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是儿童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他们个性形成的重要阶段。融合教育的出现,旨在打破传统教育的局限,使儿童在教育过程中不仅获得知识,还能够发展其社交能力、情感表达和自我独立等方面的能力。这对于普通儿童的全面发展以及特殊需求儿童的个体成长都具有重要意义。
2023年12月28日,杜文静工作坊全体成员相约线上,共同参加了周念丽老师关于《国际视野下中国学前融合教育实践探索》的主题直播分享。
培训安排
活动前期,工作坊做好了充分的安排工作,全体成员准时参加。
培训内容
此次培训周老师主要从概念之辩、他山之石、实践探索三方面展开。
在概念之辩里主要讲述的了学前融合教育的含义,让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进入普通幼儿园,与普通儿童共同接受保育和教育的教育形式。特殊幼儿不仅仅包括残疾儿童,也包含了问题儿童和超常儿童等。
在他山之石里周老师将英国、德国、日本的教育理念进行了详细的讲述。英国进行的“分化教育”、德国教育核心是促进全体儿童的全面参与,而日本指出要保证幼儿的主体性。周老师还提到德国的七大领域融合教育、“自然评估法”和瑞典的“积极父母教养课程”。在“积极父母教养课程”中提到,一个孩子的情绪流向何处,显得尤为重要,而面对孩子,父母能提供的情绪价值,更是一段亲子关系中最宝贵的财富。瑞典家长以身作则的第一课,就是教会孩子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并且知道自己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结果。
实践之路是我国结合理论模式和课程构建的进行的关于学前融合教育的实践。老师在融合模式中指出半融合是最适用于特殊儿童的模式。在此需要老师、园长的共同努力,老师需要全面的了解特殊儿童的实际情况及相关理论知识,园长不仅要指导老师更要支持老师鼓励老师。在融合形式上有多重组合的融合模式,如“集体与统一”、“个体与自由”、“个体与统一”、“个体与自由”等保教形式,具体采用那种形式需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
学习过程
活动过程中工作坊成员们仔细聆听,认真记录。老师们都指出学前教育的融合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它有助于特殊需求儿童的个体成长和发展,并提高普通儿童的社交能力和包容性。为了成功实施融合教育,我们需要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创造包容性的学习环境,加强教师培训和专业发展,并且鼓励家长的积极参与与支持。
培训小结
培训最后,杜文静老师提出,看得见“儿童”,看得懂“儿童”,会支持“儿童”。探寻理论基础、树立课程理念确定课程目标、形成课程内容、明确实时路径、 形成评价体系是学前融合教育的步骤,我们要将此运用到融合我们的实践中,让每个孩子都享受到公平且有质量的教育。学前融合教育需要园长和老师的共同努力,我们要了解对学前特殊儿童所进行的“学前融合教育”的意义、理论和方法,并根据学前特殊儿童的实际情况,进行适用于特殊儿童的保教形式。将学前融合教育渗透到五大领域中,通过游戏、运动、生活和学习的方式,让特殊儿童在活动中取得进步。
编辑:张瑶
审核:杜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