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也是教师“最长远的备课”。手捧书籍,就是手捧希望,开卷读书,就是打开世界之窗。
2023年12月28日长沙市雨花区教育局第一幼儿园共情小组围绕《最爱不过我懂你》共情陪伴手册的第六章至第八章开展了读书分享,正如书名所示,“最爱不过我懂你”,真正的爱,源自于深入骨髓的理解和接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个故事都有其独特的旋律。而真正的爱,就是愿意倾听那首独特的旋律,理解那个独特的故事。
孩子心里到底在想什么?
为什么孩子越大越不愿意与我沟通?
人无完人,需要时时刻刻共情吗?
为什么明明和孩子共情了,他还是不能很好地管理情绪?
“快乐培养”和“严格管教”真的不能并施吗?
在“爱孩子”与“管孩子”之间,家长和教师如何把握尺度?
带着这些来自家长和老师们的疑问,主持人邓慧敏老师开启了本期的读书分享,本次共读的章节是:第六章 提升共情效果的七个锦囊、第七章 对共情的八大误解、第八章 共情陪伴的力量。
首先由周欣老师分享第六章——提升共情效果的七个锦囊。共情是理解和回应他人情感和需求的能力。真正的共情始于真诚的对话,并建立信任关系。深度倾听,理解他人情感;放下预设,开放心态是有效共情的基础。需要明确的是,共情并不意味着完全地牺牲自我。在关心他人的同时,我们也需要照顾好自己,感受自己身心灵的变化,保持内心的平衡和健康。同时,提升共情能力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我们在真实的情境中不断刻意练习,及时复盘,由外向内思考,实现共情力的螺旋上升。
罗偲老师为我们带来第七章——对共情的八大误解,让我们进一步看见我们对共情的误解之处。她结合身边的实际案例,对共情的本质、适用人群、边界、效果等方面进行解析。我们有时候会错误地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在他人身上,从而产生了误解。同样强调调试自身状态的重要性,允许自己不完美,同时也应不断地充实自身,与内在的自己对话,在共情中完整自我,与他人建立更真实、更深入的联系。
大家可能还会想急切的解决类似的困惑,比如共情陪伴孩子,如何培养他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他的学习内驱力呢?其实,当我们说到这些问题的时候,可能已经将孩子的学习压在了自己的身上。而学习本身之于孩子的意义感会放到微不足道的位置,事实上作为家长和老师更应该通过倾听、了解、支持孩子不断激发内在动力。吴冰冰老师通过自身成长案例讲述共情陪伴的力量,让我们知道通过孩子的认知发展和个性特点,选择适合孩子的学习习惯,构建平等友爱的关系。
最后,罗圆圆副园长带领大家对本学期读书分享进行总结,共情小组成员积极分享参与感受,表达对同伴共读的美好体验,通过阅读系统梳理师幼互动经验,对教育观念的优化与转变,教育行为的调试上均有较大的帮助。谈及阅读分享,从多个角度解读对书中观点的分析,希望大家能依托理论,付诸实践,在日常工作中学以致用。
美好的人生,是一种过程,而不是一种状态;它是一个方向,而不是终点。愿我们将共情的氛围不断延展,在实践中悟透共情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