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赶月莫停留 平芜尽处是春山

——我校新入职张娇老师过关课观察

舒蔚
创建于2023-12-30
阅读 1263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冬至刚过,天空湛蓝,阳光明媚。广州空港实验中学“蓝青工程”项目检查新入职教师过关课于周二(2023年12月26日)如火如荼地展开。2023年9月入职我校的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张娇老师,目前担任高一(6)班主任及思政课教学工作。按正常的教学进度,她今天的授课内容为高中思想政治必修2《经济与社会》4.1 《按劳分配为主题,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过关课地点在一(3)班教室,学校党委书记韩斌、校团委书记邓淑雯、张娇老师的两位导师胡雪芹、陆锦如,政治科组长舒蔚等一行五人参与了此次听评课活动。

——凝神静气,心无旁骛

    研究与处理教材是一名合格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如何把握教材,就成为听评课的重要观课点。

观察视角一;增添、重组、创生……灵活驾驭教材

——胸有丘壑,心有戚戚

    “增添”让教材变得更厚重。课本只是教材的核心部分,社会则是一部百科全书,是一本永不过时的“活教材”,是教育教学的源头活水。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进行必要的增添、补充、丰富,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教材的单调性、枯燥性。尽可能让一些更能说明问题、更贴近学生实际的素材性资源,用“外面的世界”作为必要补充服务于教学,让教学更有说服力,更具有时代感和真实感。从而让教学变得有血有肉,有滋有味。    例如,在“民居收入途径”的教学环节,张老师课前对本班学生进行了家庭收入状况的调查,并进行了分类统计,列表显示,当作教学的重要素材,以此说明问题,这样让学生在学习中有身临其境,乐在其中的亲切感。

    “重组”让教学变得更科学。教材不是圣经,而是体现课程标准的一种载体,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教学内容的载体。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组织更合适的教学内容,安排更合适的教学活动,在“活用教材”中“用活教材”。教师在认真研究教材与学情的基础上调整与重组教学内容,科学安排对内容的“前”与“后”的联系,优化组合,对重难点内容“深化”,则能更有效的落实教学目标。

    我校高一(3)是一个学习基础较好、学习兴趣较浓厚的班级。在讲授“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这一教学重点时,为落实“了解我国个人收入的方式与合法途径,解释个人收入分配政策的完善”这一课程目标时,张老师采用了“前联”“后搭”即,解释我国个人收入分配政策的内容,决定因素及现行分配制度设计的意义,结构化重组教学内容,收到良好反映。


——所见略同,不谋而合

    “创生”让课堂变得更鲜活。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的课堂,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真实的课堂,生成是课堂教学的本质回归,是教学追求的一种境界。预设体现着尊重文本,而生成体现重视学生,面向实际。预设能反映出教师的教学功底,而生成是教师的智慧和学生学习的需要。教学是教师课前构思和教学实际之间的碰撞,对话的过程,是预设和生成的和谐统一。

        按照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作为议题式活动型课程的思政课,张老师设计的议学过程,从“问答狂欢——探寻分配的奥秘”到“家庭收入分配方式大揭秘”“家庭收入途径多元化”“创造财富的源泉——劳动”再到“寄语3班同学”可谓层层推进,环环相扣。议学活动,从基本概念抢答,到开放型议题小组合作,小组代表展示表达。学生时而埋头看书,交头接耳,时而因同学的精彩演绎“此处应该有掌声”。原本看似枯燥的政治课,也让学生体会到“追求真理的滋味有点甜”。

——举头凝望,低头静思

  核心素养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集中表现为学生通过学科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如何落实呢?

观察视角二:转换、转化、转变……落实核心素养

    将抽象理论转换为情境问题。政治理论性强是思想政治课的一大特征,也是思想政治理有别于其他课程的独特之处。政治内涵的博大和理论的抽象时常阻碍着学生学习。于是,对于相关思想政治和理论观点学习进行转换,使之符合学生理解与认知要求,有着特别意义。这种转换就是从具有普遍性理论观点的内涵出发去寻找其在生活中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场景作为理论观点的外延,再根据素养目标,创设相应问题,培养学生从个性中感悟和抽象共性的关键能力,从而落实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课标要求为介绍我国的个人分配政策及其原因、意义。阐明劳动对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意义,弘扬劳动精神,树立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观念。核心素养目标为“增强对我国分配制度的认同,增强制度自信。认识我国分配制度,并能解读其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劳动者要合法经营,依法致富。尊重知识、劳动、人才、创造。” 张老师为突破教学重难点,根据学生家庭收入结构情况,设置教学情境并设计应用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通过师生在对话与互动中得出具体结论,再启发学生从具体结论中寻找共性理论的影子。以此形成学生对国家分配政策的政治认同、科学精神与相关法治意识的落实。

    将课程思想转化为情感认同。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首先是关心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思想政治课教师应该把课程固态理论讲出时代温度,引发学生情感认同和政治认同。其中情感认同是前提,也是课程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催化剂;失却情感认同,学生内心就难以形成责任认同。例如,在讲授“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一环节时,张老师以“你未来想从事什么工作?”为话题,现场与同学互动,其中一位同学表示,自己的父母是“985”高校毕业,现为高级工程师,属于社会精英,而伤感自己的前途渺茫与不知所措……面对“节外生枝”的情况,张娇老师则以时代的变迁,赋予每一代人不同的使命和机遇,但唯有劳动与创造才能把心中的理想转化为现实,同时,鼓励同学们志存高远,行者将至……如此这般,在变与不变的思辨转化中,春风化雨,滋润了学生的心田。

——心中有“数”,胸中有“术”

    将显性知识转变为隐形素养。“引领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是新课程的重要追求,主要表现为教学要致力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这一要求充分体现在每一教学环节的预设与生成的过程中,要向学生传递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规范的思想观念,对学生进行价值塑造。表面上看是讲授学科知识,实际上却是显性知识的教学与隐性价值塑造相结合、触发学生责任担当,实现以知识为载体以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有机统一。

        同样,在讲授“劳动是创造财富的源泉”环节时,张老师设计的调查问卷“你觉得你父母的工作辛苦吗?你认为应该如何做让家庭致富?”统计结果显示,学生认为父母很辛苦的占40%,认为父母比较辛苦的占52.5%,认为一般辛苦的5%,认为父母不辛苦的占2.5%。有些遗憾的是,张老师呈现了这组数据后,并未对此数据作分析与说明,估计也未对该数据作深度的对比研究,譬如,在之前的调查数据呈现中,这些学生家长的职业,50%是从事商业服务业,42.5%属于专业技术人员……通过数据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粗略判断,学生对于什么是“工作辛苦”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解,对劳动的概念、分类、对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等是模糊的。事实上,作为一个大概念,关于劳动的意义是贯穿高中政治理论的一条重要线索。听课老师认为,这里其实是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契机,应做足功课。都说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容易二字。“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小时候一直不理解,父母为什么可以那么早起床,长大后才明白,叫醒他们的不是闹钟,而是生活和责任”……

——知易行难,行胜于言

    瑕不掩瑜,张娇作为一名新入职的党员教师,在短短几个月的工作实践中,在导师们的引领下快速适应工作环境,适应角色,迅速成长,令人欣喜。评课环节,韩书记以“课堂教学要关注大时代历史进程,要设置真问题,开展真活动,评价要真激励”点评了张娇老师的这堂过关课,这即是对张娇老师过关课的较高肯定,同时也是希望。评课老师也一致认为,张娇老师有一个较高的起点,同时,提升空间也很大。希望张娇老师以习主席提出的“四有好老师”为工作目标,心存希冀,目有繁星,追光而浴,沐光而行。——加油!

阅读 1263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