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吴春来老师,是因为朗诵。我虽为一名数学教师,但我特别爱听诗词课文朗诵。有一次在网络上偶然间听到吴老师与几位老师合作的文章朗诵,那抑扬顿挫、富有节奏且饱含深情的声音深深震撼了我。 原来,老师的魅力不仅仅可以呈现在讲台上,还可以展示在生活中。可以感染更多的人、带动更多的人关注文学,从而感受汉字的魅力,愿意与文学为伴。
再闻吴老师,是因为“五多课堂”。在我们苦恼于如何做才能把课堂变成更为生动、学生更乐于参与、从被动学变成主动学时,吴老师的五多课堂犹如一面春风,缓缓地向我们而来,为我们引领了一个方向。
非常有幸,在领略了吴老师的声音魅力、听闻了吴老师的理念指导后,我终于见到了吴老师。更为有幸的是,有机会聆听了吴老师一节展示课和讲座。
12月22日,吴老师为我们永州市冷水滩区梅湾小学的师生们带来一堂别开生面的“五多课堂”示范课《竹石》。
一节课的时间虽然有限,但吴老师的这一节《竹石》给我的感受却让我意犹未尽。
一、由点及面,逐渐推进,渐入佳境。
吴老师的课,改变千篇一律的情景模式。开门见山,直接由诗文入手,先让两个孩子登台默写古诗,直切主题。再由孩子们点评默写,让发现可以改进书写字迹的孩子上台书写展示,直接把课堂交给了孩子。抓住书写的一个点,推开了整个教学的面,在学生互相点评、展示、交流的过程中,实现了课堂学生主体化。学生参与其中,乐在其中,慢慢投入,思维逐渐激活。
二、关注课题,引导学生提问,有的放矢。
传统课堂上,是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就老师提出的问题而解决问题,虽然最后可能问题解决了,但始终有一种被牵着鼻子走的感觉。如何让学生真正参与进来?不妨先从让学生提出对本课或是对课题感兴趣的问题开始。把提出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就是把思考的主动性交给学生。吴老师先让学生提出对《竹石》这一课题和这一课有疑问或感兴趣的问题,最后又做到了把学生所提出的提问与自己教授的课程结合在一起,既解决了学生的关注点,又完成了课程的重难点,我由衷地敬佩吴老师的专业。
三、关注课堂生成,关注学生成长,把学生的不足变成大家共同的目标。
在课堂中,有一个孩子的表现是非常亮眼的。书写工整、表达出众、朗诵情感特别充沛。但我们也发现了有一个孩子虽有朗诵的意愿,但语速过快,姿势欠佳,从而显得特别没有自信和力量。吴老师引导优秀孩子把机会适当给予需要的孩子,不断帮助和鼓励那个稍有不足的孩子一次又一次尝试,最终在大家的鼓励下,这个孩子有了很大的进步。我们常想,一节课到底要给孩子们什么?现在想来,不就是成长吗?给予需要的孩子更多的关注,引导孩子们进步的同时帮助需要帮助的孩子,对于孩子们不就都是一种成长吗?
四、注重朗诵,以读促悟,在读中悟,在悟中学。
吴老师的这一节《竹石》并没有一一向孩子们解释这一个词或那一个词的意思。他抓住关键字词,引导着、带领着孩子们一次又一次地读、感受着情感去读、有感情地去读。在答复朗读中,孩子们对字词体会地更深刻,理解得更到位,读得更有情感。整个多媒体教室里都响彻着孩子们和老师之间充沛的“任尔东西南北风”。在这激昂的朗诵声中,我似乎看到了那一株株生长在破岩中的柔弱竹子在风中摇曳而不拔的坚韧身姿。
五、多创设活动,让孩子的思维随着手脚真正动起来。
新时代的少年应该是放开思维,勇于动手的新一代。吴老师的课,抓住课堂生成,恰到时机地给了孩子们一个要求——上台来展示一段主持朗诵活动的介绍词。看似漫不经心的安排需要多大的勇气和智慧?时机不对或是掌控不到位就会草草收尾。这种安排一定是需要课堂的恰到好处,一定是适当时机的课堂生成。这是一种课堂智慧,需要老师们智慧的灵机一现且十足的掌控力。
吴老师的这一节课虽上完了,但是我脑子里的思绪却还有很多。我想了很久终于想到了两个词来总结我心中对吴老师这一节课的感悟——“深爱”和“唤起”。
吴老师一定是深爱着课堂、深爱着学生、深爱着语文教学的。因为深爱才会多年专注投入;因为深爱才会不断践行;因为深爱才会不断思索,思索怎样才能把自己深爱的语文呈现在自己深爱的孩子面前;因为深爱,才会思索想给孩子们更好的,却又不仅仅是语文。因此才有了“五多课堂”——多到学生中去,多让学生提问,多让学生展示,多让学生思考,多让学生讨论。
吴老师的“五多课堂”是一种“唤起”。唤起学生的积极性,唤起学生的思维,唤起学生的参与热情,唤起学生思辨,唤起学生的表达。他的课堂就像一缕春风,静静地潜入到孩子们的身边,滋润着孩子们的成长。
教学不分家,我们数学教学又何尝不是同一个道理。深爱自己的专业,深爱自己的学生,深爱自己的课堂,唤起学生的主动性,真正把课堂交给学生,做智慧课堂的引领者和组织者,这不就是我们该努力的方向吗?感谢吴老师的展示,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们工作室更明确了努力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