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反战教育?
在我看来,反战教育的目的是让人们明白战争没有赢家,对战争感到厌恶和恐惧。
也有家长在质疑:大部分的国产战争电影,尤其是那些老一代的黑白片,是否过度宣传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对战争某一方的憎恨?
先来看语文课:
《公输》和《孟子》两篇选段被人民教育出版社排在一起要求背诵,显然有深意。下一单元紧接着又是《曹刿论战》,虽然内容是战争技巧,但第一句就是“十年春,齐师伐我……”后面又说“忠之属也。可以一战。”等于重复了一遍“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这是初三的内容,是中国人在达到役龄之前必经的战争教育。
此外,“止戈为武”。而和平的“平”,本意恰恰是军号音调从示警转入稳定,即敌人被打退才有和平。识字教育如果深究的话,也包含着意识形态。
再来看历史课:
近代史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目录:
鸦片战争、
火烧圆明园、
收复新疆、
甲午风云、
辛丑条约……触目惊心
如果你认真做过任何一张初/高中历史试卷,你一定见过:“今年是抗日战争/甲午战争/鸦片战争XX周年,我们应该如何纪念历史?”这样的题,而参考答案里面一定有一个点是:“珍爱和平”
更不用说音乐课了:
这是美丽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
当代教科书包含的反战内容很多,但主旨不是消极、绝对地反战,而是明确区分正义战争和侵略战争、反动战争,主张积极地以战促和。
依然保留着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积极的一面。
战争——这个人类互相残杀的怪物,人类社会的发展终究要把它消灭的,而且就在不远的将来会要把它消灭的。但是消灭它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用战争反对战争,用革命战争反对反革命战争,用民族革命战争反对民族反革命战争,用阶级革命战争反对阶级反革命战争。历史上的战争,只有正义的和非正义的两类。我们是拥护正义战反对非正义战争的。
——《毛泽东选集》
还记得天安门城楼上永远不变的标语吗?
某些学生对教科书有逆反心理,但是传统共产主义教育的残余依然显著影响着我们的世界观。战争是残酷的,一个有良知的人,绝不会为战争带来的破坏、杀戮和暴力叫好。
但是,战争与和平的选择权,真的掌握在我们手中吗?
1894年10月24日,侵朝日军进抵鸭绿江。28天后,旅顺遭遇日军屠城。
1950年10月7日,美军越过三八线向鸭绿江推进。18天后,志愿军发起一次战役,美军开始全线后撤。
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议》签订。
战争与和平的选择权,掌握在我们手中。
“我们是战争消灭论者,我们是不要战争的;但是只能经过战争去消灭战争,不要枪杆子必须拿起枪杆子。”
勿忘当年尸骨累累,方得今日和平之花。
我们记住的不是仇恨,而是伤痕。咱们得有保护自己的意愿和能力。
《我的祖国》怎么唱的?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朋友来了有美酒,敌人来了迎接他的有猎枪。
咱们的家乡美、人情厚,四海之内皆兄弟,这还不够友善、宽容吗?
咱不好斗,只好解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