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史作业-钱涛阳-3023004166 1

用户19890182
创建于2024-01-01
阅读 254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钱学森:无数的称号不如自己的名字耀眼
中国航空航天奠基人,两弹一星功勋,中国导弹之父……世人用各种称号盛赞他,但这些称号却不如他自己的名字来的响亮:他就是--钱学森。
儿时聪颖,青年立志成才
钱学森出生与1911年的冬天,他的父亲钱均夫是一个博学多才、谦恭自守的学者。钱学森后来提到他儿时受父亲的影响极大,他后来常说:“父亲是我的第一位老师。”儿时的钱学森就被人称赞为“神童”,五岁就可以自己阅读水浒传,能背上上百首诗词,也能心算加减乘除。他小学的同学张维回忆道:“钱学森叠飞机叠的非常精细……他已经习惯于周全思考,用科学的方法达到目的。”可以说从那时起,钱学森就与航空航天结下了“梁子”。
他在报考大学时,他的不同的老师给了他不同的建议,因为他学的太好了,几乎每一科都展现出极高的水准。但是他最后却选择去学铁道工程,因为当时中国这方面的人才十分稀缺,所以他想自己去给中国建上几条铁路。正当他自志要做詹天佑那样的工程师时,“一.二八事变”爆发了,日本突袭了上海中国的守军,在那段时间里,日军使用飞机对上海狂轰滥炸。钱学森见此场景,深深意识到制空权的重要性,于是下定决心:学习航空工程。
赴美求学,成就斐然,却永葆一颗爱国心
1935年,钱学森赴美学习。1936年,获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在学习时,他发现,当时航空工程工作都是以经验为依据,缺乏理论指导,他认为如果有了理论的指导,那么研究一定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于是决定转型做航空工程师,并拜入冯·卡门的门下,成为他的博士生。1947年,钱学森成为麻省理工学院的正教授。同年,他与蒋英结婚。
抗战胜利以后,钱学森就一直想回国,用自己学到的知识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这种想法在新中国成立以后达到高潮。可是美国不希望他回到中国,在1950年对钱学森进行了无理的扣押,甚至进行了非人的折磨。在这期间,他仍然没有放弃自己的研究。1954年,软景期间的钱学森写出了《工程控制论》,在科学界引起了轩然大波。《科学美国人》杂志希望将他列入美国科学团体,可是被钱学森回信拒绝,在信里他这样说:“我是一名中国科学家。”
几经周折,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登上了回国的邮轮。在洛杉矶的码头,无数的记者追问着钱学森,有一个记者尖锐地问道:“你是否有回到美国的打算?”钱学森回答:“我不会回来,我没有理由回来。今后我打算尽我最大的努力帮助中国人民建设自己的国家,以便他们能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抵达北京以后的第二天清早,钱学森就带着他的妻儿来到了天安门前,他看着那高高飘扬在风里的五星红旗,感慨道:“我终于回来了。”
回归祖国,深耕科研前线,立下汗马功劳
1956年,钱学森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同年,国务院、中央军委就成立了导弹和航空科学研究的领导机构:航空工业委员会,钱学森被任命为委员。也是在这一年,他受命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为中国火箭导弹技术的发展给出了重要的实施方案。
1960年,中国的导弹事业初具雏形。但是当时苏联人没有给予帮助,同时,他们认为没有他们的援助,中国不可能搞出自己的导弹来。可钱学森不信这个邪,他一心扑在导弹事业上,带着科研人员继续自力更生。那时的他一待在酒泉基地就是十天半个月,有时待上一个月有常有发生。由于行踪保密,他的妻子甚至一度担心他失踪了。
在那些艰苦的日子里,钱学森主持并制定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到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以及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研发。同时,他是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的“两弹结合”实验的直接领导者。在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中,他也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并参与制定有关规划。在理论研究和发展方面,他也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发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等理论。
1960年,中国第一颗导弹成功发射;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升空;同年,中国第一颗核潜艇下水;1975年,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发射升空,三天后成功收回;1980年,钱学森组织领导了中国洲际导弹的第一次全程飞行……在这些国之重器的背后,都有着钱学森日日夜夜,不辞劳苦为之奋斗的身影。他用实际行动实现了他在离开美国的邮轮上许下的承诺:“今后我打算尽我最大的努力帮助中国人民建设自己的国家,以便他们能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
在学术科研上他是一座高峰,在日常生活里他也时时闪耀着人性的光辉。钱学森的一生里多次捐赠稿费、讲课费和奖金,捐赠最多的时候甚至有100万元。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系任教时,他悉心的培养每一个学生,他尽心尽力的把自己所学所知所悟教授给学生。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因为物资匮乏,本来应该时力学系的学生各有一把的绘图工具,因为价格昂贵,许多人都买不起。见此情形,钱学森拿出他在中科院获得的奖金一万多元,为学生们购置一把计算尺。回国以后,钱学森一切从简,一身朴素的蓝色卡其上装和一条军便裤陪了他好长一段时间。直到80年代受组织委托出国访问,才定做了一身中山装。
12月11日,是钱学森先生的诞辰,也是在这一天,我完成了这篇稿子。我在2023年,回顾钱学森先生的一辈子,除了传奇我想不到其他更好的形容词。时至今日,钱学森先生的贡献和影响力仍在继续。他那一腔爱国的热血,他所倡导的伟大精神仍然在中国航天工业里得以传承和发扬。
阅读 254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