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只有经过千万次的锤炼,才能将那些艰难当成平常之事。而教师教学能力想要得到提高,就要不断地学习他人的优点,内化为自己的动力。为了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夯实教师驾驭课堂教学基本功,促进教师之间相互学习,我校在2020年12月14日如期开展第十五周语文组“人人公开课”活动。
此次公开课,部分教师因其他活动冲突无法到场,但是到场的老师们都做好了记录,进行签到,求真务实。
第一节是由俞平老师带领五(4)班的孩子们,向我们展示《25.古人谈读书 》中的第一则。俞老师由引导学生交流关于读书的名言引入新课的学习,进而介绍《论语》及孔子。
接着让孩子们自由读课文,再指名读,齐读,老师划分节奏读,范读。通过多种方式朗读课文,让学生读顺了课文,为下文的学习理解句意做好铺垫。
通过指名读、齐读几遍后给予学生时间去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借助注释翻译句意,同时思考这些话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指名逐字逐句翻译后,给予学生时间去识记,再一起重新翻译句子,检查孩子是否真的有所理解。
整节课堂氛围活跃,回答问题的孩子比较多。
第二节是郭依文老师与四(5)班的孩子一起学习《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郭老师由复习上节课的生字词引入,在巩固生字词后,引导孩子们回顾上节课起的小标题,郭老师就依据孩子们的回答适机板书。
接着分角色朗读句子,抓住重点语句来引导学生理解周恩来为什么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引导学生了解之后,通过迁移学习“若是你看见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地盘被欺辱,你会有怎样的感受?”来让学生感受周恩来的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也注重渗透写作指导,进行扩展学习的也比较多。
观摩教师认真倾听做笔记。
课后,先由两位执教老师进行教学反思。
俞平老师从以下几点进行反思:流程顺畅,初步完成了课文内容的掌握,词句的翻译以及文章所要传达的道理。
不足的是时间分配不均,导致拖堂,在当堂背诵和深入交流感想这两点上没有较好地完成!没有很好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比较依赖固定答案,主动探讨的动力不足!
改进方法:本课时的语句较多,可通过分组完成或者个人分读的方式共同完成学习!句子和翻译可一同显示,通过多种方式多读,让学生更好地熟记意思,再引导交流感想,做到深入理解内容,又能通过自己的语言抒发从文章中获得的启发,以此训练口语表达能力,又能加深对文章的感悟!
接着是郭依文老师进行反思,郭老师从以下几点进行反思:
1.“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充满兴趣地学习。联系实际,用谈话谈到志向,引入新课。
2.老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再进一步开发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3. 从教学实际出发,将课件作为学生与文本交流、师生情感交流、协作的工具,创设学习环境的工具。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为学习语文奠定情感基础。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读写结合,力争将语言文字的训练落到实处,锻炼学生的想象力、表达力,提高习作水平。
4.在语文课堂教学时,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和课堂机智,应变能力。
总之,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我将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努力改正,对于本节课一些较为好的教学方法和经验,我也会继续沿用,并继续多在教材的钻研和课堂的调控方面多下功夫,不断地实践、反思,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两位执教老师反思后,由陈国安教导进行点评交流:俞老师能通过读书名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导入,切合主题,教学过程中思路清晰,体现了以学生为主,让学生有充裕的读书时间;通过多种朗读方式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把文言文读通读顺。若能在教学中把借助注释落到实处,多读注释,以同桌互读、男女生互读的方式多读,让学生从中悟出道理效果会更好。
郭老师从题目切入,提出是什么让周恩来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让学生通过读、找、画,找出“中华不振”的原因。然后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感受“中华不振”而被欺压,然后就被挨打,在课前很好的让学生回答“你们为什么读书”,很好的激发学生的情感,融入到课文中。但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朗读的时间不够充裕。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多读。
刘关粉老师点评交流:郭老师语言温和,整节课教学思路清晰,步步深入引导学生理解文本,但在学习课文过程中应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引导学生弄清课文三个小故事,并花时间让学生抓住“励志振兴中华”、“耳闻中华不振”、“目睹中华不振”理清这三个故事的因果联系。通过分角色朗读,有感情朗读课文等方法感悟,体会周恩来的远大志向。
集体是力量的源泉,众人是智慧的摇篮。只要老师们不改初心,携手前行,再多的艰辛都会成为教学路上的垫脚石,祖国的花朵会绽放得更加绚丽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