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寻找失落的文明--令我梦怀萦绕的马丘比丘
马丘比丘是我人生旅行目的地中位列老二的胜地,也是不容易完成的人生追求之一。因为不仅是路途遥远,更有对高原反应的畏惧和高昂的费用。即便对很多年年出国旅行的欧美人士,也对马丘比丘奉若神明,以曾身临其境为傲。
马丘比丘(Machu Picchu),克丘亚语意思是“古老的山巅”,曾是印加王室的“度假胜地”。位于库斯科西北130公里处海拔2400米的安第斯山脊上,在这里,人们可以欣赏到落差600米直到乌鲁班巴河的垂直峭壁。我们在马丘比丘虽然没高原反应,但由于途中必经3800米的库斯科高点,所以多少都会有缺氧感觉。一般游客还会继续前往海拔近6000米的彩虹山和的的喀喀湖,那里必定会有高反。
马丘比丘始建于1440年,在16世纪西班牙殖民者入侵后,随着印加帝国的没落被遗弃。因为印加帝国没有文字史料,在随后的四百年,马丘比丘的记忆随着代代印加老人的离世而渐渐被人遗忘。甚至连西班牙殖民者都不知道有马丘比丘的存在。
1911年,耶鲁大学的教授、探险家海勒姆.宾厄姆(Hiram Bingham)在寻找印加帝国最后一个首都比尔卡班巴(Vilcabamba)时歪打正着发现了这个当时已被原始森林覆盖的城市,然后通过国家地理杂志的报道,轰动了世界。马丘比丘遗址被誉为二十世纪人类考古最伟大的发现。197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第一批12个世界文化遗产中,马丘比丘赫然在列,位居探花。本世纪初的全球评选世界新七大奇迹活动,马丘比丘再次上榜。当我看到这些消息时,就立志此生要周游这些世界遗产。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融入世界和自己走向老年,第一批世界遗产13个胜地被我逐次到访,而最遥远、最神秘的失落文明马丘比丘却仿佛离我渐行渐远,令我梦怀萦绕。此次南极+南美之行,我首先想到的就是马丘比丘。经过半年的准备,终于梦想成真。
小TIP--第一批联合国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名录:在1978年召开的第二十二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上,经过专家委员会审核后被列入第一批12个世界文化遗产和1个自然遗产的名录是文化遗产埃及金字塔、秘鲁马丘比丘、中国长城、法国巴黎圣母院、美国自由女神像、意大利罗马古迹、希腊雅典卫城、墨西哥奇琴伊察、印度泰姬陵、土耳其以弗所、约旦佩特拉和卡斯巴国家公园;自然遗产则是美国的黄石国家公园。这些遗产代表了人类文明和自然环境的非凡成就,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与美学价值,对于我们了解人类历史和地球环境与奇观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在欧雁台登上观光列车,开始马丘比丘之旅。
(1)欧雁台-热水镇的观光列车
图91:每天从世界各地去马丘比丘的人都必须先飞到秘鲁首都利马,然后乘巴士或飞机到库斯科,再包车到欧雁台,换乘昂贵的观光火车(铁路距离不到百公里,往返合人民币两千多。另有给本国人乘坐的火车,往返票价不到外国人观光车的百分之一),到热水镇再坐专线巴士上下马丘比丘。而马丘比丘门票也是预约制的,分时段限量出售。反正皇帝女儿不愁嫁,爱来不来,来了就得按他的规矩。
也有从库斯科徒步走上马丘比丘的牛人,但在平均3千米海拔之上的翻山越岭,不是一般人能行的。还有专门的Inca Trail Hiking(印加古道徒步旅行团),价格比我们汽车火车更贵。观光火车还有个规定,禁止带大行李箱,每人只能带一件随身小包上车。我们的大行李只好在欧雁台让汽车带回库斯科了。
图92:我们这列观光火车只有两三节车厢,号称全景天窗,其实是部分天窗。途中有茶饮和点心,也有服务员扮演鬼神和做时装秀,兜售驼羊绒制品和工艺品。火车在山谷中穿行,从全景天窗向外看,植被茂密、流水潺潺,和利马、库斯科、圣谷及欧雁台的景色两重天。
(2)马丘比丘的门户--热水小镇
热水镇的名字来自温泉,是马丘比丘山脚下的小镇,也叫马丘比丘镇(Machu Picchu Town),距马丘比丘6公里,步行前往马丘比丘要转山,需要1.5-2小时。由于这里是进入马丘比丘的必经之地,餐厅宾馆众多,设施齐全,价格较高。
图93:热水镇地处山中间一个小盆地,典型的小山城。道路一共有三层,是个立体城市。四周的山终年云雾缭绕,乌鲁班巴河从镇中奔腾而过,通过小桥把河两边连接起来,小镇充满了印加风情。
最初,热水镇只有修铁路的劳工棚,后来因为马丘比丘的发现,热水镇才热了起来。我最早知道热水镇,是看了三毛的书“走遍万水千山”,她想去马丘比丘,却因为暴雨断路,被困在了库斯科半个月才到了热水镇。所以我们想抓空逛逛这个小镇。
图94:小镇没有汽车,是因为没有公路通热水镇,所以每条路都是步行街。等会儿天黑了我们就在这里找家餐馆吃晚饭。
图95:拉丁美洲几乎每个城市都有个武器广场,热水小镇也不例外。图中雕塑是15世纪中后期建造马丘比丘的伟大印加王帕查库蒂。武器广场的教堂是标配,图中左侧的小教堂是圣女卡门教堂(VIRGEN DEL CARMEN),类似于中国的妈祖庙,源自西班牙的历史传统。
小Tip:印加帝国缔造者帕查库蒂
帕查库蒂(Pachacuti 1418-1472 )是一个小国国王的小儿子,小国王统治着库斯科山谷的一个小王国。从很小的时候起,帕查库蒂就表现了出众的管理能力和战斗技巧。但他的父亲已指定他的哥哥为王位继承人。之后一个更大的邻近部落袭击了小王国。帕查库提的父亲和他的哥哥选择了逃离。年轻的帕查库蒂留下来,迅速组织起保卫小王国的防线。他与入侵者进行了一场殊死搏斗,最终,他赢得了胜利和库斯科王位,拯救了王国。但他的小王国很快又被敌手包围,危机重重。帕查库蒂迅速着手实施变革,他重新布局重建了首都库斯科,改革了行政系统,下令修建公路网并改善农业。当他的军事实力有了足够的提升后,新国王带着他的儿子托帕进行了一系列征战,征服邻近的王国。印加人以惊人的速度扩张,以至于帕查库提和他的儿子托帕被人比作古马其顿菲利普和他的儿子亚历山大大帝。印加人成功地建立了美洲历史上最大的帝国,也是当时世界上版图最大的帝国。比明帝国大,比伊凡大帝的俄罗斯大,比萨赫勒地区的桑海或西非高原上的大津巴布韦大,比阿兹特克帝国大,比当时任何欧洲国家都大。“印加人的统治范围跨越了惊人的三十二个纬度,就好像一个单一的力量从圣彼得堡到开罗”— 查尔斯·曼。
印加人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内建立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帝国之一。印加人做到了这一点,主要是靠帕查库蒂和他的儿子托帕。
图96:教堂祭坛上的这个妇女的雕塑是谁?是圣女卡门吗?不是。这是耶稣受难和圣母玛利亚。怎么这样浓妆重彩?和欧洲教堂庄严肃穆的风格完全不同!拉丁美洲自16世纪后,被西葡分占,传入天主教。为了土著人易于接受,教堂风格也融入了当地因素,和宗主国有所区别。影响深远的库斯科画派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库斯科画派绘画、雕塑作品的人脸都比较丰满,红润,特别突出腮红,体现高原印第安人轮廓特点和日照的肤色。在服饰款式颜色上,也当地化,极尽鲜艳。如耶稣的围裙和玛丽亚的头饰和斗篷。
图97-99:晚上我们逛完了小镇,找了家餐厅品尝Local Special,当然少不了Cuy和Cusquena(当地名牌啤酒,见中图)。
小Tip:Cuy(烤豚鼠,当地人读”愧“音),是秘鲁安第斯山区的主要肉食来源和特色食品,说是烤豚鼠,实际是油炸的,见上图。前面说过印第安人只驯化了两种动物,一是驼羊,二是豚鼠。豚鼠是啮齿目豚鼠科豚鼠属,哺乳动物,又称几内亚猪、荷兰猪、海猪、天竺鼠。原产于南美洲,16世纪作为玩赏动物传入欧洲。寿命4-8年,我儿子养了一只,已是8年老寿星了,还挺精神。
豚鼠是印第安山区的传统美食。在库斯科大教堂东北角有幅库斯科画派代表人物,克丘亚画家马科斯·萨帕塔(Marcos Zapata)的名画《最后的晚餐》,见下图。这幅画上,耶稣和信徒们的餐桌上虽然保留了经典的面包和葡萄酒,但也增加了不少秘鲁特有的食物,比如耶稣面前的烤豚鼠,以及旁边摆放的玉米、辣椒和水果等。除此之外,门徒的形象和座次也不同于欧洲经典作品。仔细观察,会发现右边只有一个通身红袍深色皮肤的人与你直视,就是犹大。相传克丘亚画家萨帕塔痛恨皮萨罗,他创作的犹大的面容原型正是西班牙殖民者皮萨罗。
图100:吃饱喝足后,清晨一觉醒来,赶紧出发去登山巴士站排队。早上8点的门票,我们7点刚过就到了巴士站,已是排起了长龙。一溜儿大巴顺次发车,每天限制3600人进山,看来不止这个数。又想起三毛书中提问:热水镇和外界不通公路,这些上山大巴是怎么进来的?导演开始发票,门票是张A4纸,实名制,要核对护照放行。我一看票上面,真蒙圈了!我也算走南闯北,去过八十国,没见过这么多限制的。其中有几个看不懂,后来才搞明白,从上排左三开始,上山不准触摸古物、不准带无人机、不准带刀枪、不准吃东西、不准用自拍杆、不准用三脚架、不准带伞、不准吸烟、不准蹦跳、不准穿高跟鞋、不准用登山杖、不准带火种、不准带毒品。再看看文字说明,更晕菜了:山上没厕所,且不能走回头路...。据导游说,今年有游客内急实在憋不住了,偷偷找地方方便被发现,罚款后直接驱逐出境。这对年纪大,前列腺不给力的老男人实在是灾难!无奈何,别喝水了,在进山门前尽量排空吧。所以劝大家一定不要像我,奔七了再去马丘比丘。
下面我按游览的顺序介绍马丘比丘。
(3)马丘比丘梦想成真
图101-102:进山后,专线巴士把我们带入一个翡翠仙境,不禁想起了白乐天的《长恨歌》,养在深闺十几年君王未识的杨玉环,与生在深山四百年世人未识的马丘比丘,都有几分哀愁幽怨。所幸海勒姆.宾厄姆教授使马丘比丘终见天日,我们才得以一睹芳颜。上图是刚进山时途径乌鲁班巴河吊桥,下图是到山上马丘比丘遗址前看到600米垂直落差的乌鲁班巴河。
图103-104:进入马丘比丘景区,可以从左手边的小路登上城南的制高点-印加卫兵室(Watchman's Hut),这里不仅是俯瞰整个马丘比丘考古遗址的最佳地点,而且也是看日出的好地方。过去,从小屋的三条长窗户望出去,印加哨兵可以轻松监视两边的梯田、城市和印加古道的情况。
马丘比丘到底是什么?城市、要塞、还是皇宫?考古学家推测在马丘比丘古城每年高峰时大约仅有750人左右居住,所以它不是一座普通的城市。但它也不是一座要塞,因为连用于防御的高墙都没有。那马丘比丘古城是一个宗教中心?还是印加王帕查库蒂·印加·尤潘基的宫廷?
经过多年考证,马丘比丘古城应该是印加王帕查库蒂及其儿子托帕的一处宏伟壮丽的私人专属皇家庄园;一个举行盛宴、进行宗教仪式和管理帝国事务的行宫。并且在他死后,他的木乃伊被供养在此处。
现在来想像一下,在“纯血统”的印加保镖保护下,这位印加帝国的第九代印加王乘坐自己的皇室轿子从库斯科城来到马丘比丘,他的后面跟随着皇室宾客、贵族,还有大批仆从和少部分的后宫佳丽,以及用红布和金耳环装饰的驼羊。他们在这里穷奢极侈的寻欢作乐,醉生梦死。而因为是私人专属的皇家庄园,连通往这里的道路也只有执行国家公务的人才可以走,所以印加平民们根本就不知道马丘比丘的存在。
图105:梦想成真,看到了马丘比丘!
图106:马丘比丘城门/主入口:这个入口并不是指游客入口,而是印加古城最初的入口,梯形的构造是典型的印加建筑。步入城门,狭长而笔直的主干道作为分割,左边是城区,排水沟与道路平行,右边则是壮观的梯田。
图107:我想,古印加王从这个角度看马丘比丘的梯田和劳作的农奴,是否会有君临天下之感。梯田(Terraces)是印加文明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而马丘比丘的梯田不可思议的地方在于梯田地表下方依次码放从小到大的石块,引导雨水快速分流,避免局部坍塌。正是这样超时代的工程,让马丘比丘免于水土流失造成的倾覆,屹立数百年。仔细看梯田两边的建筑,是帝国控制的物资仓库。在印加帝国,沿着印加古道/驿站体系,每隔22公里左右以石头建造典型的印加坦普(即物品存放处或小型单人房)和圆形或矩形的仓储仓库。仓储仓库的管理者会为驿道上执行国家公务的来往人员和永久迁移到这里的印加人提供补给,并允许在此过夜。这些仓库能够储藏多达一百万蒲式耳(蒲式耳谷物计量单位,在美国1蒲式耳容量相当于35.238升)的农作物,在屋顶、地板装有排水管道和通风装置,尽可能保持内部凉爽干燥,并且利用高地的冷空气,最大程度地延长储藏这些农作物的寿命,用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干旱或疾病引起的饥荒。
图108:在神圣广场的北侧,三面厚重石墙构成的主神庙非常有存在感,据推测古印加人在这里举行大型仪式。它的前方有一块岩石,用来辨别星象,中间是一个大神龛,周边是小神龛,用来放神像和供品。尽管经历了无数次大小地震,石墙被震裂开,但其榫卯互锁功能保持其不倒不塌。
图109:紧挨着主神庙的三窗庙(Temple of the Three Windows)是马丘比丘最重要的神庙之一,巨大石墙上三个梯形窗口正对着安第斯山脉的层峦迭嶂,工整的窗口是石雕功力的彰显。据推测三窗庙可能没有屋顶,以便祭司随时可以观测星象,窗子外不远处有一块矩形石条,推测曾用作观察太阳,或举行宗教仪式时使用。
图110:大祭司宫。在两座神庙的另一边,是一座看起来朴素很多、用小石块堆砌的建筑,学者从内部可能摆放石床的结构推测这里曾是大祭司的住处,建造时间较晚。如果你细看石墙,会发现其间夹杂一些与众不同的粉色花岗岩——它们被确认来自欧雁台。
图111-112:关于圣石(the Sacred Rock)的形状和意义,学者们一直争论不休。但可以确定的是,这块位于马丘比丘北端的巨石是一个地理标志,因为圣石的旁边就是华纳比丘的入口,这条路同时也延伸向主广场。如果你买了华纳比丘套票,穿过马丘比丘找到圣石即可。据说天晴时看到圣石背后的山形和圣石相同。下图是夏令营的秘鲁小学生和我们在圣石旁合影。
图113-114:远望攀登华纳比丘的勇者。华纳比丘的海拔更高、更陡,也是帕查库蒂行宫的一部分。据说每天限制500人攀登,需提前购票。
图115:主广场(Central Plaza)和三重门。主广场是整个马丘比丘古城内最大的一片空地,探险家海拉姆·宾厄姆将它命名为主广场。他认为这片区域属于神圣广场(上面的主神庙、三窗庙、大祭司宫)的庭院。经考证,主广场除了承担大型仪式的举办,同时也是一道分水岭,将马丘比丘居民的高低阶层划分开来;三重门区域是一片很大的矩形住宅区,等比例地被三扇门分为了三个区域,是专门给王公贵族居住的地方。内部共有16间房间,其中6间有一扇门,3间有两扇门,3间有三扇门,最后2间是两居室。
图116:从马丘比丘的任何地方眺望,神鹰庙(Temple of the Condor)独特的造型都会立刻抓住你的视线,它不规则的外形勾勒出一只展翅的神鹰,头、喙和背部清晰可辨,而鹰在印加文明中象征着神的世界。神鹰庙的地下和后方则是印加帝国时期关押囚犯的地方,是马丘比丘的监狱区。
图117:在整个马丘比丘,太阳神庙(Temple of the Sun,图中P字形建筑)与众不同的弧形墙壁是毫无疑问的焦点。每年6月22日南半球的冬至时,你可以看到光线、窗户和太阳神庙中央的花岗岩三点连成一线的景象,有学者推测这块花岗岩起着印加日历的作用。与太阳神庙紧邻的是公主殿(Palace of the Princess),同样拥有极高的建筑质量。太阳神庙正下方的皇家陵墓(Royal Tomb)是马丘比丘最重要的墓葬之一,坚硬的岩石雕刻而成的阶梯状结构、精雕细琢的石壁、壁龛和岩钉,都昭示着它的地位。不同于一般的封闭性墓室,皇家陵墓在日出时更像是一个祈祷的场所,这也许是呼应了印加文化中灵魂轮回的信仰。据考证,伟大的印加王帕查库蒂的陵墓就在于此。
图118:马丘比丘考古遗址内共有16座涌泉(the Fountains),它们的源头来自于距离城池750米处高点,通过复杂的水利系统引流到马丘比丘全城各处包括梯田,水流足以供应整个城市800-1200人使用,500年来运转至今。显示了印加古国高超的水利科技水平。
图119:远眺的拉玛。马丘比丘散养着许多驼羊Llama。在建设马丘比丘的漫长岁月中,拉玛是唯一能为印加人出点力的动物。对于没有铁器,不会用轮子,不会用炸药的印加人来说,如何建造出马丘比丘这个世界奇观,至今仍没有圆满的解释。
图120:我们在马丘比丘偶遇《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属于濒危(EN)[20],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的长尾毛丝鼠(Chinchilla)。长尾毛丝鼠分布于智利、秘鲁和玻利维亚的高山岩石地带,喜安静、干燥、清洁、空气新鲜的环境,群居。毛丝鼠性情温顺,善于跳跃,胆小怕惊。平时雌雄个体相处和睦,极少吵架,寿命约为12~14年。在啮齿类动物中,算是寿星了。
18世纪时,毛丝鼠的毛皮开始受到欧洲人的欣赏,遂使这一资源因滥捕而遭到严重破坏。到19世纪,已濒临灭绝。南美洲部分国家的政府已经颁布法律,禁止猎杀幸存的野生毛丝鼠。“chinchilla”的名字源于一个名为“Chincha”的印第安部落,这个部落的印第安人捕捉毛丝鼠为食,并用它们的皮毛做衣服。只有印加人的最高统治者,才可以佩戴用毛丝鼠的皮毛做成的装饰。当西班牙人征服南美洲时,他们认识了这种小动物,并以当地印第安部落的名字为其命名。由于毛丝鼠干净、易打理又没有寄生虫,因此成为城市人的理想宠物。其实,早在18世纪毛丝鼠就已成为欧洲贵族的宠物了,在20世纪60年代养毛丝鼠开始在欧美流行,到90年代亚洲国家日本、新加坡也开始流行饲养毛丝鼠做宠物。毛丝鼠作为宠物时通常称之为“龙猫”。
据说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的代表作《龙猫》就是看到毛丝鼠而萌发了灵感。我看过《龙猫》,感觉里面的龙猫更像豚鼠,不像毛丝鼠。
告别了拉玛和龙猫,告别了马丘比丘,我一路在想,强大的印加帝国,壮观的马丘比丘,何以如天幕流星、历史昙花,如此绚丽却又如此短命?难道真是西班牙天花之孽?我感觉不会这么简单!或许西班牙天花仅是诸多因素之一,而且不是决定性因素。至此,秘鲁之行简篇收官。下篇按顺序应写阿根廷见闻,现应友人请求,调整为先写《走进蓝色星球最后的净土---南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