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和县《仙露芳》白芽奇兰是主产于福建漳州平和县大芹山脉白叶塘的乌龙茶,它的品质优越,口感好,价格适中,受到广大乌龙茶爱好者的喜爱。那么应该如何品鉴《仙露芳》白芽奇兰茶呢?大家可以参照以下方法:
看外形
《仙露芳》白芽奇兰茶精制茶外形大部分是卷曲形或圆结形,也有部分是做成条形茶,外形主要特征为:紧结重实、沉重匀整,整体形状似蜻蜓头、螺旋体、青蛙腿等;外观色泽主要体现为砂绿、乌润、油润、乌绿、暗绿等。
精制茶除了观察外观、色泽外,还要注意它的整碎度和净度。整碎度主要看茶叶的整体的比例是否匀整,净度注意看茶叶断、碎、片、末含量的多与少。
看了茶叶的外形后,接下来更注重的是茶叶内质,主要是闻香气、观汤色、尝滋味、看叶底。平和白芽奇兰根据不同的工艺做法有着不同的品质特征,可分为:清香型、浓香型、炭焙型、陈茶型等。闻香气
乌龙茶中有花果香的被视为高香,而平和白芽奇兰的香是其它茶叶没有的,它的兰香是混合型的,有素心兰的神秘香,也有墨兰的幽香,故其品种香气为奇特的兰花香。
清香型:因原料均来自原产地高海拔、岩石基质土壤种植的茶树,具有“鲜、香、韵、锐”之综合特征,其香气高飘、持久,品种香突出、有浓郁的兰花香的品种特征。
浓香型:品种香明显、兰香悠长带蜜香或栗香。炭焙型:品种香纯正、兰香显带木炭火香。陈茶型:沉香凝韵、香味绵长。观汤色
清香型:金黄艳亮、清澈。浓香型:金黄带红,清彻透亮。
炭焙型:橙黄明亮、清澈。陈茶型:褐红明亮。尝滋味
清香型:清醇、鲜爽回甘、高山韵明显。浓香型:醇和、顺滑、回甘力强。炭焙型:醇厚带炭香味、回甘明显。陈茶型:甘醇浓郁、回甘持久。看叶底
清香型:叶片显黄绿色、匀整、红边明显、柔软明亮,有余香。浓香型:叶片显褐色、匀整、柔软,有余香。
炭焙型:叶片显黄褐色、匀整、柔软尚亮,有余香。陈茶型:叶片显乌褐色、尚匀整,带陈香。小贴士
平和白芽奇兰茶冲泡方法:
①每次把8-10克茶叶放入盖碗;(泡茶用水:山泉水或纯净水等)
②醒茶:用95℃以上沸水“悬壶高冲”(水要倒满盖碗),用盖子快速去除盖碗中泡沫并盖上碗盖倒出茶汤;
③醒茶后,再次用沸水“悬壶高冲”(水要倒满盖碗),而后盖上碗盖,首汤浸泡10-15秒即可倒出。按个人喜好可连续冲泡7次以上,浸泡时间可依次延长,但不可久浸。
做白芽奇兰之人都知道做一款好茶要懂得“看青做青”、“看天做青”,泡茶亦然。如果说将一片绿叶做成为一枝干茶是一个浓缩的过程,那再将一枝干茶冲泡为一片舒缓的茶叶就是一个释放的过程了。有茶人将乌龙茶摇青的过程称之为“死去活来”,其实做茶泡茶的过程应该是“睡去醒来”。有位茶人说得好,采茶制茶泡茶喝茶其实就是“摘在篓中、睡在锅中、醒在杯中、活在心中”的过程。
茶好比人生,茶是通过一次次的煎熬和折磨才得到成全的,茶叶从茶树上采下来,就脱离了母体,开始了它的世间历程。先是让太阳晒它,晒得它奄奄一息(萎凋脱水),再把它装到摇青的滚筒里让它翻滚,让每一片茶叶相互碰撞、摩擦(多像芸芸众生的人世啊),直到叶片的边缘碰破,流出茶汁(谁能在世上混而不受伤呢),它又坚挺起来,然后再取出来放到一边晾青,让它萎靡下去。在这样一遍又一遍的折磨之中,茶叶将体内的苦涩成分通过“走水”排出体内,留下芳香(这就是励志了吧)。最后还要用火去烤它(焙火),才得到最后的成全。
它历经磨难,成就了一泡好茶,看见这样的茶,你还会漫不经心吗?
做好的茶其实它在等待,等待善待它的那个人来唤醒它,等待自己再活过来的那一刻。当沸水冲入盖杯,它忽然就醒了,热水慢慢浸透全身,它发现如同还在母体上的时候,那源源不断滋润它的甘泉又来了,它尽量展开卷曲了太久的身体,又恢复了原来的色泽,更重要的是,它在做最后的牺牲,将一生的精华融化到了茶汤里。
人生如茶,空杯以对,就有喝不完的好茶,就有装不完的欢喜和感动。
喝白芽奇兰,又不得不讲和这个茶一样有名的平和人林语堂。闲适大家林语堂与茶从小就神交,在他的许多文字里都有关于家乡和茶的描述。人们引用最多的是他把茶比女人,“茶在第二泡时最妙。第一泡譬如一个十二三岁的幼女,第二泡为年龄恰当的十六女郎,而第三泡则已是少妇了。”这个著名的“三泡说”比之苏东坡的“佳茗似佳人”显然更加细化了。林语堂先生许多关于茶的文字还是相当睿智的,比如“只有富于交友心,择友极慎,天然喜爱闲适生活的人士,方有圆满享受烟酒茶的机会。”当然如果他把茶与烟酒区别开来就更加睿智了。林语堂关于茶还有不少很专业的论述,比如“茶是凡间纯洁的象征,在采制烹煮的手续中,都须十分清洁。采摘烘焙,烹煮取饮之时,手上或杯壶中略有油腻不洁,便会使它丧失美味。所以也只有在眼前和心中毫无富丽繁华的景象和念头时,方能真正的享受它。”想必林语堂是看过陆羽的《茶经》,他说“采茶必须天气清明的清早,当山上的空气极为清新,露水的芬芳尚留于叶上时,所采的茶叶方称上品。”
林语堂先生关于茶,最精彩的文字就是“只要有一只茶壶,中国人到哪儿都是快乐的” 和“捧着一把茶壶,中国人把人生煎熬到最本质的精髓”。
朋友围坐,氤氲在白芽奇兰的香氛里的时候,林语堂先生的这些名言是会穿越历史,和茶汤一起,潺潺流淌出来的。
所谓品鉴,应该是这样以“文化”为开端的?
接下来,就应该是以批评“茶文化”为形式的叙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