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昆明水文化传承01】

寻觅昆明方言

心苑艺梦
创建于01-02
阅读 284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古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有一方人说话的方式。这,就是方言的由来。

       有的地方的方言,让人听了,比听外语还难得懂。有的地方的方言,让人听着,就似唱歌,要明白意思,就一头雾水。而昆明方言,只要在昆明待上短暂的时间,基本就能略知一二。这自然是昆明的地缘因果,由于昆明是一个移民城市,昆明的方言发声,与普通活非常近似。只是对一些人、物、事的称谓,与普通话不同。这些是官话与本地民族语言融合的结晶,这也就是昆明的方言特色。

       在人物的称谓上,祖父,喊老爹;伯父,喊大爹;伯母,喊大嫫;叔叔,唤耶耶。长辈对

晚辈的爱称为狗狗(gǒu)哄,叫撮(cuǒ),长辈撮娃娃吃饭,叫吃茫茫(māng māng),吃肉叫吃嘎嘎(gǎ gǎ)。这些方言发音似乎和彝族语言相似。

      小时候,经常会有附近山中戴鸡冠帽、穿绣花衣、系花围腰的中年妇人来村中信买小白鸡、过山龙、透骨草等草药,还会售卖山上采摘的一些野果,如杨梅、樱桃、倮倮桃等。

      一次笔者问一个售卖倮倮的撒尼大嫫:“倮倮桃,咋个卖?”

      撒尼人给了笔者一个白眼,答道:“娃娃,倮倮桃是你们的老祖宗。这东西叫鸡素子。”吓得笔者赶忙走开。

       后来,从村中的老人们口中,才明白撒尼大嫫话的意思……

    远古时期,昆明北郊的波罗村住的就是撒尼人,确切地说,是在黄龙潭和青龙潭中间的山梁上,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垦这一区域时,曾出土过很多土陶罐碎片。

    当时的两龙潭周边,植被茂密,古树参天,野兽出没、蟒蛇众多。先民们以狩猎为生,并带领周边村寨的山民一同狩猎,故而波罗村还有一个别号,叫猎头村。

    随着时间的推移,滇池水位逐渐下降,露出沃野千里,自隋唐以来,很多汉族人随开疆大军南下,大量融入波罗村,形成众多军屯、民屯。以狩猎为生的撒尼人,为了生存,搬向北边山区,而军屯、民屯的人们则逐水而居,朝南搬离数千米,也就是现今位置。所以说,撒尼人(倮倮)确实是我们的老祖宗。

    幼时上山找柴时,一群小伙伴总会吼着:“倮倮走路,一股线。汉人走路,一大遍。”的确,倮倮们搬进山,山路是窄的,必须一个跟着一个走。而曾经为军屯、民屯的波罗村,再窄也是马路,可以甩开膀子敞开走。

       正因为军屯、民屯的迁入,波罗村的方言随之有些影响,砍柴的刀,叫弯刀。其实砍柴刀是直刀,被叫做弯刀的原因是村中来自北方民族的完姓家族,跟随忽必列征战时,战刀是弯向,继而延续下来。至于,砍柴叫作找柴,种田叫作盘田,也许是因外来的动词演变。

    植物名称的叫法,昆明方言应当是推陈出新,走在前列。水稻,方言叫谷子。而谷子又细化成多种,如在田中割倒晒干,拉到打场堆起或脱粒的,叫连械谷。连械谷又分多个名字,有一种叫红毛英的,就是如今元阳红米的那种,这种谷子成熟期较长,先栽后收割,在煮饭时也是较为费水的。还有一种叫掉谷的,则是在田中边割边脱粒。掉谷的成熟期较短,煮饭不费水,不占时。普通话叫谷子,方言又是叫小米,在没有出穗前,叫汗菜,也叫小米菜,市场上作为蔬菜进行售卖。麦子,种在水田中的,方言叫田麦,也叫春麦;种在山地中的,叫山地表,也叫小麦。现在市场售卖的草莓,昆明的山野中,野生品种众多。这些野生草莓的方言叫法各有春秋。野生草莓分为草本和木本。草本的,如结出红色果实,叫哈哈果,结出白色果实,叫白泡。木本的,带刺矮枝上结的,叫黑头冠,带刺高枝上结的,叫黄金锁梅。市场上售卖的蓝莓,在昆明郊区的山坡上,到处皆是。只是枝杆低矮,果实较小,开着一串串白色小花。经过到石林蓝莓种植园进行考证,野生蓝莓与人工培育的区别不大,只是人工培育的枝丛要高些、开的花、结的果要多点。但果型、口感别无二样。

    

  遇着不顺心时,总会听到骂人的方言出现。昆明人骂人的方言,是很有趣的。突然找到一个“失联”很久的人时,就会说到:“这烂狗,去哪点充军去了!” 。“充军”一词应该是来源于古代贬庶至云南的用语,类似的,还有上厕所,叫解手。

    长辈骂调皮的小孩时,总会说:“你这个喂老野狗的。”老野狗,是昆明方言对狼叫法。还有的长辈骂调皮的娃娃时,会说到:“你这个老鸹啄的”。这是源自于当地的一种传统,就是刚出生不久的婴儿夭折,会把死婴裹成一个布包,挂到树上,气味自然会引来生吃腐肉的鸟鸦。鸟鸦,昆明的方言叫老鸹。这一陋习,和藏族的天葬有点相类似。

    昆明的方言因与当地民族语言相融,就连骂人的话,都能勾起浮想连连来。昆明人也是一个对新鲜事物比较能接受的,对外来的东西不能用方言来融解,就会在这些事物前面加个洋字,又出现了众多带有昆明方言味的洋货来,如肥皂叫洋枧,火柴叫洋火,蜡烛叫洋蜡,所有搪瓷类的物品前面都加个“洋”字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普通话的推广和普及也有很长时间,说方言的人也越来越少,在公共场合,为更好地融入社会,只能说几句当地人口中所谓的“马普”。虽然纯正的土著方言在当今时代潮流中被慢慢淡化,但昆明的方言依然用它独特的魅力传承着这座城市的特有文脉,源远流长。

阅读 284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