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饺子,流行于北方地区。一般除夕吃肉馅的,大年初一吃素馅的。新年饺子要皮薄、馅多,捏得严实,不能煮烂,荤饺子要有猪肉、羊肉、牛肉、鸡肉的,也有两种肉拌在一起的鸳鸯饺子,以及百味杂陈的“饺子宴”。素饺子多用各种新鲜蔬菜。饺子的形态甚多,有冠顶饺、蝴蝶饺、金鱼饺、花边饺,也有推捏、叠捏、扭捏、花捏的月牙饺,以及挤捏的木鱼饺。
中国各地风俗习惯不同,年糕的种类也有多种,具有代表性的有白糕、黄米糕、宁波水磨年糕、糯粑粑、红龟糕等。年糕有南北风味之别,味道甜咸皆有。看传承发展年糕的主要食材有糯米、大米、糖;其制作方法是将糯米粉用绢罗筛过后,加水、蜜和成硬一点的面团,将枣和栗子等贴在粉团上,用箬(ruò)叶裹起蒸熟即成。不立即食用时,应把年糕浸泡在清水里或把年糕洗净后,每块用保鲜袋包好,冷冻保存。
花灯,又名灯笼,是起源于中国的一种汉族传统民俗工艺品。多在春节、元宵等节庆假日悬挂,为佳节增光添彩,祈求平安。该灯起源于汉代,盛于唐代,到了宋代遍及民间。在古代的主要作用是照明,它由纸或者绢作为灯笼的外皮,骨架通常使用竹或木条制作,中间放上蜡烛成为照明工具。它是中国传统农业时代的文化产物,兼具生活功能与艺术特色,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重要的娱乐文化,它酬神娱人,既有"傩戏"酬神的功能,又有娱人娱乐的价值,是汉民族民俗文化的瑰宝。在浙江仙居有一种奇特的灯笼,全身没有一根骨架,灯面图案全靠一根绣花针密密麻麻地刺出来,造型千变万化名曰“针刺无骨花灯”。[4]明朝画家唐寅有诗云:“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放鞭炮,又称放爆竹,是中国传统民俗,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相传是为了驱赶一种叫年的怪兽,现今主要在春节、元宵节等节日或重大日子放鞭炮。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这声声爆竹寄托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