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更迭的脚步行走在漫漫岁月长河中,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却能始终屹立不倒、生生不息。博物馆里、竹艺馆内,青铜器皿、盏盏油灯,无不诉说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工艺大师手中的竹子也在轻声诉说着关于他们的故事。时间的足迹在这一天,因为遇上了这些场馆,一切变得鲜活生动起来。
12月26日,镇江市美术学科“场馆式”研学课堂区域推进展示活动(三)在扬中市崇德小学举行,各市区美术教研员和教师代表共赴此次活动。
上午,来自扬中市崇德小学的董菲老师以行走的研学课堂这一新颖有趣的方式带来了《走进·竹韵匠心》一课。课程活动中,董老师带领学生一同走进非遗传承人耿月新老爷爷的竹艺馆,以现代流行元素:开竹器“盲盒”为导入,开展了丰富有趣的研学活动。在课程活动中,孩子们被耿爷爷热情所打动,渐渐拉近和耿爷爷的距离,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热烈的讨论,表达了自己对竹艺的强烈好奇,并在耿爷爷的细心讲解和示范中,知道了从一根竹子到一件竹编艺术品的制作过程,加深了对竹编工艺的认识,也逐步理解了耿爷爷的坚持、专注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第二节课由扬中市西来桥学校的徐芸老师执教《探秘·竹之编法》一课。徐老师运用小组分工合作,以研学手册为引领,设计了“寻宝小游戏”,带领孩子们观察竹编艺术品,通过“小挑战”让学生自主寻找发现编织方法,接着耿爷爷带着孩子们穿梭在竹编的海洋,孩子们编的不亦乐乎。这样的研学方式不仅让学生了解了竹编的工艺,见识了形式各异的竹编作品,更重要的是孩子们能够亲手尝试编织,在学中编,在编中学,编玩编乐,真正让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体。看到自己编织出来的作品,孩子们个个笑开了花,纷纷向对方展示自己的成果。在课的最后,意犹未尽的孩子们忍不住拉着耿月新爷爷拍起了大合照,想要和爷爷约着下一次的竹艺馆之旅。通过本次研学活动,孩子们对我国传统竹编工艺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更能理解竹编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意义,也增强了文化自信。
下午,镇江第一外国语学校的陈凡老师以视频课的形式展示了《古人的生活器皿》一课。在博物馆中,同学们采用iPad这一现代技术拍照记录了各种展品,回到课堂中,又以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了总结,实现知识融合和思维融合。在陈老师的课上,学生成为了课堂真正的主人,在博物馆里尽情探寻器皿的魅力,回归教室再在老师的启发下以小组合作形式进行自主探究,以综合材料的形式完成了一个又一个精彩的作品,孩子们灿烂的笑容也打动了在场的老师。
来自扬中市外国语小学的卜琳老师也以视频课的形式呈现了《灯灯相传——中国油灯》这样一堂充满历史气息的课。带着对油灯的浓浓好奇,学生们走进油灯博物馆,亲眼见证这流传近百年的油灯文化,更在馆长陈履生爷爷的介绍下对油灯的发展史有了更深的了解。回到课堂,同学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设计出了各式各样的油灯,并进行制作,真正实现了传统和现代的奇妙碰撞。
四节课后,各区教研员和教师代表对本次活动的课程进行了点评,并给予高度赞扬,通过此次活动大家对于今后的研学课堂应该如何开展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独特的想法。
镇江市美术教研员蔡风老师对四节课也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并开展了《创造着长大——记“场馆式”研学课堂成效》的讲座,详尽细致地讲述了研学课堂新样态应该如何呈现:玩中学、走中学、展中学、动中学、创中学,蔡老师的讲座给在座的老师指明了方向,在新课标的引领下去,老师们应该告别陈旧的课堂,多让学生走出去,去探索去发现。
本次活动为老师们提供了研学课堂应该如何开展的新思路,并见证了学生们在课堂中艺术思维的形成。希望通过此次活动,老师们能够不断学习、敢于创新、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