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
(一年级数学上册)

追梦
创建于01-06
阅读 287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这节课,重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有序观察、从多角度提出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些解决问题的经验。本节课要求学生从图中收集信息,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表达不同的想法,两种解答方法在学生的交流过程中很轻松地呈现出来了。不要求每个学生都掌握两种不同的方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思维掌握其中一种。

一、趣图引入,暗藏玄机。

多角度看事物这件事在生活中十分常见,知觉告诉我们:对待一个事物,角度不同,得到的结果就不一样。

请看这张图,你看到的是花瓶还是人脸?

换个角度看世界,也许就会有更多更有趣的发现。本节课与“角度”有关,何不用类似的图关联一下,让学生也长长见识呢?于是就从网上找了两张图片,其中一张青蛙图,旋转90°变马;另一张公主图,旋转180°变老婆婆。幻灯片演示,学生观察之后,颇为惊诧。

顺势揭示:在数学学习中,如果能像这样观察思考问题,也会同样十分有趣。

二、调序引导,完善过程。

教材上呈现的依然是常规的解决问题“三步走”,即:

知道了什么?

怎样解答?

解答正确吗?

我的想法是:如果按部就班,先整理信息再列式解决问题,则“不同角度”这件事一开始就会被揭穿,会让学习没有矛盾冲突,自然也就少了一些乐趣,感到没多大意思。

一旦提前把信息整理好,无非是用不同的算式解决同一幅情境图中的同一个问题,有“索然无味”的嫌疑。于是调整了思路,将“不同角度”这个关键的点先雪藏起来。新课部分只用了一张幻灯片,那就是情境图,而且将情境图中的问题隐去。

出示图后问学生:“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异口同声说:“一共有多少人?”这是意料之中的事。板书问题后,没有组织看图收集信息,直接追问:“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能!”“这也太简单了!”……

思考,等候,此时的解决问题是纯看图,并未叙述图意。巡视间发现了不同的算式,于是引导:“你是如何列式计算的?谁愿意和同学们分享一下呢?”

“老师发现同学们列的算式不太一样,如果你列出了一种,赶紧猜猜和你不一样的算式可能会怎么列呢?”一通刺激,发现不少学生迅即就列出了第二种。

在反馈交流环节,方才露出关键点。请同学们结合图用3句话叙述图意,即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是什么,并说明为什么要这样列式计算解决问题。组织学生从“位置(排)”和“性别”2个不同的角度,看图意,求总数。并概括两种不同角度解决问题时,数量关系的相同点。

最后总结:同一问题,答案相同,但算式不同,是因为角度不同。​

三、深度对比,寻找规律。

问题全部解决完毕后,组织学生阅读课本,回顾“三步走”,补充完善笔记。

完成后,似乎还缺点什么。那就是算式的深度对比。虽然算式不同,但解决的是同一个问题,故答案相同,那么就有必要将不同算式用“=”连接感受一下:8+7=6+9。

“仔细观察等号两边的算式,加数有怎样的变化?”

“8把2给了7,8变成了6,7变成了9。”学生说。

在计算题时,学生已经积累了不少类似经验,所以表达的直接而清晰。

“你们能用箭头表示一下算式之间的这种关联吗?”学生动笔,大部分学生已经可以独立标识了。

完成后,再次描述并小结:“这正是数学中的和不变规律。”并结合该例题再次理解,初步感受数学中“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

阅读 287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