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园对孩子来说,最大的挑战莫过于“和爸爸妈妈”分离。您是否也在担心孩子会经历艰难的分离焦虑?
分离焦虑是指当孩子与妈妈或主要照料者建立了亲密情感关系,在需要跟TA分离时,内心体验到的伤心、痛苦、焦虑的情绪。孩子可能通过各种行为表示拒绝分离。
1.孩子哭闹是正常的,要接纳他们的负面情绪:
孩子因为分离焦虑而哭闹,说明他已经和家人建立了紧密的依恋关系。从心理发展来看,这不是坏事,而是孩子健康发展的标志。
所以,孩子有分离焦虑是很正常的,希望孩子不哭闹是不切实际的。家长需要调整期望值,理解分离焦虑带给孩子的伤心和难过,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而不需为孩子的哭闹过度担心,甚至自责。
要知道:孩子的情绪越被接纳,缓和得也就越顺利。
2.分离焦虑是孩子成长必经之路
亲子关系和其它爱的关系不同,它不是为了聚合,而是指向分离。
爸爸妈妈会去工作,爷爷奶奶也会外出,孩子也会走进托育园,没有谁会24小时粘着谁。分离焦虑可以称为是一种“必要的丧失”,它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很痛苦,但对孩子的成长有很大帮助。
3.大人和孩子一样有分离焦虑,家长也需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很多家长的分离焦虑比孩子还严重,这也是正常的。家长也要关注自己内心的焦虑情绪,控制好自己。当孩子状态不好时,大人更容易焦虑,而大人的焦虑传递给孩子,会让他们更难放松。
1.不要吓唬、利诱孩子,要接纳孩子负面情绪
“你再哭妈妈就不喜欢你了。”
“你不哭妈妈晚上就按时接你。
“别哭了,晚上妈妈带你坐小火车。”
孩子需要时间克服对环境的恐惧,缓解分别的伤心;吓唬、利诱孩子,不会减轻焦虑,只会进一步加重他们的不安。
面对孩子哭闹,最重要的不是让TA停下来,而是尊重、接纳孩子在分离过程中的难过,想办法安慰孩子。
2.不要偷偷溜走,要说再见
怕孩子哭闹,便不说再见,趁孩子不注意时偷偷溜走,这是最不好的告别方式。偷偷溜走,破坏了孩子对您的信任,会让孩子变得更不安,更害怕与妈妈分别,因为TA根本无法预知,妈妈什么时候会离开。
和孩子简单告别,表达出两个意思:
妈妈很爱你;
妈妈一定会按时来接你。
告别要简短利落,话语温柔、步伐坚定的离开。
慢慢地,孩子会明白,彼此的再见面,也是离别的一部分。
3.一旦再见,就果断离开
和孩子分别时,可以告诉孩子,“妈妈很爱你;妈妈放学一定按时来接你,再见。”然后果断地转身走开就好。
不要因为孩子一哭,又打道回府,然后又重新告别。来来回回,耽误时间越长,越容易给孩子你不走的错误期望。
4.少负面暗示,多积极影响
晚上接园时表现出焦虑、担心,总问孩子“今天有没有哭?“有没有吃饱饭?”“在园里有老师说你吗?”“小朋友有没有欺负你?”……这些都是您心中担忧的投射,也给孩子一种消极暗示,你会发现孩子也对入园越来越消极抗拒。
相反,接孩子时把情绪调节到积极状态,告诉孩子“我今天非常想你!”问问孩子“今天玩什么好玩的?吃什么好吃的了?有什么有意思的事?”这些积极暗示,也会引发孩子去关注新环境的积极面,更有利于度过适应期。
幼儿分离焦虑主要表现在行为异常和心理上的不适应。不同的幼儿由于家庭环境和自身因素不同,常见的几种分离焦虑类型如下:
- 抗拒型
入托就不停哭闹,与家长分别时,情绪激动,不愿意放手,拒绝与教师接触;
- 慢热型
入托表现不反感,一段时间后开始哭闹;
- 依恋型
依恋教师,不愿与同伴相处,不爱参加活动,不肯与教师分开;
- 孤独型
既不哭闹也不愿意与人说话,脱离群体;
- 自由型
无拘无束,不守纪律,无视教师。
除了以上,我们能做的,就是相信孩子,多给他们时间,他们都会过渡得很好。
最后,龙应台先生的一段话送给大家: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