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跨学段”交流的认识,在《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明确提出发展学生生物学(科学)学科核心素养是课程理念的宗旨,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生物学课程学习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实际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是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应贯穿于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及考试评价中。因此,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局限于高中阶段,也应该贯穿于小学科学课和初中生物学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跨学段交流有利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系统化和阶段性设计。小学科学课、初中生物学、高中生物学在教学内容上存在较大差异,但是对学科素养的培养却具有较多的共性。所以,以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为主线开展跨学段科学实践有利于各个学段的有效衔接。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的精神及《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关于培养“核心素养”的要求。2023年12月28日下午,西山区廖丽生物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廖丽老师组织学员现场聆听了云南省熊映波、谭永惠、秦玫基础教育领域名师工作室和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生物教研组开展的“基于生命观念的跨学段科学实践活动探索联合教研”的讲座。讲座上,熊映波、谭永惠、秦玫基础教育领域名师工作室学员教师结合云南晋宁南滇池国家湿地公园开展的集小学、初中、高中的跨学段科学实践活动分别进行了交流和分享。
云南省秦玖名师工作室毕满玲、鲁瑞等四名老师作了“冬日,遇见湿地”的交流和分享,学员教师们观察了湿地植物与其生长环境,并利用“植物样方调查法”调查了植物群落,加深了对湿地的概念以及湿地动植物的种类的理解,通过对生物学内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把握,教师才能在教学中少犯科学性错误,也才能更好引领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
云南省谭永惠名师工作室宋春高老师作了“基于湿地调查的项目式学习课题生成”的交流和分享。通过“调查南滇池湿地植物起源”、“水生植物对湿地的适应与影响”、“体验样方法”、“植物标本采集和制作”的调查和实践活动,基于滇池调查的项目式学习,结合本土资源,以“滇池调查”为核心,寻找自己感兴趣的探究问题,以项目组为单位自主设计实验来进行探究。在真实情境下解决实际问题,体验式学习,像科学家一样思考,设计实验科学、可行,能科学评价自己和他人实验方案,能根据评价改进、完善自己的实验方案。从结构与功能观、进化和适应观等角度解释实验现象,得出可信的实验结论。在探究中描述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说出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自觉爱护生物,形成环保意识。
云南省熊映波名师工作室许明娟老师分享了“滇池湿地实践活动的感悟”。本次实践活动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对于“样方法”的了解更加深入,增加了对部分生命观念的理解,提高了对“进化与适应”这一重要生命观念的认识,获得了部分外来生物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素材,要辩证看待生物多样性的增加。
这是一场精彩讲座,视听盛宴,三位不同学段的教师的分享让参加本次活动的老师们感受到了“基于生命观念跨学段进行科学实践”的重要性,给处于初中学段的老师们的教育教学提供了更多的实证和启发。“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最后,希望教师将教学和跨学段研究相结合,将每一节的设计、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当做一次研究,每一节课都当做自己理论的实践,从而更好地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更好地落实新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要求。
图文:杨寒 范永恒
审核:廖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