宁静而又凄凉的感觉,通过对时间的描写,突出了等待的漫长和孤独,让人感受到了主人公的焦虑和无助。同时也暗示了时间的无情和不可逆转性。运用了形容词和动词的描写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

       描写了大娘的外貌特征,朴素的黄色棉衣和绿色军大衣,以及老花眼和慈祥的脸蛋,展现了大娘的平凡和善良。这样的描写让人感受到大娘的亲切和温暖,也让人对她产生了深深敬意。

      描写了烤地瓜的温暖和味道,同时也展现了大娘的善良和可爱。用词精准,情感真挚,让人感受到了冬日里的温暖和感动。

王梓涵

  总体,这篇作文给人种温柔的感觉,语言流畅情感真挚。通过描写一个寒冷的冬日,展现了大娘的善良和温柔。

      第二自然段承接了开头进行了对内心更加细致的描写,从而继续引发读者思考。

      第三自然段,通过环境描写,烘托了当时的气氛;写时间溜走的那句话,暗示了主人公的孤独和等待,让人感同身受。

      第四自然段,描写了大娘的外貌特征,突出了她的平凡和慈祥。

      第六自然段展现了大娘的友好,让人感受到她的真诚和善良,同时也突出了大娘的热情。

结尾处点明中心, 升华主旨,与题主文题呼应,从而体现了温暖从未缺席。

李玖源

  开头对偶的修辞手法,更有节奏感,吸收读者兴趣。

      第二段用记忆的画面比作一颗颗星星,呼应了开头,并引出下文。

      第三段用环境和细节描写,突出了当时恶劣的天气,用反复表现时间过得快,用比喻,把自己比作成热锅蚂蚁,突出“我”的焦虑心情。这些内容为大妈出现做铺垫。

      第五六段写了“我”和大娘之间发生的事,主要运用语言描写来突出大娘的善良。用外貌描写表现出大娘的穿着破旧,反映了大娘生活的困难。 

      第八段写了大娘虽生活贫困,但仍执意送“我”地瓜,善良、大方的性格品质跃然纸上。再次强调了“温暖”,照应主题。

      结尾表达了作者对大娘的感激,虽只是两块地瓜,但里面包含着大娘的关切。升华主旨,点明中心。

齐鸿宇

  开头: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使句式更加整齐,更有节奏感,吸引读者。

      第二段承接了开头,进行了对内心更加细致地描写,从而继续引发读者思考,那颗“星星”到底是什么?

      第三段开头运用了环境描写,点明了时间、地点与故事的起因,通过对环境地描写,烘托了当时的气氛,通过寒冷的天气衬托出了我当时的孤寂,为下文大妈的温暖作比较,交代出后文大妈的温暖。

      第四五段中,注重了对大妈的外貌与语言描写,突出了大娘的慈善,表达了我的情感,还从一个小小的烤地瓜上又突出了大妈对我的热情和对我的温暖,又拿出了她的女儿,可见她对我的情感一点也不亚于她的女儿。

      最后,结尾中再次点明了中心,升华了主旨,与题目相呼应,从而体现了“温暖,从未缺席。”

李祥瑞

原来,平常也可贵

原文:

原来,平常也可贵

    时光如流水,数千日子不经意地从身旁悄悄流走,当你静静回忆,细细品味时,那一个个寻常的日子就如同碎片一样被一片片拾起,那熟悉的馨香扑面而来,如此美妙、如此醉人。

    早晨的第一缕阳光射入窗帘中,倒映出了一条美丽的弧线。走进了书房,翻开那本书。书中的景色仿佛注入了生命一样,活灵活现地出现在眼前。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惬意,“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的幽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怡然自得,还有那“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荒凉……我沉浸在书香中,让五味在我的心中流淌着,碰撞着……读一本好书,品味一段往事,寻常的日子也飘香。

    正午,艳阳高照,太阳给大地染上一抹橙黄,反射出道道炫目的光辉。今天又是个团聚的日子,大家围坐在饭桌前,一边享受着饭菜的美味,一边说说笑笑,谈论着生活中的趣事,偶尔也捎带一些八卦。姥爷姥姥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们享受着儿孙满堂的天伦之乐。爸爸妈妈的脸上挂着会心的微笑,他们享受着家人健康平安的知足之乐。而我被饭菜的美味所诱惑,狼吞虎咽地享受着饭菜带给我的快乐……热腾腾的饭菜,浓浓的亲情,寻常的日子也飘香。

    傍晚,太阳西下,最后一抹夕阳将天边染成红色,悠闲地漫步在湿润松软的乡间小路上,清新的泥土气息扑面而来,还混着些淡淡的草香。野草挨挨挤挤地到处生长着,随风摇曳,生机勃勃,一时间,满眼的绿。那青翠欲滴的草丛中还夹杂着星星点点的野花,红的,黄的,粉的,白的……一簇一簇地点缀着这幅美丽的绿色画卷。小鸟“叽叽喳喳”婉转地歌唱,还有那走在回家路上的黄牛,发出低沉、厚重的喘气声。不经意地从路上拾起一颗石子,掷到不远处的潭水中,“啪”的一声,溅起一朵小水花,荡起一圈圈涟漪……优美醉人的景色,悠闲恬静的乡村生活,寻常的日子也飘香。

    一本书、一次聚餐、一日乡村之行……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着,简简单单平平淡淡。如一杯清茶,醇香;如一首老歌,动听;如一抹阳光,温暖……原来,平常也可贵!

    这篇文章,作者下笔便不凡。

    开头的比喻将时光的美妙,醉人清晰地指出,又恰到好处的突出了中心立意,生动的语言将读者带入作者的心里,生动传神。

    第二段运用优美的环境描写开始提笔,还运用了一些古代的诗句,让读者身临其境,产生共鸣。

    第三段作者先描写了正午的环境,然后抓住了饭桌前每位家庭成员不同的笑容,描写细致,突出了家人间寻常的浓浓的亲情。

    第四段更重点地写了悠闲恬静的乡村,优美醉人的景色,描述的细腻又真切。

    总的来说,中间三段都紧扣中心,在立意描写上更高一筹。也都表现出“寻常的日子也飘香”

    最后的结尾,运用排比修辞,朴实又耐人寻味。

    整篇文章语言流畅,层次清晰,行文舒展自如,文采斐然,称得上一篇佳作。

杨文轩

    开头运用了比喻修辞,将时光比作流水,表现了时光的转瞬即逝和自己的无能为力,又将寻常之日比作碎片,写出了其易被忽略的特点,由此引出下文“寻常之日”的描写,总领原文。

    第二段描写了早晨的寻常,引用古诗词描绘出了书中之景,富有诗情画意,让人身临其境。

    第三段注重描写正午吃饭时,家中每一个人的表情及动作,营造林一种温馨的氛围字里行间流露出家人间浓浓的亲情。

    第四段侧重描绘了傍晚时一幅美丽的乡村的夕阳图,大量的景物描写让人更能体会到乡村的美丽祥和与悠闲恬静,不妙使人向往于乡村生活。

    结尾通过上述三个寻常之时的铺垫,开始点题。,总结全文,并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道出了自己最后的感悟——原来,平常也可贵!

张益萌

    首先看开头。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明光比作流水,写出日子的寻常与悄悄逝去,又把寻常的日子比作碎片,重拾起来,突出生活在这寻常之中的香甜,可贵。在比喻句中,也点了“平常”“可贵”的主题,还引出下文,运用十分巧妙。我们也可以用比喻,拟人,反问等修辞手法来开头,可以引入自然,吸人眼球,但不宜过用、滥用,会适得其反。

    再看正文。第二、三、四自然的结构相似,分别按照早晨、正午、傍晚的顺序描写了生活中三件不同的寻常之事,且三个自然段的结尾处都是“......+本段简单概括+寻常的日子也飘香的结构,结构清晰,层次鲜明。我们也可以像这样按时间的顺序描写多件事,再从段末点题的方式来写正文。第二自然段描写了读书这一事例,主要运用了引用的手法,引入多句古诗加上其诗句表达的感情。在描写读书时,引用诗句是不错的选择,既能突出对读书的痴迷.喜欢,又能抓住老师目光。但不宜滥用,会显得多余重复。段末点题。第三然段描写了家庭聚餐,体现了家人齐聚的快乐和浓浓的亲情。其中在描写快乐时,写了姥爷姥姥,父母和“我”的不同的快乐的原因。我们也可以站在不用人的角度去描写同一种感受。第四自然段描写了乡村之行。本段主要是环境描写,烘托出乡村安静悠闲的氛围。猫写景物时,写了看到的、闻到的,听到的,使乡村之景仿佛浮现在眼前。我们写景时也可以运用五感法把描写的事物写详细写生动。这三段段末皆点题,反复的点题可以加深主题,升华主旨,突出中心。

最后请看结尾。这一段层次鲜明,由两个省略号化分成了三部分。第一部分承接上文,举出了描写三个事例;第二部为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日子的平淡、寻常,可正是在这寻常之中引出第三部分,“原来,平常也可贵”,感叹句结尾,强烈地表达出生活平淡中的可责、动人。三个部分层层递进,不仅升华主旨还呼应了开头。这种层次分明的结尾很值得学习,结构为“承接上文(简单概括)+表达情感(事物特点)+升华主旨。

    我的赏析就到这,谢谢。

齐文佳

    文章开头第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日子拟人化,生动的写出了日子流逝之快。

    第二段开头,运用环境描写,从侧面写出了作者心中的愉快。在第二段后半部分多次运用引用,引用了许多古人诗句。第二段最后一行总结了本段内容,突出寻常也是飘香的。

    第三段写出了人们吃饭的样子,运用了细节描写,把人物写的更传神,更真实。突出了欢乐和寻常的飘香。

    第四段写了乡下景象,运用了拟声词,让文章更生动,更真实。第四段还运用了动作描写,把细节写的十分传神,引人入胜。在第四段作者的标点运用灵活,本段后也再次点出寻常也是飘香的,再次升华了主旨。

    文章的结尾,运用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寻常的特点。文章结尾又一次点明主题“原来,寻常也可贵”呼应了题目,升华主旨。

庄一鸣

那个场面,令我难忘

原文:

那个场面,令我难忘

    当第一片落叶悠悠地落在我的肩头时,当醉人的菊香弥漫在校园时,当枝头挂满累累硕果时,与秋并肩走来的是一年一度的拔河比赛。

    “叮铃铃......”随着一阵急促的下课铃声同学们风一般冲出了教室,涌进了操场。拔河比赛开始了,经过一轮又一轮的小组赛,最后我们班与一班进入了决赛。

    还未开始,空气中便弥漫着浓浓的火药味儿

参赛队员们个个精神抖擞:有的在腾跃或下蹲紧张地做着热身运动;有的三五成群,在研究比赛的作战策略;还有的已经抓起了绳子,拉开了架势,一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样子。

    比赛采用三局两胜制,由于双方势均力敌,前两局打成了1:1平“嘟——”随着体育老师的一声哨响,决胜局正式拉开帷幕。那条躺着的大绳瞬间被拉得笔直,好像随时都会崩断。再看看双方参赛队员,一个个都前腿蹬,后腿弓,双手像一把大钳子一般死死地抓住绳子,拼了命地往后使劲儿,脸都涨得通红,像是把吃奶的劲儿都使了出来。尤其是我们班的徐世洋同学,平时有些调皮捣蛋,现在却真能瞪起眼来,他怒睁双眼鼓着腮帮子,脚步稳稳地钉在地上。还有荆雨阳同学,他是压轴的一位,你看他的脸红紫着,把绳子在腰上缠了一圈儿又一圈儿,仿佛把自己缠成个大粽子,靠着他那两百多斤的体重,像定海神针一般死死地拽住绳子。

    此时双方僵持不下, 中间的小红绸子一会儿跑向我们班,一会儿跑去一班。场下的啦啦队一看不妙,便挥舞着小旗,扯着嗓子,跳着,拼命地喊着“加油!加油!”那声音似乎要把空间震破一般。不一会儿,一班的一个男生手滑了一下绳子脱手, 我们看准时机,一下子拔了过来。

    “赢了!我们班赢了!十一班最强!”场下的人呼喊着,大家奔跑着,拥抱着,跳跃着,不知道怎么表达这份激动,此刻,秋风拂过,当我们拭去幸福的汗水,枝头的鸟儿啼鸣为我们歌唱,灿烂的阳光为我们披上了蜜桃色的风衣。我不禁感叹,只要团结心,没有什么事是做不成的。这激动人心的场面,让我永远难以忘怀。

  本文开头运用了一段景物描写,点明故事情发生的时间与环境,照应下文,为下文作铺垫。随后用一句拟声词“叮铃铃……“带入主题,使文章更生动,更具感染力,此处恰当的加上一个省略号,表示声音的延长,更加令读者身临其境。然后,作者将视角拉回比赛,近通过对同学们的动作描写的句子“参赛队员们个个精神抖擞:有的在腾跃或下蹲紧张地做着热身运动;有的三五成群,在研究比赛的作战策略;还有的已经抓起了绳子,拉开了架势,一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样子”,写出了比赛前同学们的兴奋。比赛开始后,同学们都在努力,而作者通过两个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尤其是我们班的徐世洋同学,平时有些调皮捣蛋,现在却真能瞪起眼来,他怒睁双眼鼓着腮帮子,脚步稳稳地钉在地上。还有荆雨阳同学,他是压轴的一位,你看他的脸红紫着,把绳子在腰上缠了一圈儿又一圈儿,仿佛把自己缠成个大粽子,靠着他那两百多斤的体重,像定海神针一般死死地拽住绳子。”为我们呈现了同学们的样子,留给读者更多想象空间,引发读者兴趣。

      在比赛结束后,作者通过一连串的语言描写“赢了!我们班赢了!十一班最强!”,为我们展现出同学们开心激动的场景。

      文章最后,“我不禁感叹,只要团结心,没有什么事是做不成的。这激动人心的场面,让我永远难以忘怀”总结全文,照应开头,升华主题,令人回味无穷。

于淏洋

母亲,温暖了岁月

    有人说:“人的一生会遇见两个人,一个惊艳了时光,一个温柔了岁月。”于我而言,但温柔了岁月的那个人一直就在身边。     

     我永远记得,那黑夜之中的细心呵护。皎洁的月光如水一般倾泻而下,地上如积水空明,我伴随如此美景进人梦乡。恍惚之中,我感觉有个瘦高的身影向我靠近,动作很轻,很小心。母亲来到我的床前,缓缓地拉住床上的被子给我盖上,把我的手放进微暖的被窝中。那个夜晚,空气中弥漫着爱的甜味。

     我依稀记得,当苍穹刚刚吐露出一点鱼肚白之时,就能听到门外有双拖鞋哼着轻快的小调。不必说,那是母亲走向厨房的声音。很快,厨房变得热闹起来。我循着香气来到厨房,母亲看见我,一边继续拌着碗里的菜,一边温柔地对我说“快去洗脸、刷牙,还有一个煎饼就好了。”母亲的手艺很不错。只有她做的菜,才能满足我刁钻的味蕾,因为那藏着爱的味道。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间在我日渐长高的个子上流逝,也在母亲日渐花白的头发中逝去。

    我不会忘记,那个黄昏,母亲来学校门口看我。因为考试失利,我心情异常烦躁,看什么都不顺眼。当母亲问起我这次的考试成绩,我白了她一眼,一句话也没说。半路遇见同学,我示意母亲先走,自己跑去和同学聊天。聊得不亦乐乎时,我看见母崇在桥上踱着步子,身上那件穿了好多年的短袖已被汗水浸透,在熙熙攘掩的人群中,她显得异常瘦弱。突然,上股酸涩涌上来,我擦拭掉眼角的泪水,飞快跑过去,牵起她布满老茧的大手走回家。 

    落日的余晖洒满柏油马路.“今天想吃什么?”母亲问。我答道:“听你的。”母亲的嘴角泛起两个酒窝,她的眼里有了光。  

    小时候,我就觉得这个世界上最厉害的人是母亲,她不怕黑,什么都会,可是我忘了,这个被我依靠的女人,她曾经也怕黑,也会掉眼泪。母亲逆着光而来,褪去她的羽衣,给予我全部的爱。

    于我而言,她就是温柔了我岁月的那个人……


       在第5段中,是母亲来校门口接考试失利的我,但是我却白了母亲一眼,可母亲却什么都没有说,这句话是一处细微的神态描写,把文中我生气时的样子写的淋漓尽致,侧面写出了母亲对我的包容,与母亲对我无声的爱。在路上遇到同学后,我让母亲先走,自己则与同学去聊天,但是母亲却没有走,可能是担心我的安全罢了,在我与同学聊的高兴时,我却看见了母亲那件穿了好多年的短袖已被汗水浸透,好多这是一个量词,写出母亲平时连短袖都舍不得买,在人群中,她显得异常瘦弱,则写出了饱经风霜的母亲这些年的辛苦与劳累。后一句,则是我的神态描写,写出我对母亲的愧疚,最后一句话布满老茧的大手,写出了母亲的辛苦,同时也在反省自己刚才的不懂事。这一段多次运用神态描写,写出了我对母亲的愧疚,写出了我的自责,侧面写出了一个母亲对孩子无声的爱。

李小贝

  第一,这篇文章的取材好,主题是母爱,主要写了母亲晚上给“我”盖被子,早起为“我”做饭,黄昏接“我”放学,“我”被母亲所感动。母亲是我身边最亲近的人、在一起经历最多的人、最为了解的人。更容易写出真情实感,引发读者的共鸣。

        第二,文章的用词优美,比如月色如水。积水空明,一点点鱼肚白等,体现了作者丰富的文化底蕴。

        第三,这篇文章人物描写技法非常有特色。采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拖鞋哼着轻快的小调。这里写妈妈的出场,运用与了《红楼梦》中王熙凤出场相似的写作手法:人未到声先到,表现了母亲的勤劳。第五自然段运用外貌描写母亲“短袖已被汗水浸透”“布满老茧的大手〞表现了母亲劳作的辛苦。

        第四,文章结构非常巧妙。每一自然段的开头都采用了相似的词语:我永远记得、我依稀记得、我不会忘记。使段落之间有了联系,整个文章结构更加紧凑。

        第五,文章结尾引发读者思考,让人体会到母亲的爱的可贵。再次强调升华主题。

王殿程

那么本期内容就到这里了,求点赞评论,求关注,你的点赞评论和关注就是我们创作的最大动力,我们下期再见!

编辑:陈庆轩 李玖源

插图:程烨淇

阅读 3268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