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丨山丨那丨灯丨我丨的丨乡丨愁

超人
创建于2023-12-29
阅读 296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作者 丨邓益敏


每当夜幕降临,我总会想起小时候在美山村外婆家的后头山采茶的情景。

那时候,村里的大人们总是点起一盏盏采茶灯,照亮着茶山上的一片片茶叶,那灯光温暖而又柔和,远远望去,茶树婆娑,芳草萋萋,仿佛若有光。

时光荏苒,一晃五十多个年头过去了,但那盏盏采茶灯,却永远留在我的心头,成了我挥之不去的永远乡愁。

几度风雨,几度春秋,时光是沉淀岁月的琼酿。

如今的采茶灯,已经不是那个单纯生产工具了,而是承载着文脉薪火和时代光芒,烙印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光辉史册。

几百年来,那采茶灯火照亮的每一坎坎茶山小路,仿佛就是一缕缕智慧的闪光点;采茶灯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历史,也就是一部原始农耕到现代农耕的文明发展史。


丨美山村全景图


采茶灯,起源于龙岩市新罗区苏坂镇美山村,其形喜气洋洋,备受欢迎,盛行于闽西山区;在八闽大地家喻户晓,广泛流传中国民间各地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当地坊间盛传,茶山是蝴蝶的乐园,蝴蝶与茶树随影随形和谐共生,于是,采茶灯在当地也俗称采茶扑蝶。

采茶灯初始或许仅是茶农便于在夜间采茶而制作的一种简易照明灯具,它的灯笼部分是用竹篾编织而成,上面贴着吉祥的红色纸,中间绘有各种图案,如花鸟、山水、人物等,灯笼下面则挂着一个小篮子,用来装盛采摘的茶叶。

民间的智慧无穷无尽,纵观每一次具有历史里程碑意义的典型史例,都与人民大众的智慧和创造密不可分,采茶灯也不例外。

从一盏普通照明灯演变成一幅鲜明的艺术图腾符号,成为一张特色的文化名片,无疑是劳动大众的心血铸就的。


2015年初冬,在天津一次艺术展览活动中,我与时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先生交谈时,他问我哪里人,我告诉他,来自采茶灯的故乡龙岩,他一下子就兴奋起来,并一再强调说,采茶灯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从山野田间走来,从民间创造中来,老百姓自编自导自演有顽强生命力…他把一连串的采茶灯文化内涵概述,真让我叹服了。也让我对这位中国当代作家、画家、社会活动家,被誉为民间文化的守望者和抢救者更加敬佩。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风霜雪雨搏激流,人民大众的滚滚潮流,永远是推动时代前进的动力。

难怪,今年11月在苏坂镇举行的“新罗区--非遗瑰宝.龙岩采茶灯座谈会”上,年过八旬的采茶灯非遗传承人黄淑霞老师大声呼吁:“我作为一个采茶灯非遗传承人,参与编写不少史料工具书,也阅读了不少工具书,我希望作家们,如果这次再写采茶灯时,尽量地摆脱工具书框架的束缚,在工具书基础上去提升、去升华,因为采茶灯已荣登国家非遗榜单,已有了很多的史料性工具书,而采茶灯的深厚文化内涵和更高层次的人文精神,也更需要我们的作家、艺术家去探索、去挖掘、去发现、去思考、去创作…”她的感慨之言得到与会人士共鸣。


我对她这番话的思想高度很有感触,我生长在小吉村,与美山村比邻而居。我的妈妈林连芝是美山人,我的父亲邓发桂又是美山人的外甥,他从小在美山读书,后成为国家干部。近水楼台先得月,我从小也就这样被采茶灯火熏陶,耳闻目睹了许许多多的采茶灯故事。

我的外婆陈福姑出生在清朝末年,她与采茶灯有着天然的情结,她从云潭村嫁到美山村的后头山下的九龙江边。她善良而贤惠与邻里和睦相处,她天生一张慈祥微笑的观音脸,她一辈子裹脚和穿着那身典型的采茶舞蹈的旧式唐装,似乎随时随地准备着表演采茶灯。她那代人参与了采茶耕作和采茶戏表演,可以说是与采茶灯情同手足,结下了不解之缘,因而对采茶灯了如指掌,如数家珍。她时常给我们讲述采茶灯“上山下水”的故事,她说的“上山”是指,采茶灯在逢年过节,那些与美山村相邻的周边山村,必定会去演出,如小吉、上洋、黄地、下洋;苏坂、云潭、永福、易家邦、合溪、红邦;白沙、洋隔坑、营头、捷步营、郭畲、营岐;大吉、苏邦、万安…她说的“下水”是指美山采茶灯,在春节期间必定会摆渡“采茶灯龙船”,沿着九龙江往上是到雁石、铁山、龙岩、龙门、小池、大池;往下游则是到宁洋(现双洋)、漳平、华安、长泰、漳州、龙海、厦门等地的九龙江两岸城乡演出…采茶灯就像文化外交使团,在它去过或演出过的地方结下了情谊,也为茶农在外面的发展创业建立了广泛人脉和良好的营商环境…,我从小也是在她的渲染下爱上了采茶灯。


丨前排左2:陈福姑(作者外婆)


小时候,过年春节期间,我最期盼的,就是美山“采茶戏”来我们小吉村演出,不但戏好看又很热闹,大人们还会给小孩分发糖果零食,还会说一声祝福的话。无独有偶,我的奶奶陈快良也是从清末走过来的小脚女人一生唐装不改,她从未上过学不识字,但她的“知书达礼”却有口皆碑,远近闻名,她的善良与她的名字一样,一生省吃俭用,却收养了4个被遗弃的女儿健康长大,成家立业子孙满堂。奶奶虽然不识字,但很有“文化”,甚至不比文化人差,她平时最常提及的“文化话题”就是采茶灯;她从小就告诉我,我们这里的祖辈在过年除夕夜,每家每户都用采茶灯“点光彩”,以祈求来年平安有个“好来头”的习俗;她还常常说采茶灯是“平安戏”…比如相邻的村与村之间,因为山场、农田、菜地等,平时难免磕磕碰碰和一些纠纷,但无论是什么恩恩怨怨,只要随着采茶灯戏的到来就会烟消云散;她说采茶灯,我们本地话“灯”与“丁”谐音,寓意添丁添财添福寿,在婚礼寿宴、逢年过节的喜庆日子里演出,预祝大家如意吉祥、子孙满堂、恭喜发财;采茶灯是吉祥圣灯、友谊使者,采茶灯火是和平曙光、驱邪之光…是百姓心中的好“好彩头”。

是的,采茶灯随着时代更迭,随着人民大众的不断探索与实践,得以创新,得以充实,得以丰满,得以传承,得以精彩。


在劳动生产实践中,经过茶农和民间艺人几百年的磨合交融,采茶灯的格韵俱来,采茶灯逐渐演变成一种独具特色的民俗灯笼,它不仅在采茶季节使用,还成了各种节庆活动和婚庆仪式上的必备物品。

在古代,勤劳的美山人民日耕夜作,尤其是在农忙季节,常常是白天下田劳动,夜晚上山采茶。也就是这样,采茶灯成了采茶人一盏必备照明工具,也成了勤劳的象征;也就是这样,盏盏采茶灯照亮了夜幕中的茶山,也点亮了茶农心中的那束灵感之光,他们突然发现,夜间里的采茶灯火,夜间里的采茶人那种若隐若现,梦幻般的采茶情景,不就是最美人间烟火气息和心中最渴望的天然舞台胜景吗…

或许也就是这样,采茶灯逐惭被勤劳而又聪慧的美山茶农,从茶山上搬到了舞台上,从“采茶灯”转身“采茶戏”。人们常常用以开工、落成、闹洞房等喜庆活动,所以无论是在田间地头,还是到街头巷尾演出,广受欢迎,声名鹊起,成了逢年过节的民俗活动中,一个喜闻乐见的歌舞戏。


采茶灯歌舞戏,它常常是以祈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作主题,以采茶和点灯拉开序幕,吸引左邻右舍乡亲前来观赏和参与;每当夜幕降临时,是男女老少最开心的时刻;美山村的大街小巷开始点亮灯笼;这些灯笼形态各异,有的是花鸟鱼虫的图案,有的是神话传说的故事,还有的是寓意吉祥的各种图案,灯笼的颜色也是五彩缤纷。可以说,在这个时候各家各户都会拿出绝招妙技,一展身手…

除了采茶和点灯,还有许多其它的活动,比如说,有人会在街头巷尾摆摊卖小吃和手工艺品等,整个美山村都变得格外热闹和浓浓的节日气氛;同时在茶园里,采茶的人们手持剪刀,穿梭在茶树间采摘嫩芽;他们的动作轻盈而熟练,每一次采摘都要保证嫩芽的完整和新鲜度。采茶的同时,还要注意保护茶树,不损伤茶树的主枝与分枝的成长,有人也会在茶园里即兴表演歌舞,你唱罢我登场精彩纷呈。

采茶灯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产物,它永续的灯火和思想光芒,让人见证了“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也让人读懂了“高手在民间”的哲理。

采茶灯火的兴旺与否,也是与时代的文化兴衰一脉相承。

到了清末至民国初期,历经改朝换代的演绎,历经新旧文化碰撞,历经不同时代艺术与文化思潮洗礼,采茶灯不仅装饰非常精美,形式也更加多样。有的采茶灯上还绘有各种图案和文字,文化内涵和视觉美感更上了一层楼,使这个有着浓厚原生态的采茶灯和草根舞蹈,独具乡土特色;它的剧目通常也多以短、平、快,诙谐成趣呈现,台词是当地人耳熟能详的村言俚语,观众一点就通,一看就懂,受众越来越多,因此采茶灯在清末与民国期间是最鼎盛时期之一,不仅在中国各地广泛流传,还被引入到东南亚和世界各地,享誉海内外,成为一时佳话。

采茶灯的形成与发展,又要追溯到美山村的茶文化的兴起和美山村的特殊区位。


美山村位于龙岩市新罗区东北部,东南接漳平市西园镇、拱桥镇;西南接雁石镇、北连白沙镇;一面临山,三面环水,是九龙江北溪上游龙津河的重要河段。古时候,两岸的渡口码头古木参天,绿竹苍翠欲滴,每天客船、货运、竹排、木排,人来货往热闹非凡,水陆交通运输十分便利,历朝历代是闽西一个重要水陆通道;古时候的龙岩州官、县官公务出差从龙岩城的九龙江龙津河畔乘船去漳州、厦门、泉州等沿海城市,都要经过这里的渡口,常常还会上岸停歇,如遇到码头边的“楼门头”正在上演采茶戏,还会看会儿戏,吃一碗“美山鱼粉”或喝杯“茶米茶”,然后再上船继续前行。

美山人文荟萃,是中国传统古村落,又以山明水秀著称。山上的土壤以黄土沙石为主,特别适宜种植茶树和果树,在当地有一种家喻户晓的茶叶叫“茶米茶”,甘甜味美,不伤胃,老少皆宜,人人喜爱,村民上山砍树,下地耕作、外出远行,都会泡、煮“茶米茶”装入竹筒或瓷壶带在身上随时饮用,这种茶就像现在的水仙茶。当地村民每年会在春、夏、秋、冬的茶园里采摘新茶叶,然后将茶叶晾晒、烘干,最后制成美味的春茶、夏茶、秋茶,冬茶,而这四个季节的茶叶的品相和口感,也是不同的。每当春节或各种节日,茶农就会挑着自制的茶叶到周边集市出售,或搭乘货船沿着九龙江下漳平、华安、长泰、漳州、龙海、厦门、泉州等地批发零售。

在采茶季节,如果又正好是遇到春节、元宵节、清明节,重阳节等较大节日,为了庆祝丰收和新茶的到来,人们还会进行采茶灯系列表演,如舞狮、舞龙、木偶戏、打鼓等,演员们身着各个季节的红、绿、蓝、黑相间的茶农服装,手持茶篮,载歌载舞,让人感受采茶的乐趣,也让人仿佛置身于丰收的茶园之中。

采茶灯,是人类历史长河中创造并传承下来的,采茶灯舞蹈,则是伴随着采茶灯的出现而形成的。

采茶灯歌舞是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表演形式,它的形式感非常多样化。有的表演者会选择单人表演,通过舞蹈、歌唱等方式来展现自己的才艺和魅力;有的则会选择群体表演,配与“茶公”、“茶母”,通过合作、配合来展现团队的力量和凝聚力。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它的表演形式,比如说双人对唱、三人合唱等等,这些形式让观众在欣赏表演的同时,感受到不同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总之,采茶灯歌舞的表演形式不拘一格,每一种形式,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特点,让人们在欣赏表演的同时,感受到了浓郁的乡土文化风情。

采茶灯又是一种集民间舞蹈、民俗音乐、乡土戏剧于一体的艺术形式;采茶灯与采茶灯舞蹈蕴含着特色文化形成和民族历史记忆。

通过采茶灯和采茶灯舞蹈,我们可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八闽大地的九龙江畔美山采茶的习俗和传说,感受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领略中国乡土文化的博大精深。

除了表演形式多样化之外,采茶灯歌舞的音乐也非常独特,在表演中,演员们有时候会用一种地方的方言来演唱歌曲,这种方言被称为“茶山腔”或“山歌”,这种原汁原味的方言腔调悠扬动听,让人感受到乡土的独特韵味。


被誉为山歌皇后的郭金香和采茶灯非遗传承人黄淑霞,是采茶灯走向艺术化的见证者和践行者,是采茶灯文化传承的重要代表。郭金香是享誉中外的著名山歌歌手,她的歌声深情动人,被誉为“山歌皇后”,她在演唱山歌的同时,也将采茶灯舞蹈融入到了自己的表演中,她的表演风格独特,充满了地方特色,深受观众喜爱,她的艺术成就不仅为龙岩采茶灯事业做出了贡献,也为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黄淑霞是采茶灯非遗传承人,她从小就学习采茶灯舞蹈,对这项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和热爱,她在采茶灯舞蹈的传承和发扬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她不仅将采茶灯舞蹈传承给了更多的人,还将其融入到了现代舞蹈中,创造出了更多的艺术形式,她的努力和奉献,为采茶灯舞蹈的保护和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还有像温七九、林宗发、林枝旺、邱荣洲、林奇英...许许多多社会各界人士的默默贡献和付出,为采茶灯的美丽增色添光。

采茶歌舞的美丽,不仅仅在于表演本身,更在于它所传递的文化内涵;它传承了茶文化、方言文化、农耕文化等多种元素。

在拾掇采茶灯这一瓣瓣的历史碎片中,它展现的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个闪光点、一个文化符号,也是一部厚重的历史文化籍典。

对我来说,这盏采茶灯不仅仅是一件非遗瑰宝,更是我永远的乡愁。

这乡愁,是一缕静静的烟,是一泓浅浅的泉,是一段淡淡的忧伤,是一种难以言说的情怀…

这采茶灯火,在我心中是最美人间烟火。


——2023年12月初写于龙津河畔





丨邓益敏简介


邓益敏(笔名龙言),福建龙岩人,画家、文艺评论家(现任龙岩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19岁参加全国美术作品征稿,作品被选登《辽宁青年》封面。后因生活所逼搁置画笔20多年,2013年重拾画笔,专注美术创作及文艺评论写作,文艺评论简明扼要、哲理性强,经常被选用刊登。近年来美术作品先后在全国主流画展中入选、获奖,其中《玉境山居》荣获中国美协主办的“首届八大山人全国山水画作品展"优秀奖(本届最高奖项);《莲花世界梦亦香》荣获中国画学会主办的“第八届全国著名花鸟画作品展优秀奖;《冠豸系列二长寿亭月色》荣获福建省美协主办的“魅力冠豸·客家连城--全国中国画大赛"优秀奖;《幽境·系列二》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写意中国--首届中国画水墨大展";《在那难忘小山村》入展“百花争妍--美术报首届中国美术作品展(全国60位画家参展)"等全国具有较高学术性的美术作品展。

2017年12月《邓益敏美术馆》落成布展。





- END -

作者丨邓益敏

标题书法丨邓益敏

文字编辑 | 鲁敏

图片编辑 | 与哲

审阅 | 邓珺

总策划 | 张思超



阅读 296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