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故事之《大树的梦》

.朵朵.
创建于01-06
阅读 228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这次的美展主题是幕天席地,为什么我们会想做一颗大树呢?

在每天都自然美艺项目课程中,孩子们发现在我们班的“秘密花园”里发现一颗大树死掉了。

探索一:“我想做棵树”

在某日自然项目美艺课程的表征过程中,季嘉卉主动和他们同组的小朋友商量起要设计一颗大树,在我们的“秘密花园”里。

组图1:我们心中的大树

组图2:我们设计的不会凋零的大树

分析:孩子们对生命的感知,触发了孩子们的内心想要设计一科用不凋谢的大树的想法,而这个想法正好与我们这次美展主题契合

教师思考:孩子们想法有创意,够大胆,作为教师,也需要思考接下来将提供什么样的材料支持孩子们继续完成这棵大树的制作。

探索二:大树怎么做

我们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初步设计了大树的制作过程。

王彦懿:“大树粗粗的树根,要粗要稳,不然大树会倒。”

罗启源:“树枝要长,我还要在树枝上装灯呢,大树要发光。”

组图3:分组思维导图

在思维导图的碰撞中,孩子们已经设想了几个问题

王彦懿:“大树这么高,我们怎么怎么把大树的树枝放上去?”

罗启源:“我们搭梯子上去啊,不怕不怕”

刘隽希:“那我们用什么材料做大树呢?”

李昌懋:“铁好像可以”

罗启源:“那我可拿不动的”

组图4:思维导图中的几个问题呈现

  在孩子们梳理的过程中已经预设了几个问题,比如怎么可以搭高?要用什么材料制作?

组图5:刘隽希和李昌懋在讨论用什么材料连接

刘隽希:“我们用胶棒把树枝树根粘在一起吧”

李昌懋:“那怎么行,胶棒肯定粘不住,我们的大树很大的。”

刘隽希:“那我们要用什么连接大树和树枝呢?”

分析:美育活动,不仅仅是停留在画纸上,材料的突破,造型的创新对于孩子们来说都是一种全新的体验。

教师思考:强调表征的目的是为了透过表征更好的去了解尊重儿童的想法和兴趣,观察解读儿童的发展,以及提供更好的支持。所以,表征不是目的,而是帮助老师更好解读支持儿童的手段。

探索三:绳是连接的好材料

组图6:与绳游戏

分析:绳子是孩子们平时很长用的材料,在想到用什么材料连接树枝和树干的时候,就要小朋友很快就想到了用绳子,那么绳子有什么特性呢?绳子好连接吗?孩子们孩子们通过游戏,感受绳子的特性,绳子可以缠绕,绳子可以打结,绳子可以连接。

教师思考:作为幼儿园老师,我们需要看见、认可儿童的想法,并为儿童提供一定的心理环境和物质环境,让他们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去实现自己的游戏想法。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儿童没有感受到环境的友善,他们无法产生自己新颖的想法,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教师对儿童的隐形支持至关重要。

探索四:绳与竹的碰撞

  为什么会选竹这个材料,从古至今,竹都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常客,竹有形态之美,有品质之美,可直可弯。这样的特性与孩子们想制作的大树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我将这样的竹编带到了孩子们的创作中。

组图7:裁剪自己需要的竹编大小

  在活动中幼儿不断对材料进行探索与感受,他们将日常直觉转化为审美知觉。

组图8:专注在绳与竹的编织缠绕中

组图9:绳与竹的编织作品

分析:在竹与绳中感受需实的对比,感受编织中的缠绕,穿梭,排列。

教师思考:孩子们不断在创作中感受到了情绪,让孩子的情绪持续发酵,达到创作的高潮,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已经形成了深度学习的状态。

探索五:有什么方法比绳连接更稳固快捷呢?

李昌懋:“这个绳子要绑不住了”

季嘉卉:“一下就会弹开了”

师:“那我们要不要再找找,还有不有其他的材料,替换一下,或者辅助一下?”

李昌懋:“那个扎带我想试一下”

师:“当然可以,你试一试吧”


组图10:尝试用扎带固定竹片

组图11:教师同孩子们一起用扎带固定竹片

分析:在前一轮用绳子连接固定后,孩子们的竹片越做越大,越做越长,问题也随之而来。在又大又长的竹片上绳子连接不紧,一松手就会弹开。于是孩子们开始尝试探索新的材料。他们发现扎带是又快捷又扎实的材料。

教师思考: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接纳幼儿观点,投放材料、情景等方面的支持,让幼儿尽情体验。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等策略帮助幼儿达到深度学习的目标。

探索六:大树的组装

到最后的组装环节了,孩子们选择了白色的布,包裹着竹编的藤球。

师:“为什么你们会选白色?”

李昌懋:“白色就像画纸,可以随便画,随便想。”

罗启源:“没错,这样我们随时可以给我们的大树加上我们的想法。”

组图12:孩子们用白布包裹树根和藤球

图组13:我们的大树做好啦

分析:白色给人无限的遐想,孩子们就是这样不被限制,不被定义,才有了我们这棵永不凋零的大树。

教师思考:在这个大树组装到最后,老师并没有过多的参与,即使最后书树枝特别高,他们也选择用梯子,用凳子自己爬上去组装。而作为老师,在确保他们安全的情况下,大胆放手,讲制作过程全权交给孩子们。在整个过程中,他们收获的,不仅仅是一棵永远不会凋零的大树,他们收获更多的是思考的过程,探索的过程,是深度学习的能力。

反思

在整个过程中,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提高幼儿审美体验。孩子们情绪逐渐饱满,努力解决问题,达成了深度学习。同时链接教师的崇高品德、素养,、能力、情怀,关注活动中教师与幼儿的情感交流、生生互动, 从而形成环境,情景,教师,幼儿相互交融的具有时空的、强大的动态的创作现场。

在语言、观察、交往、解决问题的能力,都随着问题的发生,游戏的发生,他们都经验都在悄然成长,他们收获了成功,收获了自信。

作为教师,整个活动让我重新审视了儿童观。儿童天生就是积极主动的,只要教师敢于放手。

冯晓霞教授指出, 深度学习不等于超越儿童理解能力高难度內容的学习, 深度学习与浅层学习不是绝对对立的, 两种学习都是需要的, 但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浅层。幼儿深度学习特征是主动学习、知识建构知识迁移 提高思维品质,、 形成问题意识和探究精神.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深度学习的重要性。在这次美展中,孩子们从主题设定到材料选择,到组装制作,全部自己完成,形成了完整的深度学习的过程。

阅读 228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