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镜头去学佛-------天目山韦陀菩萨及其他

李文勇
创建于01-03
阅读 2327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文  字:李文勇

图  片:李文勇

    浙江的天目山与安徽的九华山、四川的峨眉山、山西的五台山、浙江的普陀山,并称为佛教的五大名山,分别是韦陀菩萨及地藏菩萨、普贤菩萨、文殊菩萨、观音菩萨的道场。说起天目山的韦陀菩萨,大家不同程度感到陌生。其中主要原因是,九华山、峨眉山、五台山和普陀山,漫山遍野几乎都是佛教寺庙,佛教文化占据绝对优势。天目山则是集儒、道、佛诸教于一体的三教名山和历史文化名山,无形之中也淡化了天目山的声望。

    天目山距离杭州市区80公里,地处临安区内,浙皖两省交界处,素有"大树华盖闻九州"之誉。临安,大家都比较熟悉,这一座衰落的古城,曾经是南宋的首都,是当时汉民族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无数文人的诗词歌赋,都记录下了这里的繁荣盛况。天目山有东天目山和西天目山,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让人们产生了无限遐思。东、西天目山各有一峰,因东、西峰顶各有一池,长年不枯,仿佛是镶嵌在山峰上的玉石,因此,汉代以前人们称之为“浮玉山”。渐渐的,人们感觉山顶上的水池,宛若仰望苍穹的眼睛,由此得名“天目山”。

上图来源于网络

    道教是中国国教,佛教传入天目山要迟于道教。据记载,天目山早在东汉时期,道教创始人张道陵曾经修道于此。佛教传入天目山始自东晋升平年间,有一个叫竺法旷的天竺国僧人,开始在天目山结庐传播佛教,是为开山始祖。从此,天目山地区才有了佛教。韦陀菩萨是佛陀的护法,也是佛法的护法,也是修行佛法的众生保护神。相传,韦陀菩萨经常在天目山显圣应化。最出名、影响最广的是韦陀菩萨与高峰禅师的公案。元代的时候,临济宗有一个叫高峰禅师的和尚,年幼出家,来到天目山西峰。一开始,高峰禅师坐禅就打盹,一睡就不得入定,昏沉特别重。高峰禅师想找一个方法来对治昏沉,于是便在山崖上面去打坐,如果一昏沉睡觉,就会跌到山涧下去。高峰禅师连续坐禅三天都没有敢睡,到第四天,就再也支持不住,不知不觉睡着了。昏沉之中,就跌了下山崖,但跌到山涧的半腰,感觉有一个人把他托了上来。以后,接连几次,高峰禅师都是跌到山半腰时都被人救起。高峰禅师问清之后,才知道是韦陀菩萨应化护法救了他。

    可能从这个时候开始,也可能从高峰禅师开始,天目山的僧侣们开创立像供奉韦陀菩萨,传说的应化次数多了,信众也就多了。渐渐的,天目山被世人公认为韦陀菩萨的道场。东、西天目山的许多寺院,都专门建有“韦陀殿”。不同于其他佛教寺院的是,这里的韦陀像是坐着的,意寓着韦陀菩萨没有在“值班”,而是回到自己的家中。

    自古以来,佛教的兴衰与国运是分不开的。天目山古时香火十分旺盛,历代高僧辈出,曾有人用“八方香客云集来,十万烟火散江南”来形容。唐朝时期,天目山名声渐起,与国内、外交往频繁,日本、印度、朝鲜等国不断有高僧前来参禅留学。据统计,兴盛时期,天目山有寺庙五十多座,仅禅源寺,在康熙年间就有僧侣一千三百余人。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曾经两次临寺赐经。这里古迹众多。目前,天目山保存尚好的有:竺法旷最早来此传播佛教的开山老殿,还有香火兴旺的昭明禅寺、昭明禅院、千佛寺、禅源寺等,其中,尤其是建于1279年的狮子正宗禅寺和建于1425年的禅源寺为最,都曾经为江南名刹,历史上与杭州灵隐寺齐名。禅源寺更是一个不平凡的寺庙,这里是佛教临济宗的中兴之地,也是日本临济宗祖庭。可惜,在抗战时期,欺师灭祖,惨无人道的日本军人用飞机炸毁殆尽,昔日东南首刹,竟成一片焦土!禅源寺由此趋于荒落,香火渐衰。2000年7月,国家和寺庙僧众多方面筹集资金,开始禅源寺修缮工作。经过近10年的恢复重建,现在的天目山禅源寺已恢复全盛时期的规模。整个禅源寺金碧辉煌,殿阁楼台,巍峨庄严,金黄色琉璃瓦,闪耀着的夺目的光芒。2002年,在禅源寺内新建玉琳国师灵骨舍利塔,也称九重八角琉璃塔,塔内有九层八面七十二幅,每幅绘有禅源寺传说的佛教故事。该舍利塔的建成,使山西省广胜寺的琉璃塔不再成为全国唯一。

    有一点值得一提,西天目山自东晋竺法旷开山以来,在国内是唯一一座走出三个国师的名山。他们在这里,寄生佛门,胸怀天下,潜心习道,静候明主,然后,“学成文武艺,货于帝王家”。最终他们走出山门,实现定国安邦,护佑苍生的理想抱负。他们分别是唐代慧忠国师、元代中峰国师、清代玉琳国师均名誉天下。写到这里,推开键盘,我陷入了沉思:在众菩萨中,韦陀并不是加持最大的,仅仅是佛教护法菩萨,护佑佛教僧侣和广大信众的,在韦陀道场,居然能够走出三位国师,去护佑君主,协助帝王,保境安民?这是韦陀菩萨的加持?还是文化的传承?还是--------?既然我们不能草率地用这是“历史的巧合”去下结论,哪又是什么原因呢?

    说到这里,人们禁不住会问,韦陀菩萨是何方神圣呢?

    韦陀菩萨是佛教人物。韦陀,或叫韦驮,又作塞建陀天、私建陀天、建陀天、韦驮天,或称韦将军,韦天将军。韦陀菩萨本为婆罗门教之神,也是战神,据说有六头十二臂,手执弓箭、骑孔雀。此神之崇拜最初流行于南印度,五世纪后传到北印度,被大乘佛教吸收而为伽蓝之守护神。据《悲华经》记载:在过去劫(佛教的时间观念),有一个转轮圣王,他有一千个儿子,其中,就包括韦驮菩萨和释迦牟尼。说到底,他和释迦牟尼前世同为兄弟。千子学佛,各个发愿成佛。韦陀也发了宏愿,要护持他们修行,在他们宏扬佛法的时候,韦陀给他们做护法,等到别人都成佛后,自己最后一个成佛。后来,转轮圣王的千子中,999人都成佛了,韦陀菩萨便兑现诺言,最后一个成佛,为“楼至佛”。

    韦陀菩萨的职责是护法安僧,护佑灵山。

    《大藏经》说韦陀菩萨生于农历六月初三日,十八世为将军、五十四世为宰相。说明韦陀菩萨在七十二次转世轮回中,都非文即武,名声显赫。并且,记载韦陀菩萨在历次转世中,合计造亭接众一百二十所,开井一百三十口,造僧人袈裟及碧树钵八百万,设僧尼浴池,修大路四十八条,造佛寺四十六所。每世造佛像一千尊,高丈六尺,每尊佛前造金宝塔一座,各高七尺;每世造《大藏经》一百藏。一十七世为真童身。有金刚不坏身,手持金刚宝杵重八万四千斤。还说,韦陀菩萨生而聪慧,早离尘欲,修清净梵行童真之业。受佛陀释迦牟尼派遣,而镇护东西南三洲(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南赡部洲)。

    相传,释迦佛涅盘后,诸天和众王商量火化遗体,收取舍利建塔供养之事。这时帝释天手持七宝瓶,来到火化场说,佛原先答应给他一颗佛牙。所以他先取下佛牙,准备回去建塔供养。当时有罗刹鬼躲在帝释天身旁,乘人不注意,抢走佛牙舍利。见状,韦驮天奋起直追,刹时将罗刹鬼抓获,取回舍利,赢得了诸天众王的赞扬,一致认为他能驱除邪魔,保护佛法。

    这便是佛教中韦陀菩萨的原始形象。据说,很多善良的人,由于过去业力的原因,出现了贫穷疾病、诸多不顺。礼拜供养韦驮菩萨,一瞻一礼,就会得到菩萨的加持。

    佛教从东汉末年传入中土以后,佛教经过长时间和其他宗教、民俗文化接触后,逐渐的融合起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适合中国人“口味”的佛学文化体系,佛教人物也逐步趋于汉化,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内涵日臻完善。比如,佛教寺庙护法神方面,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就不同。我曾经问过一位来自青海塔尔寺的喇嘛,他明确告诉我,在藏传佛教中,雄天、大自在天、大欢喜天是他们寺庙的护法神。而汉传佛教护法神中则没有,汉传佛教主要有韦陀菩萨、四大天王、伽蓝菩萨(关羽)、伽蓝土地等。这一套护法“班子”中,除了韦陀菩萨之外,其他几位,几乎都是汉民族人们耳熟能详的人物。

    据说,韦陀菩萨进入中国寺院作为护法神,是从宋朝开始的。人们进入寺庙天王殿,首先见到的是笑嘻嘻的大肚弥勒佛,弥勒佛背面,有位面如童子,头戴兽头盔,腰扎革带装束,手持金刚杵的,面朝大雄宝殿释迦牟尼的那一位,就是韦陀菩萨。大雄宝殿前的韦陀菩萨永远是站立姿态,让人们感觉到韦陀菩萨在“值班”护法。只有天目山的寺庙里,在韦陀殿里的韦陀菩萨是坐着的,说明天目山是韦陀菩萨的道场,韦陀菩萨只有在自己家里是坐着的。

    面对大雄宝殿的韦陀菩萨,除了站立之外,只有三种变化姿态,如果金刚杵扛在肩上,表示这个寺庙是比较大的寺庙,可以招待云游到此的僧人免费吃住三天; 如果金刚杵平端在腕肘中,表示这个寺庙是中等规模寺庙,可以招待云游到此的僧人免费吃住一天;如果金刚杵拄在地上,表示这个寺庙是小寺庙,不能招待云游到此的僧人吃住。使四方游僧,进入寺庙拜见韦陀菩萨之后,便知进退。

    事实上,在韦陀菩萨原型基础上,汉传佛教也增加了新的内容,比如韦陀菩萨的人物形象上,完全是一付年轻俊俏,身着甲胄的中国古代将军形象。

    看过《封神演义》的人都知道“魔家四将”:魔礼青、魔礼红、魔礼海、魔礼寿四兄弟。他们原是镇守商纣佳梦关的四名大将,他们的出身并不是很高贵,而是属于那种“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人物。后来在伐纣大战中,截教魔家四将与西周的阐教门人比武,战死后入了封神榜。姜子牙又将他们、封为天庭正神“四大天王”,他们四兄弟的职责就是分别镇守天庭的东、西、南、北门,司职“风、调、雨、顺”,意在护国安民。佛教的四大天王究其根本,来源于婆罗门教,因为影响太大,故被佛教借用了。佛教传入中土之后,四大天王又被道教借用,列入了道教神仙系列。并在佛教四大天王原型的基础上,除了武器和法器都是一样之外,又进一步演绎一番。把增长天王、广目天王、多闻天王、持国天王,分别付与中国特色的姓名魔礼青、魔礼红、魔礼海、魔礼寿。即:增长天王魔礼青,手持青云宝剑,职风;多闻天王魔礼海,手持碧玉琵琶,职调;广目天王魔礼红手持混元珍珠伞,职雨;持国天王魔礼寿,法宝紫金花狐貂,职顺而且,还给每一位天王塑造四名战将。其实,印度佛教里面的四大天王的职责并不是护国安民,保佑人间风调雨顺。而是镇守四方,打妖除怪的。现在,汉传佛教寺庙里的四大天王,则是综合了道教、佛教双方观点,把四大天王请进寺庙,作为寺庙的护法神,协助韦陀菩萨维护佛教道场的次序,防止异教邪秽捣乱使坏。说到底,四大天王是宗教融合的产物,是汉传佛教经过长时间和其它宗教接触后,逐渐融合形成的。

    说韦陀菩萨,四大天王是绕不开的话题。有的人把韦陀和韦琨相混,韦琨是道教的神,是魔礼青手下八大神将之一,又是护法四大天王手下三十二神将之首,地位更低,如果把韦陀和韦琨混为一谈,难免有些牵强。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联想和浪漫的天赋。佛教有一部《妙法莲华经》,其中说到:“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之,如优昙钵华(昙花),时一见耳。”本来是佛家用语,青春励志的,或者是比喻显赫一时的人物得势不久,顷刻失势的。后来不知道哪位文人雅士,把昙花与韦陀编扯在一起,杜撰了一段哀怨缠绵的爱情故事。让人忍俊不禁的同时,我敢肯定,编写这个爱情故事的人,他肯定对韦陀菩萨的身世缺乏了解,更没有看过《悲华经》和《大藏经》,很可能是把韦陀菩萨当成寺庙里一个“小保安”了。故事很长,也很完美,下面我就摘要推荐一下吧。

    昙花原是一位花神,每天都开花,四季都灿烂。她还爱上了一个每天给她浇水除草,名叫韦陀的年轻人。后来,此事给玉帝知道了。于是,玉帝大发雷霆,下令将花神抓了起来,把她贬为每年春季只能开一瞬间的昙花,不让她再和情郎相见,还把那年轻人送去灵鹫山出家当和尚,赐名韦陀,让他忘记尘缘,忘记昙花。多年过去了,韦陀潜心习佛,渐有所成,果真忘了昙花。而昙花却恋恋不忘那个曾经照顾她的小伙子。当昙花知道每年暮春时分,韦陀就要下山来采集朝露,为佛祖煎茶时。昙花就选择在那个时候开放。她把积聚一年的精气绽放在那一瞬间,希望韦陀能回头看她一眼,唤起往日的回忆。可是,千百年间过去了,韦陀一年年的下山来采集朝露,昙花一年年的默默绽放,韦陀始终没有记起她。直到有一天,一名枯瘦的男子从昙花身边走过,看到昙花忧郁孤苦之情,便停下脚步问昙花“你为什么哀伤?”,花神犹豫片刻,只是答到:“你帮不了我”。又默默地等待韦陀,不再回答那个男子的话。40年后,那个枯瘦男子又从昙花身边走过,重复问了40年前的那句话:“你为什么哀伤?”花神再次犹豫片刻,只是答道“你帮不了我”。枯瘦的男子笑了笑离开。再过40年后,一个枯瘦的老人再次出现在昙花那里,原本枯瘦的老人看起来更是奄奄一息。当年的男子已经变成老人,但是他依旧问了和80年前一样的话:“你为什么哀伤?”。昙花答道:“谢谢你,在你一生中,你问过我3次。但是,你毕竟是凡人,而且已经奄奄一息,还怎么帮我?告诉你吧!我是因爱而被天罚的花神昙花”。老者告诉昙花,他不是什么凡人,他就是聿明氏,他是来帮助昙花和韦陀的。我只是来了断80年前没有结果的那段缘分。今天,我只送你一句话:“缘起缘灭缘终尽、花开花落花归尘”。说完老人闭目坐下。时间渐渐过去,夕阳的最后一缕光线开始从老人的头发向眼睛划去。老人笑道:“昙花一现为韦陀,这般情缘何有错,天罚地诛我来受,苍天无眼我来开”。说罢,随即圆寂,尔后老者灵魂出窍,将昙花带上灵鹫山。之后,在老者斡旋之下,佛祖最终同意韦陀与昙花下世为人,再续前缘。但聿明氏老人也为此付出了代价,作为交换,他的灵魂不能留在西方极乐世界,再也不能去东土,并且永远都没有轮回转世的机会。这也就意味着,老人违反天规,泄露天机,从此将成为三界之外的一缕孤魂,再无归宿------

    天目山因为是韦陀菩萨道场而出名,同时,还是一个红色教育基地。抗日战争期间,西天目山曾为浙西抗日救亡运动中心。一九三八年二月浙江省第一区公署先迁入禅源寺,并在这里举办国民抗日自自卫队干部训练班。继之,各类抗日组织机构纷纷迁入。一九三九年一月,浙西行署又迁入禅源寺,同年七月《浙西日报》和《民族日报》相继创刊,浙江省一中、浙江大学曾内迁暂驻于此。中共浙江省委浙西特委派遣一批共产党员入西天目,推动抗日救亡运动。特别是一九三九年三月,周恩来曾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的公开身份,到达禅源寺,对于浙江党的工作,对于统一战线和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此,禅源寺成为抗日救亡的基地。在禅源寺百子堂左边,立有周恩来演讲纪念碑,右边有西天目山抗日救亡陈列馆,记录和述说着中国人民不屈不挠、抗击外侮的故事。

    忆当年,外寇入侵,山河破碎,生灵涂炭。面对强敌,周恩来等老一辈共产党人,振臂一呼,毅然决然地担起驱逐鞑虏地重任,他们不正是现实中的韦陀菩萨吗?

    

    南无护法韦驼尊天菩萨!

    南无护法韦驼尊天菩萨!

     

     

阅读 2327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