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足现状,不思进取有哪些负面影响
1、会削弱孩子的各项能力发展
很多习惯都是在童年时期养成的。无论是好习惯还是坏习惯,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长时间的不思进取,会让他们害怕做出行为改变,这就会导致孩子的思考和行动的能力下降,与同龄人的差距越来越大。
2、限制孩子的思维
孩子本身处于一个需要学习和努力的阶段,他们需要在这个时期培养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但一旦让他们处于安逸状态,他们自然而然就会放弃思考。眼界和格局会变得越来越小,思维能力也越来越差。
3、影响未来的生活选择
长期受到保护的孩子充满了对挫折的恐惧和对舒适的依赖,不仅对自己的未来没有积极的选择,而且当他们长大之后也学不会对自己和周围的人负责,只是一味的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
如何避免出现自我满足、安于现状的情况呢?
1.保留好奇心和求知欲
好奇心和求知欲是人类与生俱来的需求,也是人们得以成长的根本原因。哈佛大学哲学博士陆登庭说:“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人类和社会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
2.要做“白日梦”
追求梦想,并且通过努力最终实现梦想的马云曾说过:“白日梦还是要做的,万一哪天实现了呢?"“白日梦”一直以来被人们当作贬义词使用。但要有一个大一点的梦想。只有梦想够大,在学习的过程中才不会为了“蝇头小利”而沾沾自喜,也不会遇到苦难就停滞不前。
3.树立竞争意识
“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社会的发展就是一部竞争史。学习也是如此,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果没有竞争意识,就很难从千军万马中脱颖而出。良好的竞争意识能够让人保持清醒的自我和环境认知。同时,良好的竞争意识能够让人在竞争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使人精神振奋、努力进取。
作为父母,自然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更加优秀,总是教育孩子不要安于现状,要努力积极去进取。那么父母应如何引导孩子不再安于现状?
1、帮助孩子确立自己的目标
想要让孩子走出"舒适区",父母可以帮助他们确立一个目标。要注意的是,给孩子定的目标不要过高。不然的话,孩子就会进入"恐慌区",进而产生退却的心理。
2、给孩子营造危机感
除了定目标,父母也可以给孩子营造危机感。父母要用孩子的切身利益来"威胁"孩子,可以告诉他们,下次考试还没有进步零花钱减半,不能玩游戏、看电视等等。这样,孩子才有动力走出"舒适区"。
3、适当的奖励
在教育孩子的时候,父母要灵活运用"威逼利诱"。既要通过一些事项提升孩子心中的紧迫感,又要让孩子得到一定的"甜头"。想要调动孩子的积极性,父母可以承诺一些物质奖励。但有一点要注意,父母给孩子物质奖励是辅助他们跳出舒适区的手段,不要滥用。当孩子从完成挑战性任务上获得成就感的时候,父母就要把物质奖励这一项去掉,以免孩子为了奖励而学习。
这个世界是在快速发展向前,安于现状固然舒服,但是很快就会被时代的潮流给抛弃。父母如果不想自己的孩子落后于人,就应该要帮助他们跳出舒适区,成就更好的自己。