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缘起:孩子们升入中班后已经逐渐适应了幼儿园的集体生活,我们发现:小班的活动室很安静,中大班则比较吵闹,一般表现在:区域游戏时同伴间交流的声音很大、离园整理时嘈杂等现象。我们不禁产生疑问:这些声音是从哪里来的呢?那些让我听起来忍不住想要捂耳朵的声音是什么?对于不好听声音我们有什么处理的好方法?于是,孩子们带着好奇开始他们的探索之旅……
什么是噪音?
小宇:建构区积木被推倒的声音是噪音。
妍妍:吃饭时小朋友们互相大声说话的声音是噪音。
曼曼:表演区小朋友用力拍手鼓的声音是噪音。
梦兮:科学区传声器发出的声音是噪音。
静怡:小朋友们躲在阅读区帐篷里大声说话的声音是噪音。
噪音给我的感受?
康康:感觉房子都要被吵塌了。
王梓:会吓一跳,很害怕。
诺依:感觉耳朵要聋掉了。
小宇:耳朵不舒服,想去安静的地方。
文文:我听到吵的声音就会捂住耳朵。
教师思考:
孩子的学习往往来自于生活,发现“特别吵”的声音就是噪音。这时,应该捕捉幼儿的兴趣点,抓住生活中的教育契机,让他们感受吵闹的坏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中班幼儿能根据场合调节自己说话声音的大小。
声音大调查
01-寻找生活中的噪音
好听:树叶沙沙 好听:唱歌的声音
噪音:宝宝大哭 噪音:大声喧哗
噪音:汽车喇叭声
好听:弹琴的声音 噪音:鞭炮
好听:儿歌 噪音:电吹风
好听:小鸟唱歌 噪音:卖东西喇叭声
经过调查统计,我们发现:悦耳、动听的声音就是好听的声音;刺耳、吵闹的声音就是噪音。
02-寻找幼儿园的噪音
寻音工具
分贝仪: 手机分贝仪APP:
问题1:
一台分贝仪、3部手机分贝仪APP,如何让全班孩子监测?
寻音小分队
小朋友搭积木的声音
小朋友搬凳子的声音
小朋友收玩具的声音
教师思考:
在活动中,我们把主动权交给孩子,由他们依据小组活动的内容,借助图画、符号等表征方式,记录自己感兴趣或惊讶的时刻。
小小统计员
经过现场测试,孩子们了解到当分贝仪超过75分贝就是红色哭脸,会干扰到正常谈话。
教师思考:
随着孩子们进一步调查了解,知道了一种专业的测音仪器--分贝仪,也确定了他们之前听到的声音就是噪音。
曼曼说:长时间听到噪音,人的耳朵就会听不见。
然然:还会让人头弄,烦躁。
小宇:我听妈妈说超过95分贝的声音会影响视力。
原来我们的身边有这么多的噪音,长时间处在“噪音”环境中,会影响我们的视力、听力、还会影响到我们的生活!
怎样让班级变得安静?
01-怎么做才能不发出噪音
妍妍:我们可以把一根手指放在嘴巴前面。瑶瑶:我们可以告诉他请安静不要这样大声讲话。
夏夏:我们可以给吵闹的做出禁止动作。
然然:有人讲话的时候我们可以做不讲话的动作给他看。
教师思考:
在对声音的不断了解中,孩子们也意识到了有时候需要“降噪”。幼儿的智慧在自主活动中得到充分彰显。孩子们不怕困难、经验迁移、动手操作方面有了显著的提升。将自己的问题进行生活化的表征,并从已有生活经验和同伴的智慧中寻找突破点。
那些关于“噪音”的事儿,在孩子们的探究中变得温暖且美好,当我们捕捉到了孩子兴趣并顺势而为时,带给我们更多的是惊喜与智慧,“消噪”的故事还在继续,让我们继续学会倾听意见、表达观点,和孩子们共同学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