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适应新课标、新课程、新高考改革趋势,落实名师强校,科研兴校、质量立校办学目标,探究青年教师培养模式,努力促使我校实现数量型向质量型的转轨,提高课堂教育教学质量,经学校行政会议研究决定,本学期第十八周开展青年教师“汇报课研修”活动。根据学校安排,2023年12月27日,由王敏老师展示了一节示范课 ——《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全体化学组老师参与了听课和评课,对王老师的示范课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现将本次活动过程展示如下:
![](https://epss-volc.jianpian.info/biz/85b5c3a0e2d54fac8a20105a86cdea2d.png)
“汇报课研修活动”安排
![](https://epss-volc.jianpian.info/biz/d48c2b8568c8488cbe20c077e01e2aec.png)
![](https://epss-volc.jianpian.info/biz/3fd9e707048f4021afa1f6ca02691bc3.png)
环节一、课堂风采展示
![](https://epss-volc.jianpian.info/biz/3e65d22a152e42f7b198f73440d0d80e.png)
![](https://epss-volc.jianpian.info/biz/827cb8845e8d4853b0b6da2a413042f5.png)
课件展示
![](https://epss-volc.jianpian.info/biz/3e65d22a152e42f7b198f73440d0d80e.png)
![](https://epss-volc.jianpian.info/biz/827cb8845e8d4853b0b6da2a413042f5.png)
环节二 学生活动概况
环节三、教研活动概况
![](https://epss-volc.jianpian.info/biz/3e65d22a152e42f7b198f73440d0d80e.png)
![](https://epss-volc.jianpian.info/biz/827cb8845e8d4853b0b6da2a413042f5.png)
环节四、说课
![](https://epss-volc.jianpian.info/biz/3e65d22a152e42f7b198f73440d0d80e.png)
![](https://epss-volc.jianpian.info/biz/827cb8845e8d4853b0b6da2a413042f5.png)
授课结束后,王老师从说课标、说教材、识学情、说教法学发教学过程设计等方面对本节课的设计思路做了阐述。
![](https://epss-volc.jianpian.info/biz/e6d6a815ff214c52ad42140781e349e5.gif)
![](https://epss-volc.jianpian.info/biz/a90853645440417abd67f0c3a2a83f58.gif)
第四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4.2.1 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一、说课标
1、内容标准(1)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原子结构、元素性质呈周期性变化规律,建构元素周期律。(2)以第三周期的钠、镁、铝、硅、硫、氯为例,了解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2、学业要求(1)能用原子结构解释元素性质及其递变规律,并能结合实验及事实进行说明。(2)能利用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和原子结构,分析、预测、比较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二、说教材
第一节已经分别讨论了碱金属元素的金属性和卤族元素的非金属性变化规律,构建了同主族元素性质变化的相似性和递变性规律,使学生初步认识了“构-位-性”的关系。本节课则在此基础上,以第三周期元素为代表,阐述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使学生综合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递变规律,归纳出元素周期律,进一步认识“位-构-性”的关系。本节教材内容呈现上仍是以原子结构为基础。由于第一节已经通过两族元素初步构建了“构-位-性”的认识模型,本节应用认识模型,通过“思考与交流”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并参与知识的建构。
三、说学情
1.概念不清、思维无序学生知道要通过研究物质性质来论证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但总将元素性质和物质性质混淆,未能理解金属性与还原性、非金属性与氧化性之间的差异。
2.片面认识、厚此薄彼学生对于元素周期律的认知更多地停留在简单识记层面,在解释具体问题时很少会从结构角度入手探讨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递变规律。
3.思维的系统性不够学生预测未知元素相关性质的方法单一,缺乏系统分析和推理论证的思路,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基本上只是借助于物质分类和知识记忆。
四、说教法学法
本节主要研究第三周期元素性质的变化,重在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是应用预测方法模型,通过设计“问题提出——实验(事实)验证——结论分析”的探究思路,运用比较、信息处理等方法,引导学生体验探究规律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有关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化合价的变化规律,需要学生应用归纳的方法得出,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是学生在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先演绎,后通过研究归纳得出。
五、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由元素周期表版(青花瓷)引入本节课设计意图:由于本节逻辑性强,重视推理,理论性强,所以以一首学生比较熟悉的歌进入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处于比较轻松的状态。
环节二:游戏引入学生活动:【比比谁的速度快】将前18号元素的填入元素周期表中正确的位置上。 设计意图:回顾元素周期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检测学生对前18号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及结构的理解情况,同时为本节课原子结构决定元素性质这一内容做铺垫。解决问题:复习固“构”、“位”的关系。
环节三:合作交流 学生活动:思考并讨论课本107页表4-5前18号元素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和化合价各呈现什么规律性的变化?设计意图:通过数据分析,并结合相应折线图、柱状图对变化规律进行预测、分析和解释,诊断并发展学生证据推理、模型认知的水平素养。 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理解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化合价的递变规律,以及“位—构—性”之间的关系。本环节分以下三个模块,设置相应的驱动型问题进行交流。
1、探究核外电子排布的变化规律(1)驱动性问题1—由“点”观察:像2He、10Ne 、18Ar 这样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属于稳定的电子层结构,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分别是多少?(2)驱动性问题2—由“线”观察:随着元素核电荷数的递增,同一周期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呈现怎样的变化趋势?为什么?(3)驱动性问题3—由“面”观察:随着元素核电荷数的递增,不同周期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呈现怎样的变化趋势?
2、探究原子半径的变化规律(1)驱动性问题1—由“点”观察:不同元素原子的半径大小相同吗?为什么?(2)驱动性问题2—由“线”观察:随着元素核电荷数的递增,同一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呈现怎样的变化趋势?为什么?(3)驱动性问题3—由“面”观察:随着元素核电荷数的递增,不同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呈现怎样的变化趋势?(4)驱动性问题:为什么同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会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逐渐变小?
3、探究主要化合价的变化规律(1)驱动性问题1—由“点”观察:是否所有原子都有最高正价和最低负价?为什么?(2)驱动性问题2—由“线”观察: 随着元素核电荷数的递增,同一周期元素的最高正价、最低负价有什么特点?为什么?(3)驱动性问题3—由“面”观察: 随着元素核电荷数的递增,不同周期元素的的主要化合价呈现怎样的变化趋势?
环节四:实验探究学生活动:科学预测第三周期元素金属性强弱的递变规律,设计实验方案来验证钠、镁、铝元素的金属性强弱,并讨论实验方案可行性。选择一个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设计意图:通过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方案互评、实验探究、证据推理让学生感受科学探究的精神,体验规律性知识的形成过程。解决问题:进一步明确原子结构决定元素性质,建立元素性质和物质性质之间的联系。环节五:证据推理学生活动:收集教材中的事实证据和导学案中相关资料,归纳论证硅、磷、硫、氯的非金属性强弱。设计意图:通过“自主探究-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学生经历了“发现知识”的过程,完成了知识构建。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建立“位-构-性”模型。
环节六:实际应用学生活动:应用元素周期律和“位—构—性”解决实际问题。设计意图:体会元素周期律在科学研究上的重大意义。解决问题:建立学生从元素到物质、从物质到元素的系统认识思路。
环节五、评课议课
![](https://epss-volc.jianpian.info/biz/3e65d22a152e42f7b198f73440d0d80e.png)
![](https://epss-volc.jianpian.info/biz/827cb8845e8d4853b0b6da2a413042f5.png)
评课议课环节由学校副校长夏柱学主持,听课老师根据自己听课的感受,从多个维度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评价分析,对课堂亮点和不足之处进行点评。
李苏亚老师的评课
![](https://epss-volc.jianpian.info/biz/7514753027424a539b7ede3b99c886ef.png)
![](https://epss-volc.jianpian.info/biz/aca65c5afe154c97ac6e20353c849225.png)
王老师上课内容为必修1第四章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王老师从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三个方面小结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了第三周期元素性质的变化,最后引导学生归纳了元素周期律的内容和实质,体现了证据推理的化学核心素养。整节课教学目标具体、明确,环节流畅,课堂气氛活跃,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建议:1.对于实验现象的分析应用相应的化学原理化学方程式来解释。2.铝和水的反应没有做实验探究,教师应在比较钠、镁和水反应时补充说明。
乔娟老师的评课
![](https://epss-volc.jianpian.info/biz/7514753027424a539b7ede3b99c886ef.png)
![](https://epss-volc.jianpian.info/biz/aca65c5afe154c97ac6e20353c849225.png)
教学优点:1.王老师整节课的设计环节时间分布恰当,显得整节课很紧凑。2.上课亲和力特别强,对于出现的难点会很有耐心去讲解。
教学建议:在讲最高正价及后续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碱性时,建议能给同学们讲解一下最高正价与主族序数及最外层电子数之间的关系,不然学生的理解就不到位,对应物质的性质还是一知半解。
吕亚亚老师的评课
收获:1、本节课是使学生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为达到这个教学目的,王老师在教材的基础上补充了原子半径的数据图和模型图,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原子半径的变化规律。2、为了强化学生的体验,本节内容的第一课时采用了边讲边实验的教学设计,把教材中的演示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以缩短观察的距离,增强实验的效果。
建议:1、要想让学生充分活动,就要给他们足够的时间进行准备和思考。只用半个课时来完成Na、Mg、Al的活动性比较实验,时间过短,如果延长至1课时,效果就会大有改观。2、Al元素虽然为金属元素,但已经表现出了一定的非金属性,如果能根据氢氧化铝为两性氢氧化物,引导学生分析并做出解释,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同一周期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环节五、教研总结
![](https://epss-volc.jianpian.info/biz/3e65d22a152e42f7b198f73440d0d80e.png)
![](https://epss-volc.jianpian.info/biz/827cb8845e8d4853b0b6da2a413042f5.png)
最后,夏校长关于王老师的这节课给予充分的肯定,对于大家提出的建议和优点进行了总结。并且提出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这节课学习的主要目的,除了学会对于元素性质的学习方法外,还要注重基于学生学情,进一步挖掘深层知识。夏校长同时呼吁化学组全体教师继续探索,进行深度思考,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培养学生化学学科素养。有句话说的好: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相信趁着今天教研的东风,我们的理想课堂定会乘风破浪,芝麻开花,节节高!
![](https://epss-volc.jianpian.info/biz/85b5c3a0e2d54fac8a20105a86cdea2d.png)
编辑:方明霞
审核:张进仓
监制:任喜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