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书同行 ,让生命飞翔——山东省阳信县第三实验小学与青海省祁连野牛沟寄宿制民族小学线上共读活动(五)

静待花开
创建于01-02
阅读 478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读书妙处无穷,书香熏染人生。”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本周的领读人王艳艳。

       莎士比亚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读书可以使人更充实、丰富,有知识,使思想训练,境界提升。书是获取知识的渠道,提高人素质的有效途径,也是涵养静气的摇篮。

       在这纷杂的世界,可以通过读书滋润我们的心灵,开启心智,由琐碎杂乱的现实提升到一个较为超然的境界,一切日常引为大事的焦虑、烦忧、气恼、悲愁,以及一切把你牵扯在内的扰攘纷争,瞬间云消雾散。

       读书的好处太多了,比如可以增长知识,去除无知;提高素养,除去愚昧;充实生活,丰富精神;滋润心灵,减少空虚;淡定从容,明辨是非。

各位老师,让我们一起开启本周的阅读之旅。一起读书,一起去欣赏不同的生命风景,让自己的灵魂欢畅,精神饱满而丰盈。

阅读建议:

1.自选图书,精读书籍,摘抄好句,交流感悟,记录自己读书的真实收获。

2.结合自己的工作或生活,谈谈收获或感悟,字数不限,有感而发,真情涌动。

3.周六晚10点前在本群内发自己的读书感悟,并附一张自己的照片。

期待与大家精彩同行!


读书感悟:

苏霍姆林斯基说:“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就取决于此。要把读书当做第一精神需要,当做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

面对社会对人才的高要求,时代赋予我们的新任务,感受家长对孩子的殷殷期盼,考虑学生能否健康成长,都要求我们在工作的同时,加强学习,及时充电,为学生的“美丽人生”奠定良好的开端。

随着义务教育制度的改革,除了我们的先进办学理念外,打造品牌学校,打造精品师资队伍,创造我们自己的特色,是我们最重要的生存关键。因此,学习,完善自我就非常必要。读书欲望,就是生存欲望,应该是源于自身的危机感。

回想毕业以来,把几乎所有的精力都放在日常工作之中了,读的书很少,能可记录下的闪光的东西更少。有很多思想的火花也随着流失的岁月而没有了踪影。在平凡的日子里送走了15载的风风雨雨。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我们的理念必须与时俱进,我们的思想必须与时代合拍,通过这次读书,真的该净化一下自己的灵魂了,用一颗虔诚的心,感恩生活;用广博的爱,播种希望;用不懈的努力,提升做人的品位,敢于正视现实,敢于直面人生!剖析自己惰性的源头。我会抓住这个契机,发奋读书。

我们要给学生的不仅是一桶水,一缸水,而且是一泓流动的清泉。及时充电,提升自我!这是我的第一个感想。第二,追随先哲,完善自我。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虽然现在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但他那些光辉的教育思想对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为过时。针对我们的困惑和不解,好像与我们面对面地交流一样。为我们在苦闷和迷茫中,提供着潜意识的理论帮助。正是唐守业记者勇于探索楼兰王国的奥秘,才踏着彭加木的足迹勇敢地前行。相比之下,我们没有那样的壮举!勇于探索,追随先哲。先哲的隽语,是青春的风景,是成长的动力,是智慧的聚焦。

杜威的儿童中心主义观点让我们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克鲁普斯卡亚对少年儿童的教育思想至今仍散发着光芒,赞可夫提出了教育促进发展;古今中外,名人大家的风范,总会为我们在迷茫时擎起一盏明亮的灯,照亮我们的前程!走进周恩来,会理所当然地吸收他的高尚品质与横溢的才华!聚焦时代英雄,感动着他们的献身精神!

书香,伴随我们成长中的平凡的日子!让所有的日子都那样充实而温馨!学无止境,只有坚持不懈的充实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才能更好地完成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

最后我倡议大家都保持一颗快乐的童心,开心地迎接每一个日出,坦然地面对每一个日落!活出我们的精彩!让我们的心相互温暖着,勇敢前行。让我们的手,紧握着,搀扶着战斗!

       ——祁连县野牛沟乡寄宿制民族小学李延鹏老师读《阅读对于我们的帮助》


读书感悟:

       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的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他告诉我们每个老师:那些特别的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就会充满希望。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圣洁的师道精神,是对孩子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和对每个孩子作为无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悯。怀着爱与悲悯,我们绝不能放弃。从这些话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的重要性。

        读书可以启迪智慧,让人充实和幸福:读书使人充满力量,去开拓光辉的未来。古语有云:“一日不读书,则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一遍又一遍地阅读,感悟人生,思索生活的百般滋味,体会学生带给我的成长。每一次翻开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都有不同的震撼心灵之感,让我更加敬畏。

        ——阳信县第三实验小学陈康康老师读《给教师的建议》



读书感悟:

       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应该使每个人尤其借助于现在所受的教育,能够形成一种独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及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以便由他自己确定在人生的各种不同的情况下他认为应该做的事情。可能以前我会对审美意识这样的词比较敏感,自认和学科结合的紧密,但是现在我觉着我的‘学科、我的课堂是整个教育的一部分,在数学学科中也要关注学生的智力成长、丰富学生的敏感性、培养学生的个人责任感、给学生崇高的精神价值追求方向。而且当你有这个意识的时候,这些都不是空洞的,是实实在在可以在教学活动中落实的。

       ——阳信县第三实验小学王艳艳老师读《生命与教育》第五章---生命化教育的建构


读书感悟:

       在"不放弃理想"这一篇中也引起了我的共鸣,理想和梦想是人生中一直在追逐的那束光,是指引我们勇向前方的精神动力。理想是一个人最为宝贵的东西,追逐理想的人光彩熠熠。而对于教师来说,理想也是不可或缺的。吴菲先生认为"教育是为明天的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所以教师必须要有理想。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未来的社会超越今天的文明,这就是理想。教育本身就是美丽的事业,她呼唤人的理性追求,她呼唤建立美丽的人格,她当然需要理想。"教育是理想者的事业,教育要培养理想。理想也是指教师心中的那一份信念感,正是教师所拥有的信念感才赋予了教师职业的神圣感。若有一天教师的理想信念不再,那她的课堂就会失去活力和激情,就会像"机器人"一样,过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机械的、枯燥的生活。吴非老师在这一篇提到"青少年需要有梦想的教师"只有教师心中拥有理想和梦想,那她的课堂才会富有生趣,她的言语才会感染到学生,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人。

       ——阳信县第三实验小学郭志然老师读《致青年教师》第五辑——不放弃理想


读书感悟:

       读朱永新的《致教师》,让我明白:如果所有的教师都像我一样,不再追求,不再探索,不再试图改变教育不如人意的地方,甘愿就这样躺平,这样沉沦,那么中国的教育永远都不会令人满意,教师对自己的人生也不会满意。

        现实应该被正视,激情应该被唤醒,缺憾应该被补救,生态应该被改变,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应该在教育中收获“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作为新教育实验的发起人,作为引领教师和教育发展的前行者,这是朱永新教授的核心理念。

      《致教师》是朱永新先生与广大草根教师的对话,是对教师遇到的各种问题的解答,发展方向的指引,美好未来的瞻望。对于老师们的问题,朱永新先生结合实际,给出了明确、切实可行的行动策略、发展建议。他的回答,既有方向性和理论的指引,而且具有操作上的可行性,有一定的实践基础,是令人信服的。

       ——阳信县第三实验小学韩笑峰老师读《致教师》-朱永新


读书感悟:

      《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这本书讲述了孩子们需要被看见的重要性。无论是在家里、学校还是社交场合,孩子们都需要被认可、被尊重和被关注。作者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深刻的思考,探讨了如何让孩子感受到被看见,从而帮助他们建立自信、自尊和自我价值感。在书中,作者不仅强调了被看见的重要性,还探讨了如何通过积极的视觉化、倾听、互动和支持来帮助孩子感受到被看见。这些技巧可以帮助家长、教师,更好地理解孩子,更好地支持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书中写道“很多时候,孩子不说,并不代表他们不需要我们。我们要做一个灵敏的捕捉者,不仅要看到孩子说出来的需要,还要学会去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需要。”

      如果教师没有一双发现孩子闪光点的慧眼,也许就会改变一个孩子一生的命运。因此,更多的时候,我们多尝试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去看一看孩子的需要,或许才能实现双向奔赴的美好。“回应,像一缕光照亮了孩子的世界,让孩子感受到了被爱、被理解、被看见”,所有的孩子,都是透过他人的反应来看见自己,根据别人的评价来认识自己,通过别人与自己的互动获得存在感。在积极回应和被看见的环境之下,孩子才有机会成长为自己。     

      通过这本书让我了解了怎样和内向的孩子相处,他们在集体中往往会不知所措,不如活跃的孩子能得到更多的关注,是被教师忽略的一个群体,他们怕“抛头露面”,但内心又渴望被关注,不过大张旗鼓的过分关注会让他们害羞甚至不知所措,他们更喜欢温和的、具体的方式来回应她们的期待。身为教师我们应该因材施教,粗化“标准线”,内向性格的孩子本身就对自己标准高、要求严,孩子是细线条,教师就要“粗线条”一点,高关注会容易增加心理压力,一旦关注度降低,则导致心理产生较大的落差,从而影响情绪等等。同时教师应主动、耐心地关照他们、走近他们,多花时间在他们身上,在陪伴的过程中让他们知道自己是被人关注和在平的。他们在获得安全感后便会更加大胆地参与游戏,更愿意表达,会越来越开放自己与其他伙伴的相处。

       ——祁连县野牛沟乡寄宿制民族小学马清老师读《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


读书感悟:  

       “愿你走过的所有弯路,最后都能成为美丽的彩虹”,看到诸如此类的话语都可以不自觉的笑出声来,道理嘛,也许确实没有一些大部分的名著来的深刻,但是却足以帮助我们找回失去的自己。我们渴望幸福,并且希望通过自身努力获得幸福。而一个人是否幸福快乐,源于自己的世界观。当我们主动改变自己错误的世界观后,我们的人生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很多时候,起跑线是无所谓的,咬紧牙关坚持跑下去,才更重要。对于起跑线的真相,小林画画用一幅漫画,一针见血地说了出来:说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其实不过是,别让自己的面子输在起跑线上。             


      月光酿成的诗,醉了一千年知否知否,宋词尽是以上秋。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诗和词,这两个章节,小林用国画为古诗词配文,表达了他对古诗词的理解,并用丹青妙笔展现了出来。每个歇脚的小镇,都是心之所安世界这么大,我想慢慢看小林是个热爱旅游的人,他用心观察当地的风土人情,用相机记录了这一切,有美景有人物,有山水有花鸟。有深山小镇,也有世界名城。“生活不止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这是对目前迷茫的自己最大的宽慰,也是对未来有无限可能的自己最大的期许吧。看这本书最大的收获就是可以让我们暂时从光影琉璃,车水马龙的世界中抽离出来,置身于阔别已久的烟火人间,赏一方桃花,煎一盏清茶,品一段人生。不必羡慕别人,只为自己,只忠于自己。

       ——祁连县野牛沟乡寄宿制民族小学孔钰丹老师读《等一朵花开》


读书感悟:什么是幽默?一个幽默的人,能用他广阔的视角看待这个世界,对所有周遭事物报以乐观通透的态度,并用诙谐的语句将世界的认知传达给我们,所以灵光一现并不代表是个真正的幽默的人,那可能是被幽默砸了一下脑袋。人,从自己的哭声中开始,在别人的泪水里结束。在短短的一生中,我们经历了从年少轻狂到成熟稳重,从锋芒毕露到韬光养晦的转变,中间的过程,就叫做成长。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会面临人生中的种种选择,职业决定未来人生中1/3时间的职责所在,而婚姻则意味着剩余人生责任所在,如若在这两大方向上迷失了自我,或许还有阅读等兴趣爱好与我们为伴。越长大,越觉得了解内心的需求很重要,唯有清晰的认知,才能在人生旅途中不迷失自我。 

        ——祁连县野牛沟乡寄宿制民族小学多杰焕爵老师读《以幽默的方式度过一生》


读书感悟:

       在当今社会,随着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越来越多的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开始认识到,传统的以惩罚和强制为主的教育方式,虽然在短期内可能取得一定的效果,但长远来看,这种方式的副作用是明显的:它不仅可能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还可能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甚至学会用暴力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书中的核心观点是:管教孩子,最重要的是理解和尊重,而不是惩罚和强制。作者强调,通过理解和尊重,我们可以更好地与孩子建立深厚的情感联系,引导他们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

我深感这本书对于教育孩子的实践指导意义。书中的许多案例和实用技巧,如“积极倾听”、“有效沟通”等,都让我受益匪浅。我意识到,作为家长,我们需要耐心地倾听孩子的声音,理解他们的需求和感受,而不是一味地责备和纠正。同时,我们也需要用恰当的方式表达我们的期望和要求,让孩子明白我们的用心。

阅读这本书,让我更加明白,教育孩子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一个需要耐心、理解和尊重的长期投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可以培养出有责任感、有担当的孩子,还可以建立起深厚的亲子关系,享受家庭的温馨和和谐。

总之,《非暴力管教》为我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方法。我相信,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我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引导我的孩子,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祁连县野牛沟乡寄宿制民族小学周金木措老师读《非暴力管教》


读书感悟:读完《世界上最聪明的孩子》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和感动。这本书讲述了四个来自于不同国家、不同背景的孩子在参加一场国际夏令营中的经历和成长。作者通过这个故事,向我们展示了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需要的东西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去培养和关注他们的发展。

        在这四个孩子中,我最为感动的是来自伊朗的帕特里克。他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但却因为家庭背景和生活环境的原因,一直缺乏自信和安全感。然而,在夏令营中,他遇到了一位老师,这位老师用耐心和鼓励的方式帮助他重新找回了自信和勇气。最终,帕特里克不仅在夏令营中展现出了自己的才华,还在回国后用他的智慧和勇气改变了他自己和家人的命运。

       通过这个故事,我认识到了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自信和勇气的重要性。自信是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品质之一,只有拥有自信,孩子们才能够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不轻易放弃,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此外,我也深刻地认识到了家庭背景和生活环境对孩子成长的影响。虽然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家庭的关爱和支持,但是过度的保护和干预往往会限制孩子们的发展。因此,我们应该在给予孩子们足够的关爱和支持的同时,也要鼓励他们去面对挑战和尝试新的事物。

       ——祁连县野牛沟乡寄宿制民族小学苏宏梅老师读《世界上最聪明的孩子》


       本文主要是对于做家长的在孩子成长教育中需要注意和了解的心理学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所涉及的主要内容来自一本优秀的育儿读物《读懂孩子的心》。本文旨在帮助家长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心理状况,更好地与孩子沟通,建立更好的亲子关系,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首先,孩子的心理成长是不断变化的,家长需要时刻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因为不同的年龄阶段,孩子在认知、情感、身体运动、社会环境等方面存在不同的需求和发展特点。然后,关于孩子情感的发展。各个年龄段的孩子面临着不同的情感需求和难题。比如,我们的婴儿需要得到母亲的温暖和安全感,而幼儿时期的孩子则要开始学会处理复杂的情感问题,比如羞耻、失望、怒气等。青春期的孩子则面对着更多的自我认同问题,比如对自己长相、智力以及出路的疑惑。

        在亲子关系中,家长要尽可能地了解孩子的情感状态,并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关注和支持。如果孩子不经常表达自己的情感,家长就需要主动与孩子沟通交流,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情感得到关注和认可。

       孩子身体的发展也会对于心理健康产生影响。一些研究发现,恰当的体育活动可以提高孩子的自尊心和心理健康。通过体育和其他形式的活动参与,孩子可以增强自信心和交往能力。因此,家长可以带领孩子多运动,培养其爱好和兴趣,提高其自信心和生活质量。

在教育中,是时候了解孩子的行为和态度。一方面,家长应该了解孩子的行为是基于一个什么理由。也就是说,所有的行为都是有内在驱动的,并且相应的行为背后暗示着一种心理必需。更好地了解孩子的行为,父母才能更好地识别问题,并给予恰当的支持和报答。另一方面,家长记得对于不合理的行为不要不合理地反击,而是试着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了解孩子背后的原因和隐含的心理需求。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也要肯定孩子,给孩子足够的支持以及积极的后果。最后,当孩子遇到挫折,家长需要给予足够的措施。正如论文所说,所有人都会遇到挫折,再美好的生活都不可能顺风顺水。对于孩子的成长,挫折也是必须要面对的。当孩子面对挫折的时候,家长可以鼓励孩子,给予支持,让孩子知道自己可以从失败中汲取经验和力量,并鼓励孩子勇敢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总的来说,关于孩子的心理成长和教育,家长需要时刻了解孩子的情感、身体、行为和态度,以更好地建立亲子关系,帮助孩子健康成长。了解孩子的心理需要,能够帮助家长更好地沟通孩子,建立更好的亲子关系,并树立孩子积极的行为模式。希望各位父母能认真阅读本文,在教育孩子中注重心理健康成长,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祁连县野牛沟乡寄宿制民族小学云措吉读《读懂孩子的心》


       这本书以教育故事为主题,主要讲述了教育故事在教育中的应用。作者通过分析大量的教育案例,阐述了如何通过故事化的方式来呈现教育思想和理念,以及如何更好地传递知识、培养品格和激发潜力。这些故事既包括成功的教育案例,也包括一些失败的教训,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故事,挖掘其中蕴含的智慧和教育理念。从而提醒读者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本书编写案例共分三大部分,每一部分的案例都有其独立的视角,都能扣动人们的心弦,每一个案例都展示了教师的爱与智慧。

     第一部分教育有爱:“没有爱,便没有教育。”在“爱”的前提下,在充分考虑到学生心理和人格的健康发展的前提下,老师要擅用谋略,机变的教育智慧和胆略。

第二部分教育有情:我国清代思想家魏源曾说过:“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长,不知人长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长,则不可以教人。”这就要求教师要全面地了解学生,正确地评价学生。既要看到学生的缺点,更要看到他们的优点,用恰如其分的、积极的、鼓励性的评价帮助他们树立起自己的自信心,有效地增大他们的内在期望值,进而增加他们前进的内在动力。第三部分教育有容: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是教师职业特点蕴含的必然要求。教师的教育教学是双向互利的授受一体,而不是一种单向施与。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平等观念,要通过教师本人心灵深处平等意识的自然流露,给学生以“润物无声”的影响。还要善于帮助学生发现并发展他自己独特的禀赋与才能,使他们产生“我有着其他任何人都不可能有的智慧”的自信与自尊。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故事的魅力。同时,我也发现这些故事中传递的教育理念与我的实际教育教学工作息息相关,对于如何更好地开展教育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一个好老师,不是苦口婆心,也不是循规蹈矩就能定义的,要获得教育的成功,还必须拥有教育的智慧!要善于在教育过程中抓住智慧的灵感,运用适当的时机、恰当的方法智慧地教育学生,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才能显示出教育的魅力、智慧的力量!

     通过本书的阅读,我从中领悟到很多有益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例如,作者在书中提到的“以情育人”的教育方式,强调情感在教育中的重要性,通过建立情感联系来更好地传递知识和价值观。这使我意识到,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心灵的交流。此外,书中的“尊重学生个性”的教育观念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提醒我在教育过程中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差异和特点,因材施教。

人说:读书足以移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使人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养性灵。教师更要把读书当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学以致用,不断用全新的教学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其实,所有的教育中都会有智慧的灵感闪现!教育者既要使教育智慧贯穿教育的全过程,更要机智地实施每个教育细节。每天多一点思考,多一份智慧。

       ——野牛沟乡寄宿制民族小学普合什加老师读《教育故事中的智慧》


       数学作为衡量一个人潜力的重要学科,从小学到高中,绝大部分同学在数学这一科投入了超多的时间和精力。然而并非人人都是成功者,有些学生数学成绩始终没有起色,甚至出现倒退,第一个就栽在数学上。这样导致了不少同学对数学的学习完全失去信心,于是,我对部分同学的数学学习状态进行了研究,调查,访问,造成数学成绩不好,出现厌学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被动学习


        很多同学进入高中后还依然象初中那样,有很强的依靠性,跟随老师的步调一致,没有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学习不定计划,课前不预习,坐等上课,对老师讲的资料不了解,上课忙于做笔记,不主动用心思考,没听到门道课后不巩固,不总结归纳。


        二学不得法


        老师上课一般都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分析重点难点,突出思想方法。而一部分同学上课没能专心听课,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笔记记了一大本,问题也有一大堆,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每一天就只是赶做作业,学习一点目的性都没有,应付老师,乱套题型,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还有些同学晚上加班加点,白天无精打采,或是上课根本不听,自己另搞一套,结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三不重视基础


        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同学,常轻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经常是明白怎样做就算了,而不去认真演算书写,但对难题很感兴趣,以显示自己的水平,好高骛远,重量轻质,陷入题海。到正规作业或考试中不是演算出错就是中途卡壳。


        四缺乏自主钻研


        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相比,知识的深度、广度,潜力要求都是一次飞跃。这就要求务必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为进一步学习作好准备。高中数学很多地方难度大、方法新、分析潜力要求高。如二次函数值的求法,实根分布与参变量的讨论,三角公式的变形与灵活运用,空间概念的构成,排列组合应用题及实际应用问题等。有的资料还是初中教材都不讲的脱节资料,如不采取补救措施,查缺补漏,就必然会跟不上高中学习的要求。  因此,对学生数学学习心理辅导极为重要,能够为学生排除其对数学的恐惧,树立起学好数学的信心,具体做法如下:


        (一)注意对浓厚学习兴趣的培养


        (二)注意对良好学习态度的培养


        (三)注意对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反复使用的方法将变成人们的习惯。什么是良好的学习习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制定计划使学习目的明确,时间安排合理,不慌不忙,稳打稳扎,它是推动我们主动学习和克服困难的内在动力。


        (2)课前自学是上好新课,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基础。


        (3)上课是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关键环节。


        (4)及时复习是高效率学习的重要一环。


        (5)独立作业是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灵活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加深对所学新知识的理解和对新技能的掌握过程。


        (6)解决疑难是指对独立完成作业过程中暴露出来对知识理解的错误,或由于思维受阻遗漏解答,透过点拨使思路畅通,补遗解答的过程。


        (7)系统小结是透过用心思考,到达全面系统深刻地掌握知识和发展认识潜力的重要环节。


        (8)课外学习包括阅读课外书籍与报刊,参加学科竞赛与讲座,走访高年级同学或老师交流学习心得等。

       ——祁连县野牛沟乡寄宿制民族小学何金兄老师读《守望课堂一小学数学教学随笔》


       我读过一本叫《想变成人的猴子》的书,作者是杨红樱,这本书里含有两层意义:第一层,这只猴子异想天开,一心想变成人。笑猫再三劝告,可猴子不听劝言,闹出接二连三的笑话。第三层含义就是,杨红樱作为童心的儿童读物编辑和儿童刊物主编。这本书中她把笑猫比喻成家长,把猴子比喻成我们自己,就像无知的猴子一样,我们如果异想天开,不好好学习一心想着怎样长大以后有一番大作为。而家长不断地劝我们走出幻想,可我们不听,反而越陷越深。其后果不堪设想。

       在犹太人那里,每当孩子过周岁生日时,犹太人家庭就会举行这样的仪式:母亲翻开《圣经》,滴一点蜂蜜在上面,然后叫孩子去吻《圣经》上的蜂蜜。这种仪式的用意不言而喻:书本是甜的,知识是甜的,读书是甜的!

    书是甜的,当你聚精会神地读书时,你就会感到知识像蜜糖一样流进你的心怀。合上书,你会无比满足地回味刚才流进你心中的那些知识。

     书是甜的,快翻开你的书,在书的海洋中遨游,去尝一尝书的蜜糖吧。

      ——祁连县野牛沟乡寄宿制民族小学马琴老师读《想变成人的猴子》


读书感悟:

       总有一些经典著作,百读不厌,常读常新,而《论语》就是经典中的经典,一部影响中国社会两千多年的“圣书”,历朝历代每一个读书人必读之书。像这样一本经过历代贤者大儒注释阐解的经典,很难辨析我们的理解是否符合原意,正确与否,最好是读者学为今用,从“阅读经典”中感悟当下生活的真谛。

      《论语》开篇就是大家都熟悉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句话翻译成白话文是:学能时时反复习之,我心不很觉欣畅吗?有许多朋友从远而来,我心不更感快乐吗?别人不知道我,我心不存些微怫郁不欢之意,不真是一位修养有成德的君子吗?”

      这是中国人都熟悉的一句话,小学生都知道,可这样一句话放在《论语》的开篇,肯定大有深意。钱穆先生《论语新解》中指出这“实亦孔子毕生为学之自述”,是孔子对于自己一生经历的一个“概括”。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孔子一生为学大体分为这样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孔子的少年“学而时习之”,这里的“学”不仅是博览群书,还应该包括孔子的人生经验、贤者求教、实践自悟等,这里的“习”,不仅是“复习”,更是将所学“感悟之、实践之、反复之”,孔子“十五有志于学”,敏而好学,反复不已,乐此不疲,老而无倦;第二阶段是孔子的中年“有朋自远方来”,通过少年的博学,到了中年,应该是学而渐进,学有所成,道日益深远,孔子“三十而立”,这时候,有好多志同道合的人倾慕于孔子的才学,从四面八方而来,受教于孔子或与孔子谈学论道,教学相长;第三阶段孔子的晚年“人不知而不愠”,孔子曾带着自己的弟子,到处游历讲学,希望得到重用,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可最终“不被用”,这时候孔子“五十而知天命”,安贫乐道,诲人不倦,不知老之将至。

       时隔两千多年,这句话对于当今的我们也大有启示:做人做事不要以利而行,做一个静下心来学习、实践的人,在自己的领域里钻研探索,乐在其中,不问西东,就算最终不被知、不被用,也挡不住心生愉悦,欣然生活。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翻译成白话文的意思是:曾子说“我每天常三次反省我自己。我替人谋事,没有尽我的心吗?我和朋友相交,有不信实的吗?我所学传授于人的,有不是我自己所日常讲习的吗?”

       “曾子杀猪”的故事流传至今,从中可以看出曾子是一位诚实守信的人,无论是对孩子还是其他人,他都是“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坚守承诺。从“三省吾身”中,也足以了解曾子光辉的人品和性格。

       我们总是喜欢眼睛冲外,挑剔别人的不对,吐槽单位的不公,抱怨社会的不正,总是忘了留一只眼睛内观自己。曾子的“三省吾身”提醒我们要外观世界,内察自己,留一双眼睛仔细观察自己内心世界,是阳光明媚还是乌云阴霾?是鸟语花香还是虫鸣乌啼?是鲜花盛开还是杂草丛生?一个人有着怎样的内心,就会看到怎样的世界,一个人在追求什么,最终就会成为什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更应该一日“三省吾身”,想一想:我的教学是否有益于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点燃孩子的学习热情?我的语言和行为又是否无意刺伤了孩子的自尊?对于孩子之间的“纠纷”,我的处理是否恰当适宜?我是否忽略了某一个孩子的心理感受?我所传授给孩子的,是否也是我内心信服并遵守的?......

       “人能弘道,道不能弘人。”常读《论语》,在阅读经典中启迪智慧,感悟人生的道理。

       ——阳信县第三实验小学李国燕老师读《论语》学而篇第一

  今天读了程红兵老师的《我的“语文自留地”》,仿佛能够看到程老师在他的“语文自留地”里播种、耕耘、收获着!

程红兵老师虽没有说明自己是如何在语文教育教学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但通过列举自己在“我的‘语文自留地’”里如何播种、耕耘,极好地说明了其在语文教育教学研究中时时、处处围绕学生的健康发展、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而不辞辛劳地播种、耕耘。每月一本书(文化名著),一节课一首诗,这是什么?这是丰厚的养料,这是人生的文化基石,基础教育不就是为孩子们的人生奠基吗?阅读文化名著是点亮一盏心灯,收看《焦点访谈》则是打开社会之窗。开展研究性学习,让孩子么明走向社会、调查研究、写专题报告,为社会出金点子,孩子们拥有更多的责任感和成就感。正如程老师的学生王维捷所说:“课堂里学的知识,有很多在通过考试之后就丢掉了,而老师的一次即兴讲话却会清晰地留在心里,我想,在教育中倾注了感情,才会打动学生,才是成功的教育,当年背诵过的顾问可能已经忘记,但老师的话却依旧产生着长久而深远的影响,爱的教育,心的教育,最有感染力。”可见程老师教书立足于育人。

“教材给学生大量留白,留给学生旁批,留给学生点评,留给学生剪贴自己喜欢的作品,留给学生总结模块学习下来的体验。”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语文课程可以如此,其实数学课程不也可以这样吗?数学课堂上是不是也给学生留一片自留地呢?曾记得有这样一句话:“如果一个教师把一堂课讲得很完美,那么他就剥夺了学生自我思考、自我创新的权利。”我觉得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就更应给学生留一片自留地。                                                                       

       ——阳信县第三实验小学王冬梅老师读《我的“语文自留地”》                                                                                          

阅读 478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