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有梦追不止 以梦为马终成真

罗道毅
创建于2024-01-06
阅读 211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因为有梦追不止 以梦为马终成真
——致甘正云同志新书《华阳追梦》发行
2023年12月30日下午,在枣阳市新华书店,枣阳40多位文友齐聚一堂,共同庆祝我市著名作家甘正云同志新书《华阳追梦》发布。在发布会上,甘正云同志手拿新书,畅谈成书经历。他从柏树湾到华阳河,从豆腐郎到副局长,从少年追梦到文海泛舟,对新书的成书过程进行了详细而幽黙诙谐地讲解,全场气氛轻松活跃,大家在学习和欣賞的同时,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和教育。
我由于工作原因,以前只是对甘局长有所认识,但并不了解。2023年2月,在刘升一位朋友家中吃饭偶遇甘局长,才第一次熟悉。后来,在市摄协童主席的引荐下,我们共同买了相机,开始了摄影学习,在共同外出摄影创作活动中,我们常在一起学习交流,所以有了更多的了解。
我时常说,文如其人,甘局长的文章正如他的为人一样,执着而豪放,有一股西北文人之风,苍劲有力。在他的文章中,始终饱含着人生的刻苦精神,饱含着与农民的血缘关系,饱含着一种生命体验带来的生命感知。
他的文章内容五彩缤纷,具有一种感觉的直观性和即时性,而且具有表情达意的立体感和穿透力,还有将理性和非理性完美地统一起来。其艺术特点是风格迥然、情真意切、细致、哲理和理性超越。其笔下的农耕世界是活泛中充满灵气,世俗中充满淳朴自然。
他在文章写作中,不仅有对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而且还有个人内心细腻感受,以及人生哲理。他的语言具有自然、平易、质朴、简炼、幽默、怪拙和空灵的特点。叙述语言、人物对话都力求更本色、传神,最大程度保持文学语言的生活化,以达到原汁原味地还原凡人俗事,刻画人物形象,他采用乡土化的写作,将文言、口语、方言、现代汉语巧妙地糅合在一起,形成了地域化、民族化、音乐化的语言特色。
他常用轻淡的笔墨,把现实生活中人们习以为常的又经常忽视的现象加以升华,引入哲理。在他的《醉在人间》、《童长宇其人》等篇中,可以清楚地发现这一艺术特质。
我也时常说,文章来源于生活,没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就不可能创作出生动鲜活的文章,甘局长的主要人生经历正是我国从拨乱反正到改革开放,从大集体到联产责任制的变革时期,人生虽然说不上跌宕起伏,但也是充满艰难曲折,从扎根农村,到跳出农门,从乡镇干部到机关领导,一路走来,他了解百姓疾苦,深谙为官之道,所以才能写出人间百态,写出人生况味。这些东西是不可能无病呻吟或闭门造车能够写出来的。
说到底,因为有梦才是创作的动力和源泉。像有甘局长同样经历的人千千万,但是又有几人埋着文学的种子,大部分都是把人生的经历作为酒桌上的笑谈,饭后的回忆,亦或回首时的懊悔而已。将之成书并付梓出版,这不仅是对个人经历的一次总结,更是一种记录时代,启迪后人的大举。
在发布会上,众多文友纷纷发表自己的学习感言。
赵锐金:我认为甘局长身上散发着有以下几个优点:
他是一个勤奋好学、积极向上充满着正能量的人。对知识有着强烈的渴望,对文学由着执着的热爱;
他是一个信念坚定,很有想法的有心人,善于串珠织梦,集零为整,善将作业打造成文学作品;
他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人。青年时期,为了生计在农村干过很多不同的工作,尝尽了人间酸甜苦辣。此后工作中,他又勤于锻炼,是一名优秀的冬泳健将;
他是一位很有管理能力,勤政为民的好干部。从豆腐郎到清正的房管局副局长,一路走来,两袖清风,勤政爱民,不辱使命。
综括甘局长的前半生,他虽文凭浅而水平高;学历低而阅历广;起点低而爬坡高;工作碎而收获大。用我以前撰写的一副获奖对联,用于他的前期历程上倒很恰当:
    "拎起锄头耕日月;摊开书本读春秋。”
甘局长新出的作品名字叫《华阳追梦》。实际上就是记载了他从一名豆腐郎到副局长的生梦→逐梦→圆梦的过程。这个梦很艰辛,很有味儿,也很励志!相信甘局长明天的梦会更精彩! 因此,我特意挥书一幅:"华阳骄子”,敬献于甘正云局长,这个名号用于他身上确很恰当。
赵春定:《华阳追梦》这部凝结着甘正云同志大半生心血的集子,由作者签字后送到我手上时,我有一种要写点什么的冲动。
作为共和国长子的这一代人,生来有其不幸,是因为亲历了生活极为困乏的年代。生逢其时,又何其有幸,是因为又见证了伟大祖国由一穷二白到世界笫二大经济体的奋斗历程。这宝贵的历史切片,是由甘正云这个少小怀揣文学梦想的追梦人,原汁原味地饱含枣东南乡土气息的呈献在我们面前。
从书中,我们看到了他赤脚沾满了稻田里的泥水,看到了他被麦苗上的露珠濡湿的裤角,看到了他辍满玉米高梁花子的衣襟,看到了他被锄把磨出老茧的双手,看到了他负重拉车伸头前倾的身姿,更看到他少小组建华阳读书社怀揣梦想的桀骜不驯!
从书的字里行间,我们还看到了作者成长的轨迹,和一步步走来深深印在泥土里的脚印,看到了枣阳这片热土上的风物人情习俗世故。
掩卷细思,我们感受到的是,枣阳随时代大潮改革开放的历史脉动,听闻的是帝乡枣阳踔历前行的铿锵脚步,和人们享受幸福安乐的盛世欢歌!若干年后,当我们的后代回溯枣阳这段历史,翻开这本书时,他们看到的将是散发枣阳乡土气息充满枣阳地方特色的“清明上河图”。
有梦想的种子,在贫脊的土地上也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甘正云同志在茫茫人海里是普通平凡的一员,正象习主席在新年献词所说的,每一个平凡的人都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他是电影镜头里的“群众若干人”,但历史的镜头却给了他一个特写!
叶传河:甘正云的新书《追梦华阳》的出版,是我市文坛的一件盛事。是作家辛勤笔耕结出的硕果。值得我们学习!
我认为 《追梦华阳》一书语言尤为朴实,接地气。充分表现了枣阳地域持色,方言俗语用得驾轻就熟,十分得体。
选材优质,立意很高,思想性强,用爱和真情表现最熟悉的故事,以发人深省。
惠随琳:沐浴着冬日的暖阳,我们如约而至市新华书店,参加作家甘正云作品座谈会。在这个弥漫着书香气息的“党建书屋”,大家畅所欲言,学学相长。
甘正云老师在20世纪80年代初,与兴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了华阳文学社,以读书聚群,以笔谈会友,将文学的种子深埋于心。其后很长一段时间,因工作忙而一度搁置。现如今,特别是在他退休后,这颗文学的种子又重新“复活”,于是乎他提笔写下了诸多篇什发表于报刊杂志及文学平台,其创作的散文《从豆腐郎到副局长》还曾获得《当代文艺家》平台全国散文大赛二等奖。
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这本新著《华阳追梦》,系甘正云老师第一部文学作品集。该书收录了作者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创作的散文作品,是一部感恩乡土、怀念亲友、叩问生命的“ 家乡书 ”。《华阳追梦》分为“华阳情”、“故园情”、“雅思情”、“追梦情”、“思亲情”、“时代情”等六辑,计20余万字,抒写了作者从故乡出发,借山河壮志,不断追梦,探寻生命意义的心路历程。全书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内容丰厚,抒发了作者发现生活,珍惜当下,感悟人生的情怀。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向甘老师那样,在一座城读书会这个大家庭里,通过相互交流,找到适合自己的读书方式与创作路径。只要大家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坚信在未来的日子,天会更高,海会更阔,路会更宽!一路书香,一生阳光!
宋开心:今天很荣幸能聆听我们枣阳作家甘正云老师的《华阳追梦》作品座谈会,我心情非常激动。文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产生了文学,我们生存在滚滚的红尘之中,红尘就是生活。甘正云老师的作品正是体现了这一点,他的作品并不是一贯的陈词滥调,而是切切实实的对生活的细致观察与深度思考之后产生的积累、沉淀。甘老师的作品底蕴深厚,文化气韵充沛,立足点高,虽然写的是个人情怀,却是具有时代的特征,有着可供学习的历史性、社会性。拿在手上阅读,是一份精神享受。热爱之所以有力量,在于坚守。甘老师的一生,也是坚守追梦的一生,为了文学梦想,多年坚守初心,勤奋耕耘,坚守是不易的,也是可贵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有理想的追梦人学习。这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对我个人的影响也是非常巨大的。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我将以甘老师为榜样,眼里有星辰,心中有山海,以梦为马,不负韶华,坚守本心,直至完成目标,同时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也要细致观察,打开胸襟,多关注社会,写出有力度,有深度的作品!
余柏翰: 感兴二首
(一)癸卯岁尾,余和众师友参加一座城读书会新华书店图书馆联合举办的读书会,聆听甘老师詹老等感言以记之。
身作蠹鱼临岁末,平生适意乐悠然。
才堪非为文章伯,路漫还因经史缘。
诗句沈酣华发改,笔端辛苦素心传。
胸中气味尚嫌浅,莫负光阴更著鞭。
(二)读书会吟诵诸葛亮《诫子书》有韵
咏诸葛智圣
陇亩躬耕卧大儒,风雷际会入邦途。
频烦筹策三分国,次第排兵八阵图。
机弩草船吾用巧,木牛流马敌惊殊。
英雄千古名垂史,壮志孤臣舍薄躯。
王登雨:甘正云老师是枣阳读书圈大咖,我久闻大名,如雷贯耳,今天看到甘老师的集子《华阳追梦》深有感触,文章通俗易懂,让人们共情!
我这次参加读书会只有一个观点:《华阳追梦》对甘老师是成功的!名利双收:这个名是实至名归的名,这个利是对个人、对家庭家族、对社会对枣阳有利。
所谓名:甘老师从农村落榜青年,边种地边卖豆腐,从接地气到插天线,脚踏实地干到四级调研员(副县级),甘老师做官是成功,枣阳的读书圈家喻户晓!
所谓利:《华阳追梦》是对甘老师人生经验的总结,生活的精华,对个人有利,是家庭成员的榜样,是家族的骄傲,对家庭和家族有利。这本集子实际记录了枣阳华阳河水系的人文历史信息,是历史长河的精彩片段,对宣传“千古帝乡,花海枣阳”大大有益,对社会正能量的传颂有利!
刘德勤:第一感谢。感谢入城美女和一座城读书会的所有的书友创建的这个学习场景,感谢书友甘老师真情的分享。
第二感想。这是我第四次参加一座城读书会了。我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在汉城对面的东篱茶舍的读书会,在那次的读书会上,我认识了甘老师,并认真地听他分享了他一生读书成长的故事,从他自己年轻的时候开始读书受益到现在一直读书影响家风,带领孙子读书的良好传承,我佩服不已!
甘老师就像一只辛勤的蜜蜂,从书中采摘花蜜,酿造佳品!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正是因为甘老师喜欢读书,喜欢思考,喜欢实践才有今天的佳作上市。
甘老师的这种读书精神触动了我!因为说起读书,很多人愿意去读,但是能够把对所读的书的感悟参透进人生的思考之中并且再把它下下来就是少数人能做的事了,因为能够写出来就是一种创造了!创造是一种顶级生活!是一种精神的追求和享受!就像一本书中写的那样:顶级生活不是物质上的奢华而是创造!
第三展望。受到甘老师一生追梦的经历的影响,我也萌生了一个梦想:一方面是要发现和激励有梦想的学生去追梦,因为甘老师的梦想就是在被老师的鼓励下点燃的;另外我也希望我自己通过参加一座的读书活动多读好书,多向这些在座的高能大师们不断地学习,将来我也能够写一本书出来!人生如书,书即人生!希望我将来退休后也有东西可写!
阅读 211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