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老话讲:“打是亲,骂是爱。”这样的教育观念放到今天显然已经不适用。
如今,许多家长已经能够做到不动手打孩子,但在语言和说话方式上,依然存在许多问题。
家庭教育中,父母的语言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对孩子的智力发育、认知学习能力、情绪管理能力,乃至性格塑造,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孩子成长过程中表现出来许多问题:自卑、心里脆弱、顶嘴、叛逆、磨蹭拖延······基本上都和父母使用的语言不恰当有关。
有时家长对孩子说的话,自己觉得没什么,却会在孩子心中留下很深的烙印,甚至是终身的伤害。
下面这五句话,值得大家深思,平常你是否有这样说过孩子⬇️
平日里,催孩子写作业、学习,已经快成了家长的口头禅。
有些家长看到孩子玩就焦虑,恨不得孩子时时刻刻在学习;看孩子磨蹭,就忍不住催孩子快点完成作业。
很多时候,孩子不是不喜欢学习,而是不喜欢父母的态度和说话方式。
一方面,孩子在学习之余,也需要放松和休息。
适当的自由玩耍时间是必不可少的,让孩子在枯燥、高压的学习之外,有一个喘息、调节的机会,不光能提高学习效率,更保障了孩子的心理健康。
如果家长张口闭口都是催孩子学习的话,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压力和烦躁情绪,反而会破坏孩子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另一方面,站在孩子的角度,家长经常性地催学习、写作业,会带给孩子一种不被信任的感觉:“难道我自己不知道要学习、写作业吗?”
还会传递给孩子一个信息:
“父母关心学习和作业,胜过关心我”;
“父母只喜欢爱学习的我、作业做得又好又快的我”。
这两种感觉叠加在一起,很容易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家长越催、他越不做,越催越慢。孩子也会对父母感到失望,亲子关系越来越差。
💡因此,家长平时和孩子沟通,不要只知道催孩子学习,多和孩子聊聊学习之外的事情,关心他的喜好、人际交往、情绪感受······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心。
学习上,家长可以通过立规矩,来避免唠叨、催促:比如每晚放学后先写作业再玩、周末有固定的学习时间段。
在此基础上,家长就不用一直盯着、催着孩子,给孩子更多的信任和自主权,让他自己安排作业和学习,有充分的自由空间,孩子慢慢会懂得自觉、自律。
好像在每个人成长过程中,都有一个强劲的对手——“别人家孩子”。
家长以为用“别人家的孩子”来刺激孩子,可以让孩子看到自己和别人之间的差距,向别人的优点学习。
然而,实践起来的效果却没想象中那么好。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把孩子和其他人进行比较,其实就是对孩子进行催眠:你是一个不够好的人。父母对孩子说这类的口头禅,就无异于在无时无刻地在告诉孩子:你永远也做不到。
孩子内心深处都渴望着被父母的理解和肯定,家长的比较,孩子更多的是感到伤心,有种被忽视与被否定的感觉,影响内在的安全感。时间长了,孩子会越来越不自信。
✨真正对孩子好的教育,不是百般挑剔他的不足,而是接纳他真实的样子,欣赏他的独特,善于发现他的闪光点。✨
不要拿孩子和别人比,而是让孩子和自己比,有进步就值得鼓励和肯定。
只要孩子一直在努力进步的路上,终有一天会达到理想的目标。
有些家长把电子产品视为洪水猛兽,严禁孩子使用,常常命令孩子:“不许看手机/看电视/玩游戏!”
心理学中有一个“白熊效应”,很多时候,父母越是禁止,对孩子来说越是一种诱惑。而且,命令的语气也容易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于是,家长越不让孩子玩手机、看电视、玩游戏,孩子偏要做,倒不是因为多喜欢,更深层的心理动机是表达抗议,争夺“自主权”,不想屈服于父母。❗️因此,家长的说话方式很重要,少用命令、威胁的语气。
而更为关键的是,现在这个时代,信息、科技发展迅猛,电子产品已不仅仅是娱乐工具,更是现代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想要孩子完全不接触电子产品是不切实际的,孩子的生活中也需要适当的放松、娱乐、获取信息、和同龄人有共同话题。
💡更好的办法是,规定孩子玩的时间,控制时长,比如每周只有周末两天可以玩,时间不超过1小时。
让孩子合理分配使用电子产品和学习的时间,培养起自控能力才是关键。
另外,家长会问这个问题:不许孩子“玩手机、看电视、玩游戏”,那可以做什么?
不可否认,许多孩子是因为现实生活的孤独、单调、空虚、没有兴趣爱好,才容易沉溺于手机、电视、网络世界。
因此,家长一方面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让孩子感受到爱和关心;另一方面,丰富孩子的日常生活。
💡比如经常陪孩子做一些有趣的事情,户外运动、阅读、参观博物馆、上一到两个兴趣班等。
当孩子内心能量满满,现实生活足够精彩充实,自然不会沉迷电子产品。
生活中,当孩子犯错、表现不好的时候,家长们总是会不耐烦、情绪上头,开始朝孩子发火。最常见的就是骂孩子“没用”、“笨”:
❗️孩子东西没拿稳,掉在地上,“真没用,你能做成什么事?”
❗️作业教了几遍还不会,“真笨,猪脑子!”
❗️孩子被同学欺负了,“真没用,你不会打回去吗?”
父母的真实想法可能是“你需要更加努力/多练习/勇敢一点”,但孩子往往会全部理解成:“我很差劲。”
在幼小的孩子心中,父母就是权威,他们对自己的认知很大一部分来自于父母的评价。
长期生活在父母的负面评价中,孩子也会开始自我怀疑和否定,觉得自己就是一个“没用的人”,就是“笨”,从而自我设限。
❌缺乏自信的孩子,不但会缺少积极进取的动力,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也容易被打倒,心理脆弱。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犯错、表现不好再正常不过,代表他还需练习、需要家长的指导。
因此,家长应当对孩子多一些理解和耐心,不要总是用成人思维看待问题。
给孩子具体的帮助,而不是一味的情绪宣泄,告诉他错在哪里、哪里做得还不够好、应该怎么改进,才真正有利于孩子的进步。
批评孩子时,要就事论事,不要攻击孩子的人格、给孩子贴负面标签。多一些鼓励和肯定,孩子会更有自信,越来越优秀。
多给孩子信任和积极暗示,孩子才会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通过今天的分享,希望能给家长一些提醒,说话之前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一下,再选择要不要说出口。不要在无意间,伤害了孩子的心。
永远都不要低估你的话对孩子一生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