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提问
诗经+野外,第四课
1. 小白 你觉得二子乘舟的作者可能是谁?
2. 小白 这节诗经课的内容怎么带孩子们开展比较好?
3. 小白 那时候的人使用语言真好啊,“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太会用词了吧!你觉得是不是那时候人们每天不会那么忙碌,能仔细体会反复推敲情感和用词的缘故?会不会类似现在民间经常会有金句出现的现象?
4. 小白 这两首诗如果要配上曲调的话你觉得是那种情感风格的?
5. 灯妈 现在是和平年代,怎样让孩子更好的体会《击鼓》这首诗所要表达的感情呢?
6. 灯妈 好战的州吁,你会想到我们现代生活中有类似的场景吗?
7. 灯妈《二子乘舟》学完感觉是一幅诗情画意的水墨画面,这种修辞和写作方法我们平时怎么去引导孩子学习呢?
8. Margaret 击鼓这首为什么用击鼓做诗名?
怎么带孩子体会?可以对比孩子们平时编的歌,比如“太阳当空照,我去炸学校……”等等,推测会很容易共情。都是要去做自己不愿意做又必须每天都要做的事情。可以以此引导孩子们去仿写。
以前的生活节奏缓慢,推测人们有大量的时间可以去体会、揣摩、理解情感,可以去讨论、表达、推敲用词。另外,在当时的背景中,能够上战场的最低也是“士”族,都属于贵族,还不是一般的平民,所以有一定的学问比较正常。
给诗配曲,可以改编现有的曲,也可以让有特长的孩子去自己配乐,最好再能配上自己仿写的词,就更有意思了。
《二子乘舟》,非常富有画面感,可以画一画。
进一步体会了古人用词的简练,含义丰富。
《击鼓》中的内容信息丰富,跳跃性强,也呼应了作者处境的凌乱,思绪的跳跃,现场的悲苦,处于崩溃边缘的心态等等。
“泛泛其景”的景,有说通“憬”,远去;有说通“迥”,远。泛泛,现在说泛舟。
“中心养养”,养养,可同“漾漾”,应景,水波纹的荡漾,人心中的思念连绵不绝。
不暇,没有。作者希望没有(灾祸)
丢马找马这件事可能正是导火索,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让作者还是絮絮叨叨的道出了整首诗的内容并引起后半首的情感抒发!
课后仿写:
《二子乘舟》仿写
一女进屋(小白)
一女进屋,踏踏其声。愿言思尔,中心养养。
一女进屋,踏踏其景。愿言思尔,不暇有乱?
(背景:曾经的岗位上有位女上级,技术能力不行为人也不太行。我们一看她进来就头大,心中忐忑。不知道又要安排什么莫名其妙的事务,不知道要安排给谁。她安排事务从来都说不清楚她要什么,我们要干什么,背景是什么,只会含含糊糊的说一通有的没的,等我们干完了就会挑就干成这样啊?什么都不会呀?这 不能这么干呀?如果干好了,她就会把结果直接拿走去跟上级汇报,当然好成果都得说成是她干的。
我本来想了半天这《二子乘舟》仿写写什么内容啊?一想到这事,嘿,就来劲儿了,吐糟欲太强烈了)
家姐(灯妈)
家有大姐,喋喋家人,愿言思姐,中心养养!
家有大姐,喋喋家事,愿言思姐,不瑕有乱!
(背景:写我家先生的姐姐,是一个非常喜欢说人管人的人。家里无论大小都要说都要管,让人很心烦,没有一点边界,一看到她我都要躲得远远的,但有时候不得不见面,一看到她就心烦!曾经一度还在挑拨我和我先生借这首诗吐槽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