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桥”遇见

DXR
创建于01-02
阅读 310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一天午后,我们一起看了绘本《小蛇散步》,瞧,看完绘本以后小朋友们都摆起了主人公的姿势,这是谁呢? 

一、缘起。

“是小蛇!”

“它变成了一座桥,小动物们都能从桥上过河了!”

孩子们在阅读区讲起了这个有趣的故事:

原来小蛇头和尾巴架在河两边,身体弯起来就成为一座小桥了。”

“小动物们一个跟着一个在桥上过去。”

“你好,请问我可以从你的身上过河吗?”

“可以可以。”

“谢谢你。”

教师的思考:

    小班孩子的直觉行动思维较强,他们的思维活动离不开自身对物体的感知,离不开他们自身的动作,因此他们对绘本故事中情节的理解会用自己的身体来表示出来,加深对故事的印象,从而延伸到在阅读区进行表演,孩子们对小蛇做的桥的具体形象也有不一样的理解,有的觉得平平的也可以,有的觉得弯弯的才可以,于是利用周末的时间孩子和爸爸妈妈们开启了寻桥之旅。

二、寻桥之旅。

    通过和爸爸妈妈们一起寻找了生活中的桥,以及幼儿园的桥,孩子们知道了什么是桥,对于桥都有不同的理解。

    “桥是直直的”。

    “下面有洞,水可以流过去”。

    “我看过 长江大桥,下面有很多柱子撑起来”。

    “幼儿园的独木桥,在上面可以荡来荡去”。 

教师的思考:

    幼儿的对事物的理解与感受常常需要围绕实物的观察、触摸与讨论,小班幼儿初期的观察比较笼统和片面,正利用这个特点,结合他们的回答,我们在观察桥的过程中,也会发现桥的一些共同特征,和个别细节结构,虽然孩子观察时间比较短,更喜欢与事物的互动与游戏,但在这些互动中孩子们也会更真切地感受到桥的不同结构的高度、弧度、支撑性、牢固性等等。

三、结构分析。

    原来呀我们教室里的许多东西也都是有柱子支撑的。

椅子有柱子,上面的叫椅面。

桌子有柱子,上面的叫桌面。

啊,钢琴也有柱子,上面的叫琴面。

那桥呢?哦,它们也是有柱子的,上面的我们叫它“桥面”。

教师的思考:     

    小班幼儿常常不能把事物的各个方面联系起来思考,需要比较大量的实物对比联系,将桥的结构解构出两部分,一个桥面一个桥墩引导孩子们通过解构身边常见事物,来建立两个部分的概念与联系。幼儿通过大量地感受支撑物与面的关系,也更加理解了桥墩与桥面的关系,也在碰一碰、说一说的过程中体验了探索的乐趣,虽然是简单的指认,但孩子们都乐在其中。

四、建桥初体验。

    我们认识了桥面和桥墩,建桥工程即将开启,可以用什么东西来搭桥呢?我们在教室里开启了搜索模式。

“图书平平的可以做桥面。”

“小瓶子可以做柱子。”

“相框里面是平平的可以做桥面吗?”

“胶棒可以做柱子。”“白纸是平平的可以做桥面。”

“纸杯和垫子也可以搭桥。”

教师的思考 :      

    幼儿的学习方式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以直接感知、实践操作、亲身体验来获取知识和经验。将每一个环节的自主权交给幼儿,从深处剖析桥的结构来引导幼儿自主选择、搭配材料,更深入地去感受材料的不同材质、形状,自主进行搭配搭建,同时也打开了孩子们的创作思路——身边各种不同的材料、包装、工具都可以被利用起来。

五、 探索桥面与桥墩。

1.桥墩探究

    建筑师们搭建得如火如荼,也在搭建着,他打开她的桥面,下面用这么多柱子。

钱诗雨马上说:不是的,桥下面不要这么多柱子。

那,桥面下面到底要怎么样支撑呢?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吧。

首先,一个柱子行不行?

“好像不能成功,桥面倒下来了;有人可以,他把柱子放在中间,可是玩具汽车开上去,一下子又会倒下的。”

    两个柱子试一试?

好像也会倒下来,可以变成一个斜坡。

三根柱子呢?

    好像可以架起来啦;我觉得好像缺少一个柱子。”

    那我们再加一个柱子试一试,这样好像就稳了,不管车子走到桥的哪里都不倒。

    教师的思考:

    这一次的探索活动中,加强了孩子探索的主动性和逻辑性,柱子的数量、摆放的位置都可能会影响到桥的稳定度,虽然活动中教师不会使用过多的专有名词,但孩子们的探索体验真实地反应出他们对数量、位置摆放的摸索与理解,也会之后其他的探索活动奠定了基础。同时,在他们对自己的每一个探索步骤做出解释时,他们的语言表达也开始逐渐清晰,有一定的目的性,尝试告诉别人自己搭建的方法。

    2.桥面探究

    之前孩子们找了许多桥面的材料,在区域游戏时,孩子们也在尝试用这些材料进行桥的搭建,在搭建的游戏中,孩子们更愿意加上故事情节,加上一些小汽车,小动物来过桥,实现桥的使用价值。

    “用了白纸做面,小汽车开着开着,桥中间就塌下去了”。

    “用盒子盖子,不会滑落,小汽车开得稳稳的”。

    这里你有什么发现?

    纸很薄,会弯下去。

    盖子很硬,不会滑走。

    原来,选取坚固的桥面也很重要。

    教师的思考:

       建构的工程不仅在乎建构方法,也需要考虑建构材料,孩子们在最初已经寻找过了一系列的材料,并在活动时自主展开尝试了。在自发的探索过程中,小班幼儿更倾向于情境性的游戏与探索,因此需要再提供一些小车、小动物模型来让幼儿产生建构的欲望,幼儿在尝试不同材料的过程中,孩子们也会互相观察,谁的材料玩起来更牢固结实,教师适时进行总结性提问,鼓励孩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游戏过程,从而提炼出探索的结果。

    六、我是桥梁工程师。

    桥梁建造成为我们班的建构热门选项,孩子们使用不同的建构材料都开始了自己的建造工程。在建造的过程中孩子们也出现了各种不同的问题,在尝试和讨论中不断提升经验,搭建出更多的桥梁作品。

看看我们设计的小桥。

    让桥从画纸上站起来,我们还有其他的方式。    

    纸的两端涂上胶水,中间拱起,粘贴在纸面上,弯弯的桥就出现了。各种长短、高低桥面的交叉,形成了壮观的立交桥造景。

教师的思考 :   

    小班幼儿处于涂鸦期,对事物形象的表现不会过于细致与具体,在“桥”的探索活动开展一段时间后,我给予他们表征的机会,用自己的方式来大胆设计自己的桥。孩子们用彩色的蜡笔画出彩虹桥、恐龙桥,也用他们的语言给我介绍了自己画面的精彩情节——大桥的上方有超人,下面有凶狠的大鲨鱼等等,孩子们讲得情到深处还会手舞足蹈,这也加深了他们的情感体验,对桥的使用情境、桥的形象有了更多的思考与想象。

    “桥还可以是弯弯的,如果要搭弯弯的桥,用什么材料,怎样搭呢?”

    新的尝试还在进行中……

     

阅读 310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