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田中学于2023年11月回迁新校园,为了给师生营造舒适宜人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新校园在走廊、过道、平台多处设计绿植区。学生成长的空间就是“第三位老师”,师生围绕学校的绿植建设群策群力,共同打造具有福田中学特色的、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校园植被。借此契机,可以培养学生的爱校情感,树立校园主人翁意识。同时,学生在解决“让福中“校花”在校园里绽放”问题的过程中,可以自然地习得相应学科知识,在做中学,契合新课改中用“问题”整合相关学习内容的“问题式教学”新型教学方式。
作为福田中学省级课题《高中教师问题式教学能力研究》的重要成果部分,在课题主持人刘导老师的指导下,学校地理、物理、生物学科积极开展课堂转型研究,不断促进高中教师问题式教学能力发展,推动以“问题”整合高中学习内容的教学方式。
2024年1月3日星期三下午第六和第七节课,赵毅彤、成佳淇、张晓云、丁颖慧老师在录播室以“让福中“校花”在校园里绽放”为主题,在整体性、协调性的大概念下,基于跨学科项目式教学模型开展了一节鲜活的课堂转型研究汇报课。
地理组丁颖慧老师以一组照片展示了福中新校园不同角落的鲜花、绿植、树木,提出校花选择的真实情境与现实诉求,邀请同学们担任福中园艺师,以小组为单位撰写一份申请研究报告。为了让同学们对此次项目式学习的评估要求有更加直观地认识,丁老师以杜鹃花为样例展示了计划书模板,基于学科融合视角阐述了校花选择的理由,详细介绍了小组成果的量化评分细则。以学校真实情境导入,布置与学校发展息息相关的任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明确学习目的及方向。
为了使学生能够运用地理整体性原理选择校花,地理组赵毅彤老师在课前开展了一次调研,带领学生采用手机“形色”App软件识别了校园里常见植物的名称,观察其生长状况,网上搜集资料了解该植物的生长习性,通过小组讨论共同选出校花。在小组代表汇报后,其他同学总结了校花选择中考虑的要素(气候、温度、湿度、光照,外观,寓意)。最后,经过一个小小的投票环节,全班同学选出了最能打动人心的小组校花。模拟校花选择的过程给同学们提供了地理视角与思路,启发同学们主动地将福田中学环境条件和植物本身的生长习性进行对应,认识到环境要素对植物生长产生的影响和制约作用,进一步体现了此次项目式学习的大概念——整体性、协调性。
为了让甄选出的校花生长所需条件和新校园环境达到契合,物理组成佳淇老师以温度为例,引导学生利用温度传感器对校园栽种点进行温度检测。成老师首先抛出问题,请同学们思考传感器的敏感元件、转换元件和信号处理电路等部分的工作原理,以及它们如何协同工作来输出电信号。学生积极探讨,基于电阻-温度曲线总结了热敏电阻的特点。接着,小组讨论如何用实验仪器(电压表、灵敏电流计、电源、热敏电阻和导线)组装出一套温度传感器,成老师请小组代表组装实验仪器后测量教室内的温度。最后,举一反三,让学生思考如何设计出其他传感器(光传感器、湿度传感器)进行测量以确认校园环境适宜所选校花的生长。加深了学生对本次项目式学习问题的理解,促进了学生间的交流合作。
为了让选出的校花在校园里美丽地绽放,生物组张晓云老师通过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对比在校内不同环境条件下种植的校花叶片色素含量从而监测“校花”的生长过程。张老师详细阐述了实验的原理,带领同学们分组进行绿叶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探究实验,掌握无水乙醇提取法和纸层析分离技术,课堂气氛活跃。最后,张老师引导学生进一步讨论了环境因素对植物叶片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提出了提高植物光合速率、促进植物生长的合理措施,为福中校花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为校花的美丽绽放提供条件支撑。
课后,福田区教研员一行进行了评课。生物教研员陈威老师认为此次福田中学课堂转型研究汇报课体现了项目式教学的基本教育理念,所提出的跨学科教学模型结合了不同学科特点,课堂内容符合整体、协调的大概念。进一步建议项目设计方面基于真实问题,涵盖多个学科领域,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跨学科思维,采用分组策略进行合作学习,鼓励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驱动性问题。
物理教研员龙海文老师认为此次汇报课围绕核心素养目标达成的需要,使学生经历了一个完整的故事,不仅包括地理、物理和生物学知识,还包括对美学的发现。课堂中不是把知识平移传输、灌输给学生,而是通过问题任务的驱动、成果的导向、产品的制作,展现出大单元、大概念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作为一个亲历者,从做题慢慢地转变成做事,从解题慢慢地转变成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在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龙老师建议教学设计挖掘深度思维,在课堂上真正使学生产生火花。
地理教研员孙利秋老师认为此次汇报课是国家课程的项目化重构,抓住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核心,那就是向心性。两节课的探索紧密结合国家课程,围绕地理、物理、生物的核心知识、核心概念进行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以及对整个项目研究信息的提取。课程设计非常巧妙,关键词不仅在于校花的选择,而且扣在绽放,从时空的角度研究校花适合长期在校园里生长的位置并呈现美感。孙老师建议此次报告之后,让学生尝试从美术的角度设计文创产品,把校花融入到学校的校徽设计、信封和笔记本的印制、海报的创意设计等方面,增强美学教育。从文化学的角度,如基于语文学科让学生挖掘校花的内涵和精神特质,促进学生在人文学科、人文素养方面进一步的提升。
以广东省“双新”示范校建设及学校省级课题《高中教师问题式教学能力研究》为抓手,福田中学发挥了先行示范和引领发展的作用。本次课堂转型研究汇报课基于跨学科项目式学习,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项目课题的研究,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对学校教学环境产生积极影响,更新教育理念,推动高中课堂进一步改革和进步。教师们不断尝试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促进问题式教学能力的发展。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相信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将为课堂注入新的活力,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