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起源
三月在主题活动中我们了解了家乡的特产与美食,在开展美术活动绘画传统糕点时我问孩子:“你都知道哪些中式糕点呢?
轩轩:”我知道甜甜圈。”
凡凡:“还有蛋糕。”
瑶瑶:“不对它们不是,它们是国外的甜点。
晨晨:“还有绿豆糕,鲜花饼。”
蝶蝶:“我还知道有沙琪玛。”
今天的讨论中读出了幼儿对中式传统糕点产生了兴趣,追寻孩子们的兴趣,于是我们的故事开始了。
如果问孩子:“你知道哪些糕点”,孩子们也许会脱口而出:“奶油蛋糕、蛋挞、甜甜圈。”等等西式糕点,然而中国华夏文化历史悠久,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古代人的智慧与雅致不容小觑,小小的糕点蕴含着独属于中华的浓郁文化,相传在炎黄时期点心就被用于祭祀中,随着不断地发展,糕点更多寓意团圆、吉祥与美好祝福,等到唐宋时期,国家繁荣百姓富裕,糕点更是琳琅满目而而且外形更加精美,充分展示了古人的生活美学,街上也有许多糕点铺子,现如今我们仍有着数不胜数的中式糕点深受人们的喜爱,在主题课程“我的家乡”中孩子们已经认识了陕西富平特产柿子饼、绿豆糕等,除此之外我们将与孩子们一起去了解更多中式糕点,并选择最感兴趣的糕点进行动手制作,增加孩子对于中国传统糕点的认识,更深入了解我们的传统饮食文化特色,宣扬我们自己的传统糕点,提高我们孩子的民族自豪感。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利用幼儿喜闻乐见和能够理解的方式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结合幼儿生活经验与幼儿的学习兴趣开展探索“美味中式糕点”一系列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下感受中国传统文化,感受中国人的智慧,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骄傲。
通过美术活动孩子们知道了中式糕点有:柿子饼、绿豆糕、青团、蛋黄酥、鲜花饼和桃花酥。
还有哪些中式糕点呢?
亲子调查
在小朋友对中式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时,让幼儿和家长一起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的中式糕点。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家庭、幼儿园和社会应共同努力,为幼儿创设温暖、关爱、平等的家庭和集体生活氛围,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家长们在周末和孩子一起查阅资料一起讨论,了解了孩子们喜欢的中式糕点以及主要的制作材料。
幼儿分享
孩子们介绍自己带来的中式糕点
通过中式糕点大搜寻,孩子们了解到糕点种类繁多,它们有的外酥里嫩,有的入口即化,美味可口,吃起来满口生香,吃完后唇齿留香,有的看起来晶莹剔透,吃起来软软糯糯。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幼儿的语言学习需要相应的社会经验支持,应通过多种活动扩展幼儿的生活经验,丰富语言的内容增强理解。”分享环节给孩子们营造了良好的语言环境,孩子们通过分享自己带来的糕点,锻炼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孩子们一起欣赏中式糕点的美
品尝中式糕点
我们一起品尝了牛舌酥、青团、绿豆糕、桃花酥、枣泥酥、沙琪玛和桃酥。
分享糕点时辰辰惊叫起来:“哇,今天有这么多点心,看起来好好吃哦!”琛琛说:“我最喜欢吃这些糕点了。”瑶瑶说:“这个青团太好吃了。”孩子们都在仔细品尝我们中国的糕点。
当春风轻拂大地,带来了万物的复苏,青团便成为这个季节里不可或缺的美食符号。它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是对春天的赞美和怀念。
在《清明节》主题活动开展时,讨论清明习俗的时候,孩子们聊到了青团:
瑶瑶:“青团是绿色的,里面有豆沙馅。”
泽泽:“我吃过青团,吃起来粘粘的。”
熙熙:“我想给妈妈做青团吃。”
一一:“我也吃过青团,它吃起来甜甜的。”
青团是江南人家在清明节吃的一道传统点心,据考证青团之称大约始于唐代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每逢清明几乎都要蒸青团,古时候人们做青团主要用作祭祀,虽然青团流传千百年,外形一直没有变化,但它作为祭祀品的功能已日益淡化,而是成了一道时令性很强的小吃。
问题:“青团是绿色的,那么我们怎样把面团变绿呢?”
豪豪:“把艾草放进面团里就会变绿了。”
蝶蝶:“把艾草打碎了,然后才能放到面团里。”
瑞瑞:“用榨汁机把艾草弄成汁。”
孩子们挑选出新鲜的艾草,将艾草清洗干净,然后放进水里加入小苏打焯水,最后放进搅拌机里打碎。
教师思考:在制作艾草泥的时候,提供了搅拌工具,幼儿使用搅拌机器快速将艾草打碎,缺少了幼儿主动探索与思考的过程,可以引导孩子们自己寻找可以捣碎艾草的工具,让孩子观察自己寻找到的工具外形、材质,思考工具的实用性,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方法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激发幼儿主动参与劳动的兴趣。
和糯米面团
捏青团
教师思考:在探索青团的制作的过程中,要激发孩子们自己总结方法。同时在制作的过程中,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做出不同造型的青团。这样,孩子们才能对自己树立信心,勇于尝试,真正地在生活中学习。
家长助教活动中孩子和家长一起制作青团。
捏好啦
我们一起品尝青团
此次活动孩子们都能积极参与,锻炼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孩子们自己动手制作的糕点更加美味。
张雪门先生说过:“儿童的经验最贴近生活,从生活中来,从生活中展开,在生活中结束,才能真正以儿童为中心。”在本次活动中,教师追随孩子的兴趣,及时给予支持,让幼儿通过亲身经历和实践获得知识和经验,帮助幼儿热爱生活、体验成长。
此次生活课程活动,通过制作青团,不仅使幼儿对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还对中国的一些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课程开展中,教师立足中华传统文化,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的需要,跟随幼儿的兴趣,引导幼儿能够积极主动探究,对青团有了详细、全面的认知,了解青团的制作方法,体验亲手制作的乐趣,提高了生活实践能力。
同时通过让家长协助幼儿参与此次活动前的各项材料准备,了解了清明节习俗、制作青团步骤,家长也更好了解了幼儿的在园一日生活,使家长的育儿理念和指导方式更科学,并增进亲子间的情感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