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秋期,英庄镇中心学校举行了全镇小学教师课堂教学大比武活动,李培老师执教的《“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解决问题》一课深受好评,课例展示如下,供大家交流学习。
课例展示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学习了解答“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基础上,学习“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使学生初步掌握分析方法,能够正确解答此类应用题。
2.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比较、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这类应用题的分析方法,能够正确地列式计算。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用什么方法?
2.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关键是什么?(找应用题中的标准量,也就是单位“1”,哪个量是标准量,哪个量就作除数)
3.口答。(只列式不计算)
(1)5是4的百分之几?4是5的百分之几?
(2)甲数是60,乙数是30,甲数比乙数多多少?甲数比乙数多百分之几?
(3)甲数是48,乙数是64,甲数比乙数少多少?甲数比乙数少百分之几?
4.揭示课题。
出示复习题:一个乡去年原计划造林12公顷,实际造林14公顷,实际造林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
提问:通过读题,在这道题中,哪个量是标准量?你是从哪句话中找出来的?应怎样列式?
老师:如果将这道题的问题变为“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增加了百分之几”,应该怎样解答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继续研究的比较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
二 教学实施
1.出示例3。
(1)学生默读题。
(2)例3与复习题比较,有什么异同?(条件相同,问题不同)问题不同在哪儿?
老师说明复习题求的是实际造林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例3是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增加百分之几。
(3)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
(4)启发学生想“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的公顷数占原计划的百分之几”是哪两个量在比较。哪个量是单位“1”?
板书:多造的÷原计划的(单位“1”)
(5)讨论,列式计算。
提问:根据以上分析,要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造的公顷数占原计划的百分之几”必须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板书:(14-12)÷12=2÷12≈0.167=16.7%
答: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增加了16.7%。
提问:“14-12”求的是什么?为什么不除以14呢?
(6)这道题还有其他解法吗?
引导学生思考:把原计划造林看作百分之百,实际造林是原计划的116.7%,两个百分数之差就是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的百分数。
学生列式,老师板书:
14÷12≈1.167=116.7%
116.7%-100%=16.7%
老师说明: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常用“增加百分之几”“减少百分之几”“节约百分之几”……来表达增加、减少的幅度。
2.拓展。
将例3中的问题改为“原计划造林比实际少百分之”,该怎样解答呢?
(1)提问:根据问题分析,哪两个量在比较?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解答时,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是原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的公顷数和实际造林数比较,要把实际造林的公顷数看作单位“1”。必须先求出原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的公顷数,才能求出原计划造林比实际少百分之几。
(2)学生列式,老师板书:(14-12)÷14
如果有学生列式为14÷14-12÷14也是允许的。
(3)观察比较。
将例3的第一种列式及改变问题后的第一种列式进行比较。不同点在什么地方?为什么除数不一样?
学生讨论,再次强调两题中比的对象不同,单位“1”就会发生变化,解答这种题时,仍要注意找准单位“1”。
课堂剪影
同学们激烈讨论
全神贯注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有价值、有趣味的问题往往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多元化。
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百分率的具体含义,学生通过说与听调动了多种感官,再让学生动手写一写。手脑并用,提高了学习的有效性。
密切联系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复习旧知,让学生在理解百分率的基础上,总结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并让学生举例说出常生活中常用的百分率,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发挥。
不足之处:
1.整堂课程虽然说比较流畅,但是孩子们的练习不够多,教学设计中的拓展延伸没能及时完成。
2.整节课过程中,还是老师整体说的比较多,学生之间的互动参与比较少。
教师评议
“教而不研則浅;研而不教則空”,只有教与研完美結合,オ能达到教学的最高境界。研讨中各评委老师分年段进行了精准的点评。帮助青年教师发现问题,找到差距,指明努力的方向。
成功之处:
1.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利用迁移规律降低了知识的难度,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勤于思考的数学学习能力,培养和锻炼了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在教学开始,通过复习题的解答。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了亲切感,克服了畏难情绪。这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学到。学习数学的方法,这样以旧引新,促进课题的内化。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知识背景去开展数学学习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
2.选取素材生活化数学来源于生活,课堂上选择与学生的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知识是学生感兴趣的,有了兴趣,学生才会主动去探求知识。
总结
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我们将不忘师者责任,不忘成长自我,完善自我目标。前路光明而漫长,教学之路上,我们当持之以恒,不断反思,总结探索,不断进取,在实践中打造一支精干高效的师资团队。相信这一股青春的力量,一定会给一小带来蓬勃的生机和无数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