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旅:冬至阳生春又来——24节气诵读古诗词(十)

饶锂丽
创建于01-01
阅读 509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冬至这天,太阳黄经为270℃,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这一天是我们这里一年当中黑夜最长的日子。冬至之后,太阳就从南回归线上,向着北方,逐渐回归。

        2023年12月22日,周五,冬至。我告诉孩子们,我们的先人为了掌握农事,长期观察天文,创造了农历,把太阳和月亮的运行规则合为一体,主要是运用二十四节气指导农作物的收种管理。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叫黄道,一共360℃。太阳每前进15℃为一个节气,一年就是二十四个节气。农耕时代,中国人是非常重视节气的。农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它的准确巧妙,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

  二年级时孩子们学过二十四节气歌,我们温习过一遍之后,直接从冬至节的由来开始讲起。俗话说,“冬至大如年”,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汉朝以冬至为“冬节”,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唐宋时期,皇帝在冬至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

  这一周学习的是杜甫的《小至》。我告诉孩子们,小至就是冬至的前一日,然后就简单地把诗意说给他们听。晨诵强调的是对诗歌整体的把握而不是理解分析;农历课程强调的,则是孩子们对诗歌的感觉,对物候变化的敏感。

       第一句的意思是,岁月与人事每日催逼,使人老去,而身外的季节,却又经过漫漫冬夜,即将迎来新的春天。就像太阳下山明早依旧爬上来,花儿谢了明天还是一样的开。宇宙生生不息,生命却只此一次,过去了就永不再来,这是诗人对生命的敏感,对大自然的敏感,这种敏感你有吗?就在此刻?

       我走到孩子们身边:“如果你们能感受到,请用你们的声音表达出来。”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声音里,有惆怅,也有留恋。

       孩子们读过几遍之后,教室里,就渐渐有了诗的味道。

       接着,诗人写了冬至日的风俗:“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琯动浮灰。”“五纹”就是五色线,在古代,皇宫中有专门刺绣的女工,冬至之后,她们因白昼变长就会多绣几根五彩丝线。“吹葭”是什么意思呢?葭就是芦苇。在古代,人们认为笛管能够应和宇宙之气而动,他们称之为“葭灰占律”。

      “作者接着写了冬至日看到的,想到的风景,遥想不久之后,水边柳江舒展,山上梅将怒放,这是多么令人欣喜的景色!但对客居他乡的诗人来说,看到这和家乡没有什么两样的风景与气候,心里还是惆怅不已,所以,最后一句说:“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让小儿斟上酒来,一饮而尽。这就是异乡情结,是每一个漂泊者的情结。请读——”

       最后两句读出来,语气中仍然只是惆怅。

     “这一切,与我们又何干呢?”我话题一转,“只不过是相同的时间,相同的节气。可是我要问你啊,明年的冬至再来时,你会记得这首诗吗?”

     “会记得。”孩子们异口同声。

     “明年的冬至再来时,你会轻轻吟诵“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你能感到宇宙的永恒和生命的流逝,这就足够了。那么,请再读读这首诗吧,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一遍遍读下来,是思考,也是叩问。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小寒要来,大寒要来,我的生命呢?会在这时间的流逝里日渐充实吗?……

00:33

  冬天是养殖水仙花的最佳季节。作为中国的十大名花之一,水仙也是我国民间的清供佳品,每逢新年,人们都喜欢供水仙,作为年花。教室里这一盆水仙是可瑞同学带来的,孩子们围着这盆水仙叽叽喳喳地说着讨论着,眼里满是好奇与期待……

       我们将在以后的日子里静静地等待,等待这些水仙在岁月里开出花来。

  孩子们的诗配画~

阅读 509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