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惧风雨,踏歌而行——明义中学2023年12月德育工作小结

我只是我
创建于2023-12-29
阅读 712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即将结束的2023年,是忙碌的一年,更是丰盈的一年。我们和明义中学的莘莘学子一起,读书,成长,度过值得记录的青春岁月。

  在第十个国家宪法日到来之际,我校组织了“学宪法,讲宪法,做宪法小卫士”的主题活动。

  在2023年12月4日的升旗仪式上,师生做同主题演讲。李伟老师在演讲中说,“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宪法的根基在于人民发自内心的拥护,在于人民真诚的信仰,作为国家的小公民、社会的小主人,我们要从小认真学法、科学懂法、积极守法,人人争做“宪法小卫士”。

  各班召开了同主题班会,班主任通过讲解宪法知识、观看宪法宣传小短片等形式向大家普及宪法知识,希望同学们能“学宪法,讲宪法,人人争做宪法小卫士”。

  与此同时,德育处组织了同主题黑板报评选活动。我校宣传部各位同学对各班板报认真比较,公平公正给予评价,最终评选出九年级155班、八年级157班、七年级159班获各年级最佳组织奖。

  12月13日,我校组织了国家公祭日86周年纪念活动,为南京大屠杀30多万死难者沉痛默哀。

        86年前的12月13日,侵华日军踏进南京城,屠刀之下,古城沦丧,炼狱六周、生灵涂炭,血染秦淮、水赤长江,同胞罹难、山河泣血,80多年过去了,时间抹得去伤痕却抹不去历史,那个血色弥漫的冬天已不堪回首,我们为什么还不肯忘却?

  1937年12月13日至1938年1月,6周时间,30多万同胞遇害,以秒来计算,12秒钟一个生命被剥夺。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每隔12秒会有一滴水从高空落下,几乎同时,一个遇难者遗像的灯会亮起来,然后再熄灭。

  就在2017年12月10日,最年长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管光镜老人,与世长辞,享年100岁。截至目前,南京侵华日军受害者援助协会登记在册的在世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仅剩38位。每一位老人的逝去,都是历史记忆的损失,最宝贵的“活证人”正越来越少,时光流逝,幸存者逐渐老去,但历史会永存!他们,正在用余生证明历史。八十六年过去了,血与泪的记忆不能忘,不敢忘!

        今天,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86周年祭,我们慎终追远,以国之名,行祭之礼,无论你在何处,请驻足默哀!唯有铭记历史,不忘过去,才能让和平的阳光温暖每一寸土地,照亮每一颗热爱和平的心。此刻,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

  12月份我校还组织了“不忘传统”主题教育。在此次主题教育活动中,我校主要结合“当洋节遇上传统节日”以及“从二十四节气看中国传统文化”两个题目进行师生演讲,激发全体师生树立文化自信。

  徐亚茹老师在演讲中说,“如果说中国是一棵拥有5000年历史的古树,那么一直支撑着它的便是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可见,在接受外来文化的同时,我们更应珍惜并弘扬传统节日文化,莫在洋节的狂欢中迷失了自己,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位列其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

  田晴晴老师的演讲题目是《品二十四节气,树立文化自信》。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是张栻在立春之时对天地间生机盎然的感慨;“几宿春山逐陆郎,清明时节好烟光”是来鹄对清明时节美好风光的赞美;“老翁但喜岁年熟,饷妇安知时节好”传达出欧阳修在小满时节对农家幸福生活的向往;“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饱含了杜甫在冬至之日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二十四节气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指导作用,同时还影响着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观念。它将天文、自然节律和民俗实现了巧妙的结合,衍生了大量与之相关的岁时节令文化,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树立文化自信,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一环。同学们,让我们化优秀文化为自我发展的动力,将文化自信根植于自己的内心。让我们为灿烂文化欢呼喝彩,为伟大民族感动自豪。

  12月份我校德育处组织班主任研讨主题也定位在“当洋节遇上中国传统节日,你会抓住怎样的契机对学生进行怎样的教育和引导?”班主任时时处处用工作实际回答这样的问题,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我想,这是一个教育工作者需要用毕生所为来回答的根本问题。

  年终岁尾,随着2023次列车一同奔赴的,除了忙忙碌碌的每一天,还有在每一天的忙忙碌碌中渐渐明晰的,初心和希望!

阅读 712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