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中国电影的开拓者-杨小仲

静沐暖阳
创建于01-03
阅读 330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记中国著名电影导演-多才多艺的杨小仲

  为纪念杨小仲逝世55周年,特在此以示哀悼!

  杨小仲:(1899年12月11日—1969年1月20日),著名电影艺术家、导演,原名杨保泰,艺名羼提生,生于江苏常州,据杨氏家谱记载祖籍是无锡阳山。杨小仲的父亲曾是讲武堂第一批学员,但很可惜,他父亲英年早逝,去世时仅有31岁。杨小仲虽然小时候只在私塾读了几年书,便辍学了。但杨小仲聪明好学,1916年便跟随自己的长兄及表兄来到上海,考入了上海商务印书馆补习学校,并半工半读。两年后,在1918年便转入商务印书馆机要科工作。之后,商务印书馆正式成立了活动影戏部,由陈春生任主任,任彭年为助手。因非常喜爱电影,经常留恋于各大影院,把所有来沪放映的美国、德国以及各国的影片都看了个遍,甚至多次去观看,引起了他对电影的极大兴趣,便逐渐显现出对于电影的热情及超乎寻常的天赋,他逐步开始拍摄影片,决心要在中国电影界做一番事业,并将电影视为自己的终身事业。    

      杨小仲一生中,是中国电影史1921年——1969年的亲历者、见证人和实践者,拍摄了上百部故事片,创造了百位银幕人物,为中国电影史上可一而不可再的电影导演。杨小仲是中国电影开拓者之一,中国电影创始人之一,中国最早的电影编导之一。可谓中国高产导演第一人,至今无人能超越。到目前为止,是中国电影界唯一享有“百部导演”、“百部电影大师”之美誉。杨小仲曾任上海市政协第第三、四届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影工作者协会理事,中国电影工作者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盟员。

    新中国成立后,杨小仲拥护中国共产党,不断取得进步,在全国电影导演之中,他是年龄最大的,但他鹤发童心,连续执导的少年儿童题材的故事片《兰兰与冬冬》《小小老师》《好孩子》等影片均受到群众欢迎。在1960年被评为“先进儿童工作者”。

    1962年,杨小仲导演戏剧片《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是中国第一个把绍剧排成电影的人,留下了中国戏曲电影的杰作,并荣获第二届中国《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戏曲片奖,被誉为“双百导演” !此片一经上映,便在国内引起了巨大的轰动,热烈的反应。

      1963年,在中国第二届大众电影百花奖获奖者都到北京受奖时,杨小仲受到了周总理、陈毅副总理的接见,并合影,这张珍贵的合影照片刊登在当年的《人民日报》上。

  杨小仲

1963年中国第二届大众电影百花奖颁奖仪式上,周总理、陈毅副总理与百花奖获得者合影,杨小仲(第一排中间)

  1920年杨小仲第一次导演电影,便参与拍摄由梅兰芳主演的京剧《天女散花》、《春香闹学》两部京剧短片,虽都仅有10分钟。但也可谓是对中国电影、中国戏曲电影的尝试。由于当时各方面技术条件的局限性,中国电影还处于无声阶段,非常可惜,只能拍成无声片。在第一次试演时,该馆的一些重要人物都来观看,赞赏不已。

  1921年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长故事片,由杨小仲编剧的影片《阎瑞生》诞生,此片是根据同名“文明戏”真人真事改编,当时在上海滩,此片上映之初即引起轰动,盛况空前,好评如潮,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中国编剧家 杨小仲

    1922年《好兄弟》是杨小仲第一次从事创作的电影剧本,其实也是尝试性质,内容很简单,着重抒情描写,叙述兄弟二人同爱一女(是他们的表姊妹),彼此不知,待后来相互得知,又于不明言中相互退让,但此女专爱其弟,不肯舍去。弟欲成全其兄,不得已投湖自尽,其兄奋不顾身将弟救起,并察其哀情,默然留信远走他方,成全了其弟的爱情。这剧本在编辑所审定时,被批为“甚有教育意义”。

    1925年杨小仲独立编导自己的第一部影片《醉乡遗恨》,自编、自导、自写对白、自找演员,连广告、海报、传单都是他自己设计的。当时,商务印书馆当局,本着一贯提倡的“教育为标榜”的宗旨,要突出爱国和真挚无私之情感,于是,杨小仲决议针对剧本下功夫。《醉乡遗恨》上演以后,引起很大反响,在明星影片公司的郑正秋先生,对杨小仲说:“你这部戏是与中国电影前途大有关系的。”……

    1927年,入长城画片公司,编导《火焰山》等影片。

    1928年国光影片公司亏蚀甚多,商务印书馆董事会就决议将其解散结束。

    1929年,与陈趾青合作,创办了昌明影业公司,编导了武侠片《火烧平阳城》等影片。

    1931年,入联华影业公司,编导《蛇蝎美人》、《四姊妹》等影片。

1931年杨小仲编导《蛇蝎美人》

1931年杨小仲导演《一剑仇》

      1932年1月28日,日寇发动一·二八事变,淞沪战争打响,商务印书馆印刷所、昌明公司场地毁于日寇炮火,商务印书馆所被迫关门,所有已往拍摄的影片及胶片,均被焚烧于炮火之中。 

    1933年,杨小仲编导《小孤女》,与冼星海合作,冼星海为影片的主题曲和插曲,谱曲,杨小仲作词。

  1935年,杨小仲进入新华影业公司,导演了武侠片《红羊豪侠传》影片,主演是徐琴芳、田方。这部影片是根据同名小说改编,当时小说《红羊豪侠传》与同名影剧联动营销,互相促进,可谓是大火了一把。影片《红羊豪侠传》搅热了上海电影“午夜场”,开创了中国电影“贺岁档”的先河。新华影业公司也由此站到了与外商争夺中国电影市场的前沿。用现在的话说:神剧。

  1936年12月,日本帝国主义侵犯绥远,晋绥军三十五军军长傅作义将军率领的部队,一举歼灭敌人,取得了百灵庙大捷。由杨小仲带领一组摄影队,摄影薛伯青、剧务屠梅卿,带上他们刚刚从海外购买的“爱姆”便携式摄像机,北上,奔赴绥远前线,进行战地新闻拍摄,拍摄了绥远战地新闻记录片《百灵庙大捷》,后将《百灵庙大捷》改为《绥远前线新闻》。回到上海后,《百灵庙大捷》新闻片在上海金城大戏院上映,场场满座,盛况空前,创下了当时新闻片的最高纪录。    在当时国难当头特殊而又复杂情况下,有良知的中国电影人秉持着正义的品德与职业操守以特有的方式向人们传达了爱国、勇敢、反抗和不屈的精神。

    1938年,杨小仲编导科幻片《六十年后的上海滩》,可谓是开创了中国电影科幻片的先河。杨小仲真是脑洞大开,畅想未来,对“未来”的上海,做了有趣的设想,应该被认为是中国第一部科幻电影。

       这部电影讲述了两名公司职员,在喝醉酒之后,在其醉梦中所经历的一些滑稽、而离奇的故事,他们来到六十年后的上海滩,目睹时代变迁为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影片里,拥有无数的先进科技元素,涉及了死者复活、记忆移植、操纵天气等科幻元素,有“机器人”、可以“视频通话”、甚至每个人还有编号,犹如现在的“身份证”号码……。真没想到,完全是完成了一次对未来世界的“神预言”。

中国电影杂志(早期):

    1941、1942年,在中联、华影等影业公司,杨小仲编导电影《家》《春》《秋》《结婚交响曲》等影片。在中国电影史上,杨小仲是中国电影唯一一位将巴金《激流三部曲》小说的《家》《春》《秋》都拍成电影的导演,并都成功上映。

杨小仲(早期)给演员说戏

       1942年杨小仲编导《欢乐年年》,

       在这张已经泛黄,纸张周边,也有许多破损,甚至缺口的32开的海报上,透着时代感和一种沧桑感。你不难看出,纸张的中间偏上一点,用大号字印着《欢喜冤家》四个大字,导演李萍倩,由刘琼、王慕萍主演。而在纸张便下面,用比《欢喜冤家》小一号字印着《欢乐年年》,旁边,更小的字号,印着“杨小仲-导演”。

    杨小仲曾与多人合作执导过电影,那个时候,李萍倩还不算太有名,而杨小仲已在电影界相当有名了,并已经拍了近九十多部电影,由于他并不看中个人的什么名利,而且为人且又低调,他不会为海报上的谁的影片字大字小,去计较,更不会去与一个新人争高下。当年,有很多部影片虽然他都担任导演或编剧,再或者编导为一身,为了培养年轻人或新导演,经常是等影片公演时,在影片的导演或者编剧的栏目里,并看不到“杨小仲”的名字,大多都是杨小仲主动放弃写上“杨小仲”的名字,只写新导演的名字……。当然,这些,由于年代已久,再加上有些人在非常时期,去了香港,或者国外,也有人早已去世,便无处考证了……。

    杨小仲的小儿子杨勉也回忆其父亲杨小仲拍摄的影片确实有不少都并没有署其名,具体有多少部?都无法计数了。杨小仲在三、四十年代 ,就被誉为“快手导演”,甚至被称之为“救命导演”。哪个电影公司,票房及上座率不高了,或者快要倒闭了,杨小仲就会被影片公司的老板请去,以他超人的智慧及其超极想象力,快速编写出影片剧本,甚至一边写剧本,一边快速投入拍摄,快速杀青,并快速通过审查上映,用最小的成本,最快的速度,制作出在当时既热门又叫座的电影,挽救了电影公司。他拍片的速度及产量至今无人能超越,这在中国电影史上,也是史无前例,无人能比拟的,可谓是中国电影界真正的“百部导演”,也创造了中国商业电影的先河。

       杨小仲在那个时候,就能有志于“造就影界新人教授阵容颇强”,组建了“艺星影戏学校”。

       杨小仲所创作编导的影片类型及题材丰富多彩,涉及家庭伦理、武侠神怪、古装、戏曲、滑稽、科幻等等类型。而他在他所有能参与其中的电影等作品的拍摄、制作,都显示出他全能的才华,他不但编剧、导演,经营管理、作曲作词。还做过电影公司的经理,又具有管理能力。从黑白片到彩色片,从舞台剧、到话剧,尤其是对于早期中国电影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的历史事件的见证与参与。可谓是为中国早期商业电影的发展与繁荣,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上也是具有多个“第一”头衔的导演!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此之前,有很多艺人,都去了香港,或者国外。友人也给杨小仲送来了前往香港的机票,但杨小仲心系家庭、孩子,坚信中国共产党,便婉拒了友人的好意,仍旧坚持留了下来,留在了上海,留在了老婆孩子身边。1956年后,他便致力戏曲片和儿童片。拍摄了多部脍炙人口、喜闻乐见的戏曲片《庵堂认母》、《陈三五娘》、《周信芳舞台艺术》等,儿童片《好孩子》、《兰兰和东东》、《宝葫芦的秘密》等影片,均都得到广泛好评,1960年被评为“先进儿童工作者”。

戏剧片《庵堂认母》剧照

杨小仲与《庵堂认母》演员合影

      1953年,由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拍摄,杨小仲担当此片导演,副导演由《陈三五娘》的戏剧导演吴捷秋担任。1958年《陈三五娘》从舞台走上了银幕并在全国各地上映,家喻户晓,风靡一时,被传颂一时。

1958年杨小仲导演的戏剧片《陈三五娘》

1959年杨小仲导演的儿童片《兰兰和冬冬》海报

1959年杨小仲导演儿童片《兰兰和冬冬》

杨小仲给小演员说戏

      1963年杨小仲执导儿童奇幻电影《宝葫芦的秘密》由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出品,徐方、张宁等主演。    影片讲述了小学生王葆异想天开的“白日梦”,想通过一只宝葫芦帮助他实现愿望。影片用来教育那些想不劳而获的行为,告诫孩子们要脚踏实地、努力学习。

杨小仲跟小演员在一起

       1960年,杨小仲成为“中国第一个把绍剧拍成电影的人”,将绍剧(绍兴大班)《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搬上银幕,杨小仲导演,六龄童和七龄童等人主演,杨小仲接受《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导演任务后,在修改剧本和拍摄影片过程中,尽心竭力。对提高戏曲艺术质量作出了显著的贡献,留下了中国戏曲电影的杰作。此片一经上映,便引起了国内巨大的轰动,热烈的反应。并荣获第二届中国《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戏曲片奖,得到周总理亲切的表扬,被誉为“双百导演”!

    毛泽东主席、郭沫若、董必武等众多国家领导人都前去观看。之后,毛主席又先后两次看这部电影,后在1961年10月10日再次看该剧之后便写下了著名诗篇《七律·和郭沫若同志》,借“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神话故事,集中反映了毛主席既不信鬼也不信邪的鲜明态度。

          

           《七律·和郭沫若同志》——毛泽东

一从大地起风雷,便有精生白骨堆。

僧是愚氓犹可训,妖为鬼蜮必成灾。

            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

            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

毛主席接见《周信芳舞台艺术演职人员》

1961年杨小仲导演戏剧片《周信芳舞台艺术》

  2009年在上海举办“纪念中国电影百部导演杨小仲诞辰110周年”纪念活动

杨小仲的文学史


      在商务印书馆期间,杨小仲还兼写小说,在1921年至1926年期间,杨小仲在《小说世界》发布了多篇小说、散文等。当时,杨小仲发表的小说引起了北大校长蔡元培的注意。

      蔡元培曾出任中华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当过北京大学校长,做过中央研究院院长。他还是商务印书馆的一位特殊的员工,曾被张元济邀请出任商务印书馆第一任编译所所长,虽因故未能到任,却与商务印书馆结下了不解之缘,毕生都关心着商务印书馆的事业。在一次活动中,蔡元培校长见到杨小仲,便鼓励杨小仲以后要多写些白话文小说。

      之后,蔡元培还跟杨小仲有书信往来。只可惜那些珍贵的信件在文革特殊的年代,都没能保存下来。

      1921年之后,杨小仲的文学水平发挥到极致,在当年的《申报》《民众文学》《小说世界》等多家期刊杂志上发表了大量的文学作品。

杨小仲的话剧史

      1927年12月21日,中国三幕话剧《名优之死》,在中华体育游艺会、上海梨园公所首演,是现实主义戏剧作品。田汉写的《名优之死》语言自然、深沉,由洪深饰刘振声,杨闻莺饰凤仙,左明饰左宝奎,欧小凤饰肖玉兰,唐槐秋饰杨大爷,陈白尘饰记者,杨小仲也参与了话剧《名优之死》的创作并扮演后台经理。作品以揭示艺术的社会命运为主旨 ,写京剧演员刘振声不幸的演艺生涯。

      1937年后,随着左翼力量逐渐崛起,明星公司开拍大量的进步影片,很多演员转入到话剧舞台,尤其是在抗战全面爆发后,话剧舞台上风起云涌,在中华全国电影界抗敌协会理事史东山的带领下,一部分电影演员前往汉口,投入抗日救国的宣传运动中去。之后转辗来到重庆。

    从1927年至1947年间,虽然杨小仲并没有离开过上海,但由于杨小仲多才多艺,不但写小说、拍电影、为歌曲作词,还编导的话剧。虽然其在话剧方面的成绩比不上他编导的电影,但他编导的话剧,也有不少佳作,此外,他还亲自在话剧中出演过角色。

杨小仲的歌曲作词


      杨小仲不仅拍电影,还为自己拍摄的电影插曲作词。曾多次与黎镜光、冼星海、严工上等人合作,与冼星海也有多次合作的作品:《再会吧!同学们》杨小仲作词、冼星海作曲。在当时许多著名的歌星、演员,如白光、阮玲玉、白虹、龚秋霞、李香兰、甄秀珍、等等,都演唱过杨小仲作词的歌曲或电影插曲。

      电影《相见不恨晚》插曲,主题曲杨小仲作词,甄秀珍演唱;电影《相见不恨晚》插曲,杨小仲作词《恨晚歌词》阮玲玉演唱。

      1936年杨小仲拍摄的电影《小孤女》插曲,主题曲《小孤女》杨小仲作词,冼星海作曲;电影《小孤女》的插曲《团团坐》杨小仲作词、冼星海作曲。1937年,日寇全面展开侵华,“八一三”事变之后,冼星海参加了上海救亡演剧二队,宣传抗日。同年10月,冼星海要到当时的抗战中心武汉,准备投身到10万人参加的长江火炬歌咏大游行中。在临别前,冼星海与杨小仲相约,等冼星海回来,再次合作。但没有想到,这次的告别,便是诀别。

       1943年杨小仲拍摄的电影《三朵花 》插曲《春光无限好》,杨小仲作词,陈寿昌作曲,王丹凤演唱。

        1947年杨小仲拍摄的电影《卿何薄命》插曲《月下悲思》,杨小仲作词,黄元之作曲,白光演唱。

        1948年杨小仲拍摄的电影《悬崖勒马》插曲《相见不恨晚》,杨小仲作词,金刚作曲,白光演唱,等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杨小仲又为自己导演的电影《兰兰和东东》《好孩子》《宝葫芦的秘密》《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中的插曲作词。

       非常可惜的是,这样一位多才多艺的中国著名电影导演,在那个非常特殊的年代,也没能躲过那场劫难,受到迫害,于1969年1月20日含冤而死。直到1979年才得以平反,但逝去的时光,永远只剩下惋惜!

感谢阅览!

阅读 330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