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地理教育教学已从知识本位发展到素养本位时代。为进一步提升乌海六中地理教师专业素养、丰富教研活动,也为了乌海六中课题研究能收集到更多更好的本土案例、图片及视频素材,以便更好的应用于地理教学,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地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2024年1月4号下午,乌海六中地理教研组在乌海六中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组织开展了本学期别开生面的一次实地研学考察活动。
地理组实地研学考察活动
本次活动内容如下:
1、观察黄河乌海段流凌现象,深入了解其成因及其曾经给乌海带来的危害。
2、参观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深入了解其防凌汛功能及抽水蓄能发电原理等。
第一站乌海六中全体地理组观看了黄河乌海段的“凌汛”现象。通过乌海六中地理教师冯娜娜细致入微的讲解,使地理组全体教师对凌汛的具体形成过程有了新的认识,同时也了解到凌汛发生时会淹没农田、破坏农作物、影响城市交通、供水和供电等基础设施的正常运行。冰块随水流还会不断冲刷水利工程,如堤坝、水闸、桥梁等,可能会对这些水利工程设施造成严重的损坏。另外,借此机会,也了解到乌海从60年代到2014年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前,几乎每年都发生凌汛灾害。例如:2 0 0 1年 12月 17日 ,乌海市乌兰乡乌兰木头河段民堤发生凌汛溃堤决口,乌达区桥西镇和乌兰乡遭受罕见凌汛,引起全国关注。此次受灾区域为5个行政村,面积约50平方公里。灾区900多农户、4000多人全部撤离,造成经济损失2个亿。2014年水利枢纽建成后,10年来,黄河内蒙古段再没有发生大的凌汛灾害。
冯娜娜老师讲解
黄河乌海段凌汛现象
第二站参观了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通过乌海六中地理教师林国成的讲解,使所有组员了解到海勃湾水利枢纽是防凌、发电等综合利用工程,是黄河内蒙古段唯一的一座调节控制性枢纽工程。设计洪水标准为100年一遇,校核洪水标准为2000年一遇,电站装机4台,总装机容量9万千瓦,多年平均发电量3.82亿度。林国成老师不仅重点讲解了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究竟是如何防凌汛的,还详细介绍了抽水蓄能电站的工作原理,使大家重温了地理考题中的抽水蓄能电站。
海勃湾区水利枢纽工程
林国成老师讲解
通过本次实地研学考察活动,一方面,教师走出校园,多收集身边的地理案例、图片或视频素材,做好课题研究,利于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好的为地理教学服务;另一方面,也为组内教师提供了不一样的交流平台,不仅增长了见识,学到了教材上没有的知识,还增进了彼此间的感情,增强了组内的凝聚力。总而言之,此次出行老师们获益匪浅。期待下一次别具特色的实地研学考察活动!
摄影:白 慧
撰稿:白 慧
审核:刘 琴
2024年1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